数据中心网络架构
7.6.2.3.1、网络核心
网络核心由2台双引擎万兆交换机构成,通过千兆实现各个功能分区的接入,同时交换机之间采用双千兆捆绑的方式实现高速互联。
为了保证各个功能分区的高可靠性,与各个功能分区的汇聚交换机或接入交换机采用双链路冗余连接。
网络为二层架构,要采用千兆接入层交换通过千兆线路上行到两台核心交换层交换机。
服务器接入采用双网卡千兆上行,接入交换机采用万兆上行到核心交换机。
应急信息系统对网络安全、信息安全有着很高的要求,因此通过合理的防火墙、IPS和ASE部署,可以使网络对非法请求、异常攻击和病毒具有非常好的防御,同时可以对各种敏感和非法信息、网址和电子邮件进行有效的过滤。
7.6.2.3.2、全交换网络
建议采用全交换网络来保证网络的高性能。
应急指挥中心服务器群规模不大,网络结构采用两层交换机即可。
在核心汇聚层采用高性能核心交换机,未采用路由器,主要的考虑基于以下两点:
(1)交换机性能高,接口密度高,适合在数据中心的核心位置部署;相比而言路由器的性能和接口密度则远低于交换机;
(2)交换机设备工作在二层,业务扩展灵活方便;
7.6.2.3.3、服务器接入的二层模式
在工作模式上,核心汇聚交换机工作在路由模式(三层),服务器接入层交换机工作在交换(二层)模式。
三层接入的好处在于配置管理相对简单,上行汇聚设备的报文比较“纯净”,都是单播报文。
而三层接入的问题主要在服务器扩展性、灵活性以及L4/L7设备的部署上。
对于应急系统来说,服务器的扩展能力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在实际的部署中,经常会要求服务器之间做二层邻接,如果采用二层接入,可以很方便的实现VLAN的部署。
三层接入带来的另一个问题是L4/L7设备(如服务器Load-Balacne)的部署。
Load-Balance通常部署在汇聚层,可以实现对服务器访问流量的分担,以及服务器健康状态的检查,对于某些负载均衡算法或服务器健康检查算法来说,必须要求服务器和Load-balance设备二层邻接,因此数据中心不建议采用三层接入。
对于二层接入方式,可以通过MSTP或SmartLink技术解决链路冗余问题。
在MSTP中,端口的阻塞是逻辑上的,只对某些STP实例进行阻塞,一个端口可能对一个STP实例阻塞,但对另一个STP实例是可以转发的。
合理的使用MSTP,可以做到链路的负载分担。
而且,因为映射到一个MSTP实例的VLAN 可以灵活控制,并且引入了域的概念,使得MSTP在部署时有很好的扩展性。
SmartLink提供了一种二层链路冗余技术,可以部分替代STP的功能,并且保证200毫秒的链路切换时间,可应用在HA要求较高的环境。
因此建议在数据中心的服务器区采用二层接入方式。
根据应急指挥应急指挥系统的需求,数据中心由以下几个功能区组成:
(1)核心网络区:
由高速网络交换机组成,提供核心交换能力,同时部署安全和应用优化设备,保证数据安全和系统性能。
(2)核心数据库区:
由运行HA 系统的高效UNIX 主机组成,提供数据高速访问能力(3)应用区:
部署应用服务处理业务逻辑,包括GIS,数据总线和指挥调度等系统
(4)管理区:
管理区提供相关的网络、服务器、安全管理体系,通过实时和图形化的管理终端、安全终端,进行相关的控制。
(5)数据区:
在存储技术上,考虑到FC技术的兼容性不好、可管理差、成本高,尤其是异地容灾费用巨大等诸多难题,从未来的发展看,IP技术在技术积累、用户规模、产业规模、研发投入、成熟度、兼容性、可管理性、安全性、规模成本方面具有绝对的优势,所以选择IP-SAN构建应急系统的存储和容灾系统。
尤其实在考虑异地的容灾备份的情况下,IP存储和现有电子政务网络无缝融合的优势体现的更为明显,通过现有的电子政务专网连接即可,简单可靠,避免了使用FC存储动辄上千万的设备费用和FC链路铺设费用。
(6)DMZ区:
部署对外服务的应用系统,如:政府网站,信息发布平台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