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新时期中小学家庭教育子课题申报表

新时期中小学家庭教育子课题申报表

新时期中小学家庭教育子课题
申报表
【附件2】
教育部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
《新时期中小学家庭教育立德树人的综合研究》
子课题申请·审批表
子课题名称:家庭教育和传统道德与中小学学生行为规范的研究
项目负责人(项目申请人):关孟和
申请单位:内蒙古自治区通辽市科尔沁左翼中旗宝龙山蒙古族中学
单位地址邮编:内蒙古自治区通辽市科尔沁左翼中旗宝龙山镇所在省(自治区、直辖市):内蒙古自治区
申请日期:2014年7月12日
教育部关工委制
四.课题论证
1.选题的价值和意义。

2.本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基本观点、研究思路、研究方法、创新之处。

一、选题
(一)本课题研究是对家庭教育在中小学传统德育理念与模式的反思
1、中学传统德育理念的滞后性。

传统的家庭教育和中学德育是以说服教育为主手段,“教会顺从”为主目标的灌输式德育。

中学生被学校、家庭、社会要求无条件地认同既定道德规范和价值取向。

中学生未被作为具有独立人格的“主体”,不允许他们对各种价值取向进行独立判断、独立思考,他们对德育的理解是“只能是这样”、“只能这样做”。

2、中学传统德育目标的单一性。

传统的中学德育忽视学生个体道德取向的多样性和道德水平的层次性,远离学生实际、远离社会实际,人为拔高德育目标,导致“小学共产主义、中学社会主义、大学文明礼仪”的怪现象出现。

3、家庭教育和中学传统德育内容的封闭性与狭隘性。

传统的中学德育以书本为限,学校为界,强调正面教育,回避负面影响。

学生在开放的社会生活环境中,对纷繁复杂、变幻不定、千差万别的社会现象束手无策、无所适从。

4、中学传统德育手段的强制性。

传统的中学德育以灌输为主要特征,主要运用说服、批评、考试、奖惩等手段,忽视学生知情意行的统一性,违背德育规律和学生心理发展规律。

5、中学传统德育主体的错位性。

传统的中学德育,教师扮演着“社会代言人”的角色,处于上位;学生处于消极被动状态,仅仅被看成是受教育者,处于下位。

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忽视师生平等关系,忽视师生的互动作用。

6、中学传统德育评价的片面性。

传统的中学德
育评价是人为拔高的高大全标准,采取一刀切的方法,忽视学生道德的层次性和个体差异性;评价的内容高度思想政治化,忽视学生健康人格的形成,
忽视对学生道德实践能力的评价;评价主体为教师、学校、家长、社会,忽视学生的自我评价和学生之间的互评;评价内容重结果轻过程、重现实轻发展、重表象轻本质。

入(二)本课题研究是增强德育针对性、实效性、主动性,培养一代又一代“四有”公民的需要未成年人是祖国未来的建设者,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

他们的思想道德状况如何,直接关系到中华民族的整体素质,关系到国家前途和民族命运。

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需要一代又一代人的不懈努力。

培养和造就千千万万具有高尚思想品质和良好道德修养的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既是一项长远的战略任务,又是一项紧迫的现实任务。

知识是力量,道德也是力量,人格、理想、情感都可以产生力量。

学校、家庭是进行系统道德教育的重要阵地,学校、家庭的道德教育是提升全社会公民道德水准的基础性工作,它不但关系到青少年的全面、健康成长,而且关系到国家和民族的未来。

我们针对国际国内形势的深刻变化、国内学校德育研究的现状以及社会观念和思潮的更迭起伏,对青年学生多方面的影响,确定了我们的选题“新时期中学生的家庭教育道德行为养成教育研究”,探讨继续加强学校德育工作的系统对策,提高对中学德育针对性和实效性的认识,探索加强中学生道德行为养成的方法、途径、策略,为培养德才兼备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作出贡献。

二、内容
(一)课题研究的指导思想
本课题研究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
想、邓小平理论以及“三个代表”、党的十八大会议精神重要思想和党的群众路线为指导,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中共
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适应新形势进一步加强和改进中小学德育工作的意见》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等一系列中央文件精神,结合西部地区特别是重庆市实际,着眼于现实问题,为培养适应时代发展需要的“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而开展本课题研究与实验。

(二)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1、新时期中学生家庭教育与道德行为基本要求;
2、新时期中学生的家庭教育与道德行为现状分析;
3、影响中学生道德行为养成的因素分析;
4、中学生道德行为养成教育的对策研究。

(三)课题研究的方法和途径
本课题研究将通过调查研究、个案研究等方法途径,对新时期中学生家庭教育与道德规范、道德价值观、道德理想、道德心理能力等方面进行研究。

教育学生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促进中学生全面、健康发展。

三、价值
(一)理论价值
本课题研究将填补我校学生家校合作、道德行为养成教育研究方面的空白。

从前对德育或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养成教育的研究还是比较多的,也有很多成果。

但是,那时的研究侧重于在构建学生品德体系等方面,而对品德的培养,行为习惯的养成较弱。

因此,本课题的研究成果将补充这方面的缺陷和遗憾。

(二)实践价值
研究本课题对于当前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
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等一系列重要文件精神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当今世界,高科技以惊人的速度刷新人们的生
存方式、生活面貌和人生姿态,知识经济已初见端倪,综合国力竞争实质是人才的竞争,对新时期中学生道德行为养成教育的研究既是德育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培养和造就我国21世纪一代新人的迫切要求,关系到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提高国民素质,把青少年培养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守纪律的新一代接班人的千秋大业。

该课题对于培养中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和道德行为,改进中学德育工作方法,研究新时期中学德育内容有先进性和创新价值,对于提高中学德育工作的针对性、主动性、实效性有指导意义。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