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案大纲课程名称: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编号:英文名称授课对象:全校非计算机专业学生课程类型:公共必修课先修课程:无学时:学分:课程简介:《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是非计算机专业的公共必修课。
本课程根据教育部高等学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教案指导委员会《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计算机基础教案的意见暨计算机基础课程教案基本要求》及教育部高等学校计算机基础课程教案指导委员会提出的以“培养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和计算思维能力”作为计算机基础课程培养目标,重点培养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
通过课程学习使学生掌握计算机操作和应用的基本知识和技能,能熟练应用办公软件完成文档编辑、数据处理、演示文稿制作等工作任务,能利用网络搜索信息及下载文件,收发电子邮件。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提高学生熟练操作计算机的能力。
建议选用教材:《大学计算机基础》张小梅等主编北京邮电大学出版社主要参考书目:、《大学计算机》蒋加伏等主编北京邮电大学出版社、《计算机应用基础》黄逸凡主编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计算机应用基础()》周利明主编南明大学出版社、《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级教程高级应用(年版)》教育考试中心高等教育出版社考核方式:考试成绩评定:平时成绩占,考勤成绩占期末考试占执笔人:李小红,范建坤编写时间:年月《计算机应用基础》教案大纲第一部分:教案大纲说明一、课程的性质、任务本课程是面向全校非计算机专业开设的一门公共必修课,通过比较系统、概括性地讲授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中的一些基本概念、基础知识与应用技术,并配合必要的实践教案,培养学生应用计算机的基本能力和思维方法,使计算机成为学生获取知识、提高素质的有力工具,促进相关学科的学习,为今后学习、生活奠定计算机应用的基础。
其主要任务是让学生掌握的计算机的基本知识,掌握计算机的基本结构、熟练掌握计算机基本操作技能,能熟练运用计算机进行文字、表格、演示文稿制作与处理的能力,具有初步的网使用能力,掌握一定的计算机安全知识,形成必备的计算机应用能力,为将来应用计算机进行文字、表格处理、演示文稿的制作、网络信息检索、电子邮件收发以及网络的学习、毕业论文的排版等奠定基础。
二、课程的教案目的和要求目的:()培养学生计算机应用的能力,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
()为后继的计算机课程和专业课程的学习打下必备的计算机基本知识和技能。
要求:掌握计算机的基本结构、熟练掌握计算机的基本操作技能,能熟练运用计算机进行文字、表格和幻灯片制作与处理的能力,具有初步的使用能力,掌握一定的计算机安全知识,形成一定的计算机应用能力。
三、课程的内容与学时分配第二部分:教案大纲内容第章计算机基础知识(一)教案目的、要求、了解计算机的发展、特点与应用;、掌握计算机的组成和工作原理;、掌握计算机软件的基础知识;、掌握的硬件组成及其主要性能指标;、掌握计算机系统的日常维护。
(二)教案重点、难点教案重点:计算机系统的组成。
教案难点:计算机的工作原理。
(三)教案内容(个课时)计算机概述1、计算机概念及发展历程;2、计算机基本功能;3、计算机的发展方向。
计算机系统1、计算机软、硬件系统;2、计算机系统组成。
微机系统的组成1、微机软、硬件配置;2、微机的装配。
计算机系统的维护、防治计算机病毒;、计算机系统的日常维护;、计算机系统故障及检测。
(四)教案方法与教案手段采用多媒体教案手段,利用课件、实物展示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教案,注重基本理论和基本概念的讲授。
(五)主要考核内容计算机的发展及计算机系统组成。
第章计算基础(一)教案目的、要求()了解数制的概念()掌握二进制的运算()掌握不同数制间的转换()了解信息的存储()了解计算科学与计算思维(二)教案重点、难点教案重点:数制转换及运算。
教案难点:数值在计算机中的表示。
(三)教案内容(个课时)数制()数制的概念;()二进制数;()数制间的转换。
数据存储的组织方式()数据单位;()存储设备的结构。
信息编码()编码概述;()码;()非数值信息的表示。
数值在计算机中的表示()机器数与真值;()数的原码、反码和补码。
计算科学与计算思维()计算、计算机科学与计算机学科;、计算思维。
(四)教案方法与教案手段采用多媒体教案手段,利用课件、实物展示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教案,注重基本理论和基本概念的讲授。
(五)主要考核内容、数制转换及运算、信息编码第章计算机操作系统(一)教案目的、要求、了解操作系统的基本概念、功能、分类及发展;、了解的基本功能;、掌握中文件和文件夹的管理、任务栏、窗口操作,及其控制面板的使用。
(二)教案重点、难点教案重点:的窗口的操作,文件和文件夹的选中、复制、移动、重命名、新建、删除和搜索。
教案难点:设备管理。
(三)教案内容(课时)操作系统概述、操作系统的概念、发展历史、分类和功能;、操作系统的功能。
、操作系统、操作系统和操作系统的简单介绍。
基本操作、的启动与关闭;、桌面和菜单,以及鼠标、窗口和任务栏的基本操作。
文件管理、文件和文件夹的命名规则;、文件和文件夹的选中、复制、移动、删除、重命名、新建和搜索等基本操作。
其他重要操作、控制面板的使用,查看设备管理器、调整显示器的属性,网络的基本设置,磁盘的清理与维护、附件中的记事本、画图和截图工具的简单使用。
(四)教案方法与教案手段采用多媒体教案手段,利用课件、实例教案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教案。
(五)主要考核内容文件和文件的基本操作(选中、复制、移动、删除、重命名、新建和搜索)。
第章办公自动化(一)教案目的、要求、了解办公自动化的含义及发展趋势。
、了解的基本知识,掌握的新建、保存、查找替换等基本操作,熟练掌握文档的编辑和格式化操作,以及在文档中插入图片、艺术字、文本框、添加水印等的操作,并能够在文档中创建、编辑、格式化表格并对数据进行简单的处理,学会使用进行综合编辑。
、掌握工作簿和工作表的基本操作;掌握工作表的编排和格式设置方法;掌握公式与常用函数的使用方法;掌握中数据的查询、排序、筛选、分类汇总、数据透视表操作;掌握图表的制作和编辑方法;掌握工作表的页面设置与打印方法。
、熟练掌握演示文稿的创建,掌握模板、动画、主题、切换、放映方式的设置,能根据演示文稿的内容美化幻灯片,了解幻灯片母版的制作。
(二)教案重点、难点教案重点:、文档编辑;文档格式化;图文混排;页面排版和打印设置。
、工作表的编辑与格式化;公式与函数;图表;数据管理。
、演示文稿创建和编辑;演示文稿的美化;演示文稿的放映效果设置。
教案难点:、不规则表格制作及数据处理、邮件合并;、公式和函数的应用,合并计算及高级筛选;、超级链接的设置、幻灯片母版的设计与使用。
(三)教案内容(课时,其中部分课时,部分课时,部分课时)办公自动化概述、办公自动化含义;、办公自动化层次及发展趋势。
文字处理的基本操作、简介、启动与退出、窗口的组成、文件的新建、保存、打开、关闭文档。
、文档内容的输入与修改输入文本、选择、复制、移动、删除、查找与替换文本、文档的格式设置()字符、段落的格式化、缩进方式的设置;()项目符号与编号的设置;()分栏、页面、打印方式的设置。
、制作图文并茂的文档()图形、剪贴画、图像、艺术字的插入;()表格的制作;()表格数据的排序与计算。
、文档的高级操作()使用样式制作文档;()使用模板制用文档;()脚注、尾注、批注的设置;()制用目录;()邮件合并。
电子表格的制作、认识认识的工作界面、工作簿、工作表与单元格。
、的基本操作()新建与保存工作簿、打开与关闭工作簿、()工作表的插入、删除、、移动、复制、重命名。
、表格数据的输入与编辑()数据的输入;()设置数据的有效性;()修改数据、移动数据、复制数据;()字体格式、数字格式、行高、列宽的设置;()表格的填充、条件格式的设置、公式与函数应用(1)公式、函数的概念;()相对引用、绝对引用、混合引用、三维引用;()、、、、、、、等函数的使用;、设计数据图表()图表创建、修改;()图表大小、位置、样式的设置;()迷你图的创建。
、表格数据分析()数据简单排序、复杂排序;()数据自动筛选、自定义筛选、高级筛选;()创建分类汇总、嵌套分类汇总、删除分类汇总;()创建数据透视表、添加或删除数据透视表字段、改变数据透视表中数据的汇总方式、查看数据透视表中的明细数据、更新数据透视表数据、数据透视表自动套用样式;、工作表的输出()纸张方向与大小、页边距、页眉与页脚、打印标题设置()插入、移动、删除分页符()打印工作表幻灯片制作、认识、视图方式;、设计演示文稿()根据主题、模板、现有演示文稿创建演示文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