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新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三章第三节知识点

新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三章第三节知识点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三章第3节汽化与液化第一部分:知识点一、基本概念:1、汽化:物质从液态变为气态叫汽化。

①蒸发A、定义:液体在任何温度下都能发生的,并且只在液体表面发生的汽化现象叫蒸发。

B、影响因素:⑴液体的温度;⑵液体的表面积;⑶液体表面空气的流动。

C、作用:蒸发吸热(吸外界或自身的热量),具有制冷作用。

②沸腾A、定义:在一定温度下,在液体内部和表面同时发生的剧烈的汽化现象。

B、沸点:液体沸腾时的温度。

C、沸腾条件:⑴达到沸点;⑵继续吸热。

D、沸点与气压的关系:一切液体的沸点都是气压减小时降低,气压增大时升高。

2、液化:物质从气态变为液态叫液化。

①方法:⑴降低温度;⑵压缩体积。

②好处:体积缩小便于运输。

③作用:液化放热。

二、重、难点重点:通过探究活动了解液体沸腾时的特征和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

难点:1、指导学生通过对实验的观察、分析概括和表述,总结出沸腾的特点,并对生活中蒸发现象的观察、分析得出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

2、对液化的理解。

三、知识点归纳及解题技巧蒸发、沸腾异同比较表项目蒸发沸腾不同点1、任何温度下;2、缓慢的;3、只在液体表面;4、液体蒸发时要吸热,温度上升。

1、在一定的温度(沸点)下;2、剧烈的;3、在液体表面和内部;4、液体沸腾时要吸热,温度不变。

相同点1、都是汽化现象;2、都要吸热。

水的沸腾水在沸腾前水在沸腾后气泡由大变小由小变大温度逐渐升高保持不变声音大小四、知识拓展电冰箱的制冷过程氟利昂是一种既容易液化又容易汽化的物质。

液态的氟利昂经过很细的毛细管进入冰箱内冷冻室的管子,在这里汽化、吸热,使冰箱内温度降低。

之后,生成的蒸汽又被压缩机压入冷凝器,在这里液化并把从冰箱内带来的热通过冰箱壁上的管子放出。

氟利昂这样循环流动,相当于热的“搬运工”,冰箱冷冻室里就可以保持向当地的温度。

第二部分:相关中考题及解析1、(2012•肇庆)如图所示,烧瓶中的水加热至沸腾后移开酒精灯,下列说法:①用注射器往瓶内打气,水继续沸腾;②用注射器往瓶内打气,水停止沸腾;③用注射器往瓶外抽气,水继续沸腾;④用注射器往瓶外抽气,水停止沸腾,上述说法正确的是()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解析:(1)液体沸腾的条件是:液体温度达到沸点,液体继续吸热,液体沸腾时温度保持不变;(2)液体的沸点与气体的压强有关,压强越大,液体沸点越高,压强越小,液体沸点越低,减小压强液体沸点降低。

则烧瓶中的水加热至沸腾后移开酒精灯,水不能继续吸收热量;①用注射器往瓶内打气,气体压强变大,水的沸点升高,水不能继续吸热,水将停止沸腾,故①错误,②正确;③用注射器往瓶外抽气,气体压强变小,水的沸点降低,水继续沸腾,故③正确,④错误;故C正确;故选C。

2、(2012•岳阳)我国是一个缺水的国家,因而污水净化有极重要的战略意义。

右图是某同学发明的太阳能净水器,对照图示分析,污水被净化先后发生的物态变化是()A.升华液化 B.液化汽化 C.熔化液化 D.汽化液化解析:(1)物质从液态变成气态的过程称为汽化,汽化有蒸发和沸腾两种方式;(2)物质从气态变成液态的过程称为液化。

本题中污水杯中的水分首先从液态变成气态的水蒸气,发生汽化现象.然后水蒸气遇到塑料瓶做的外罩,凝结成液态的小水珠,发生液化现象,小水珠越积越多,最后落下来,被收集到洁净水收集杯中。

故选D。

3、(2012•岳阳)宋代文豪范成大到峨眉山旅游时,发现在山顶“煮米不成饭”,这是由于山顶()A.气压大沸点高B.气压大沸点低C.气压小沸点高D.气压小沸点低解析:大气压强随高度的增加而减小.液体沸点随液面上气压的减小而减小。

本题中因为海拔越高,气压越低,所以高山上的大气压比平原上的要低;又因为液体沸点随液面上气压的减小而减小,所以水的沸点低于100℃,在这些地方用普通锅煮饭,往往不熟。

故选D。

4、(2012•宜昌)游泳运动员刚从水中上岸感觉特别冷,是由于运动员身上的水()A.熔化吸热B.汽化吸热C.升华吸热D.液化放热解析:解决此题需掌握:物质由液态变成气态的现象叫做汽化,汽化方式有两种:蒸发和沸腾;蒸发是在任何温度下都能进行的汽化方式,液体蒸发需要吸收热量。

本题中人上岸后,人体表面的水分开始蒸发,人身上的水蒸发需要从人体吸收热量,于是人会感觉冷。

故选B。

5、(2012•徐州)新鲜的菠菜放两天就“蔫”了,其中水分的减少主要是因为水发生了()A.液化B.沸腾C.凝固D.蒸发解析:物质由液态变成气态是汽化,汽化包括蒸发和沸腾。

蒸发在任何温度下都能进行。

本题中新鲜的菠菜放两天就“蔫”了,是因为菜中的水分变成的水蒸气,发生了汽化。

因为蒸发在任何温度下都能进行。

故选D。

6、(2012•十堰)下列现象对应的物态变化及吸放热情况正确的是()A.春天早晨天空中出现的雾﹣汽化、吸热B.夏天洒在地板上的水很快干了﹣蒸发、放热C.秋天早晨草上出现的露珠﹣液化、放热D.冬季地面草丛上出现的霜﹣凝固、吸热解析:(1)物质从固态变为液态是熔化过程;物质从液态变为固态过程是凝固;物质从液态变为气态是汽化;物质从气态变为液态是液化;物质从固态直接变为气态是升华;物质从气态直接变为固态是凝华。

(2)六种物体变化中,熔化、汽化、升华是吸热的;凝固、液化、凝华是放热的。

A 、雾是空气中的水蒸气形成的小水珠,是液化现象,放热.不合题意;B 、水变干是液态的水变成水蒸气,是汽化现象,吸热,不合题意;C 、露是空气中的水蒸气形成的小水珠,是液化现象,放热.符合题意;D 、霜是空气中的水蒸气直接变成的小冰晶,是凝华现象,放热,不合题意; 故选C 。

7、(2012•沈阳)夏天,小雨将冰水和热水分别注入常温下的两只透明烧杯中,如图所示.一会儿发现两只烧杯的杯壁上都有一部分出现小水珠,变得模糊了.针对这一现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 甲、乙两杯都在内壁出现了水珠B . 甲、乙两杯都在外壁出现了水珠C . 甲杯的内壁出现了水珠,乙杯的外壁出现了水珠D . 甲杯的外壁出现了水珠,乙杯的内壁出现了水珠解析:当杯内温度低,杯外温度高,杯外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到冷的玻璃表面液化成小水珠,沾在外表面.当杯内温度高,杯外温度低,杯内空气中的水蒸遇冷会液化成小水珠,附在玻璃内表面。

甲杯中放的是冰水,杯外的水蒸气遇冷液化成小水珠附着在玻璃的外表面;乙杯中装的是热水,杯内温度高,杯内的水蒸气遇冷液化成小水珠附着在玻璃的内表面。

故选D 。

8、(2012•三明)教室内气温为25℃,小江同学在温度计的玻璃泡上涂抹少量与室温相同的酒精.如图中能比较正确地反映温度计示数随时间变化的图象是( )A .B .C .D .解析:蒸发具有致冷作用,能使温度下降;但酒精蒸发后,受周围温度的影响,温度计的示数又会上升。

本题中酒精蒸发吸热,能使它附着的物体温度下降,低于25℃.随着酒精迅速蒸发掉后,受空气温度的影响,温度计的示数又会上升,直到和周围温度相同时,不再上升.即温度计的示数会从25℃下降,然后又上升到25℃.故A、B、C不合题意,D合题意。

故选D。

9、(2012•宿迁)做“水的沸腾“实验时,为防止沸水溅出伤人,通常在容器上加盖,这样会使水的沸点升高。

若实验时不小心被①沸水烫伤;②水蒸气烫伤,②(填“①“或“②“)情况更严重,其道理是水蒸气液化放热。

解析:要解决此题,需要知道:(1)为了减少热量的损失,需要给烧杯加盖。

探究水的沸腾实验中,加纸盖减少加热时间,会使杯内气压升高,使水的沸点升高。

(2)液化是物质从气态变为液态的过程,它需要放热;水蒸气也可以液化,也会放热。

由于水蒸气先液化为液态水,释放一部分热,再和沸水一样放热,所以水蒸气烫伤会更严重。

故答案为:升高;②;水蒸气液化放热。

10、(2012•南宁)如图是探究“水的沸腾”的实验装置.当水温上升到90℃时,每隔1min记录一次温度计的示数,直到水沸腾5min后停止记录。

(1)图甲中温度计的示数为96℃.图乙中,表示水在沸腾时的现象是其中的A图.(2)根据实验数据,作出了水的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象,如图丙所示.有图象可知,在当时条件下,水的沸点是98℃.(3)水在沸腾过程中,需要吸收(选填“吸收”或“放出”)热量,温度不变(选填“升高”或“不变”或“降低”).(4)水沸腾时,杯口附近出现大量“白气”.“白气”是水蒸气遇冷液化(填物态变化名称)形成的.解析:(1)要解决此题,需要掌握沸腾时和沸腾前的现象:沸腾前,气泡在上升过程中体积逐渐减小,到水面消失。

(2)在进行温度计的读数时注意分度值;掌握水沸腾时的特点:不断吸热,但温度保持不变。

(3)白气是水蒸气液化成的小水滴。

本题中(1)从图中知,温度计的分度值为1℃,所以当时的温度为96℃.A中气泡在上升过程中体积逐渐变大,所以是沸腾时的现象。

(2)从图象可以看出水在沸腾过程中保持98℃不变,所以沸点为98℃。

(3)水沸腾时,不断吸收热量,温度保持不变。

(4)白气是高温水蒸气遇冷形成的小水珠,是液化现象。

故答案为:(1)96;A;(2)98;(3)吸收;不变;(4)液化.。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