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跨文化研究方法.

跨文化研究方法.

除研究者所论证的因果假设以外,研究者提供证据排陈其他多种替代性 假设可以解释观测到的结果的可能性。
2020/3/8
17
19.4 跨文化研究的设计
多重比较策略:研究者在研究假设的某个维度上的分值按 系统比较 大小顺序抽取三个以上的文化样本进行研究
策略
纵向比较策略:考察在某个文化维度上的变化是否与因变 量的变化有关
19.1.1 文化的定义和跨文化研究的特点
文化包括一些共同元素,这些元素是在某个地理区域内、在特定的某段时 期持同一语言的群体中的个体在其知觉、信仰、评价、沟通和行为过程中表现 出来的一些共同特征。
跨文化研究具有文化比较的含义,通常在两个及以上的文化之间对某个变 量的水平或者是变量之间的关系进行比较,将文化作为一个自变量来分析文化 效应。
单一协变量策略:仅引入所关注的文化维度变量作为协变
量,如果控制这个变量以后,文化效应不再显著,则表明
汇 聚 方 法
协变量 策略
这个变量可能是文化效应的 多项协变量策略:研究者纳入了多个可能的文化维度变量, 探索文化效应的原因或是排除其他替代性假设而强化假设
的解释力
单文化拓展:在考察文化效应可能的原因时,研究者可以
跨文化研究中最常使用的检验测量对等性的方法是验证性因子分析。这 种方法将测量对等性当做一个多样本比较的问题,即比较不同文化样本之间 有关参数是否相等。验证性因子分析中假定存在潜变量结构并估计潜变量与 观测变量以及残差之间的各种关系。
2020/3/8
11
19.3 跨文化研究中概念和测量的对等性问题
在多样本验证性因子分析中,观测变量与潜变量、截距和残差之间存在以 下关系:
2020/3/8
13
19.3 跨文化研究中概念和测量的对等性问题
采用模型比较方法检验上述对等性的具体做法: (1)将设定为对等性的模型(即设定相应的参数相等)与没有设定
对等性的模型进行模型比较。 (2)由于设定对等性会减少参数估计的数目,导致自由度增加,
因此如果卡方差值检验不显著,即可接受相应的对等性假设。 除卡方差值检验外,模型比较可应用相对拟合指数变化的标准,
动态的视角: Berry等(2002)提出的环境—文化模型,将文化视作发展和进化的适 应机制,用以应对环境、社会和政治对个体的影响。 Hong和Chiu等提出了文化的动态建构观点,认为文化是个体理解环境的 知识框架,个体可以在不同的框架之间进行转换,文化不是由一个固定的群 体界限来决定的,而是一个动态的选择过程。 研究者在具有多重文化经验的个体上进行了“文化启动”实验,结果表 明被试倾向于选择与启动文化一致的行为。
Leung和Bond在多个文化群体中确认了一般信念系统(社会遁则)的结构, 也属于结构指向类型的跨文化研究。
水平指向:关注变量在不同文化间量上的差异。 Gelfand等使用自由回忆、情境测查和实验三种方法,比较日本和美国 被试在冲突和谈判情境中对公平判断的差异,发现美国文化下被试有更多 的自我偏向,即更倾向于认为自己公平而对方不公平。
个文化中的个体或群体的行为。e.g.本土研究
客位取向:以研究者所认为的文化普遍性角度,采用这个文化之外的
意义和符号系统来进行分析和阐释。e.g.在不同文化之间进行比较
客位取向的研究方法使文化间的比较变得相对容易进行,研究者在共
同的概念体系下进行分析和比较,形成“跨文化”的结论和理论。
强加客位陷阱:研究者不加分析地将某个文化下形成的概念直接套用
相关研究
相关研究/实验研究
相关概念
跨文化比较、文化 情境变量、混淆变量、 多质多法分桥、实验民族
差异
偏差、敏感性分析 志研究、实验人类学研究
分析层级
个体或文化水平
个体水平
个体水平
文化作为自变量
文化作为分类变量: 文化作为连续变量:
不同文化组群
文化元素(维度)
文化群组作为分类变量或 文化元素(维度)作为连续变 量进行测量或操纵
如果CFI的变化不超过0.01,即可接受对等性假设
2020/3/8
14
19.3 跨文化研究中概念和测量的对等性问题
项目反应理论对被试在条目上的反应概率的模型进行分析,形成项目特 征曲线,并由该条目的区分度、难度和猜测系数决定,它们之间的关系为:
上式表达的项目特征曲线为一个S形的、上下两端分别趋近于1和0(概率)的 曲线。其中,θ表示在该条目所测量的概念(加某种能力、态度等)上的大小, P(θ)表示该条目所测量概念为θ的概率。D是一个常数,通常取1或1.7。ɑ 表示该条目的区分度,b表示项目的难度;c是猜测系数,表示被试猜测作答的 程度。对于态度、信念等常见的管理学变量,可以采用简化的Rasch模型,即假
定量研究
实验研究:通过实验操纵自变量的变化,探索变量间的关系。
2020/3/8
6
19.2 跨文化研究的类型
19.2.2 结构指向和水平指向的跨文化研究
结构指向:研究关注变量之间的关系,研究者试图确认这些关系在不 同文化间的相似性和差异性。
schwadz等进行的关于十种类型的价值观的跨文化研究,发现价值观之 间的关系模式在不同文化之间具有相似性。
最后,考察这个概念与其他有关因变量之间的关系,如果这些关系存在 文化间差异,并且研究者可以排除其他可能的情境变量的解释,则也能表明 概念在不同文化之问不对等。
此外,在研究设计的时候宜采取一种文化平衡的方式,即同时从所关注 的不同文化的角度来进行概念分析和设计研究,而不是以某个文化为主。
2020/3/8
House等(2004)在62个国家中进行的GLOBE项目得到了九个文化维度:对 不确定性的回避,权力距离,自信肯定,组织层面集体主义,内团体集体主义, 性别平等,未来取向,绩效取向,仁慈取向。
2020/3/8
4
19.1 跨文化研究的特点和对文化效应的解析
Gelfand等(2011)从社会规范的强度和对越轨行为的容忍度的角度, 提出了文化的紧密性—松散性的概念。
到另一个文化当中,漠视文化之间可能存在的概念意义的差异,可能得到
错误的研究结论。
衍生客位
2020/3/8
9
19.3 跨文化研究中概念和测量的概念对等性呢?
首先,探讨概念的结构,如果是多维度结构,可以比较维度结构在不同 文化之间是否一致;
其次,考察这个概念与其他相关概念之问的关系(例如相关系数)在不同 文化下是否存在显著的差异,如果是的话,则可能表明这个概念存在文化间 差异;
79%左右的研究将国家作为区分文化的标志变量,可能忽视了在国界之内 的巨大差异,或是将一般的经济、制度等方面的差异误作文化差异,因此研究 者不宜简单地将国别差异直接作为文化差异,应当从理论框架出发对可能存在 的文化现象进行采样和分析。
2020/3/8
2
19.1 跨文化研究的特点和对文化效应的解析
19.1.2 解析文化差异的理论框架
管理学的跨文化实验研究,具有与一般实验研究不同的特点。例如, 管理学中的跨文化实验研究多数是通过纸笔上进行的虚拟情境进行的,而 不是在真实情境中进行。
2020/3/8
16
19.4 跨文化研究的设计
19.4.2 汇聚方法
研究者可以通过汇聚方法来加强跨文化研究结果对因果关系的解释力。 ➢ 多重情境的汇聚
Triandis(1995)认为可从某个区域的人群所共有的文化特征,来解析文 化效应。文化特征包括:文化的紧密型,文化的复杂性,主动性—被动性,荣 誉感,集体主义,个人主义,垂直和水平的关系。
Leung和Bond提出了社会通则结构。五个维度的社会通则结构(个体水平 上):忿世观,复杂观,报偿观,宗教观,命运控制观。
设不存在猜测,并且条目的区分度阂定为1:
2020/3/8
15
19.4 跨文化研究的设计
19.4.1 跨文化研究设计应该注意的问题
应注意的问题: ➢ 要排除研究假设以外其他对研究结果解释的可能性。 ➢ 需要探讨所关注问题和概念的文化特性,研究者需要在研究设计中,而
不是在搜集数据以后,考虑概念的文化差异问题。 避免文化对研究问题的主导和对所得到的结果产生偏差的方法: ➢ 平衡方法 ➢ 聚合式方法
搜集多个不同文化情境或文化群体的数据,如果这些结果都与理论预期 吻合,则为所论证的关系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 多重方法的汇聚
使用多种方法,例如调查法、实验法、纵向研究等方法,来验证某个研 究假设,考察这些不同方法是否能得到相向的结论。 ➢ 多种预测的汇聚
从该因果关系理论中推导出一些预期假设,如果这些假设都得到验证, 那就大大增强了对这个因果关系的确信程度。 ➢ 排他的汇聚
2020/3/8
5
19.2 跨文化研究的类型
19.2.1 相关研究和实验研究
案例分析
定性研究
民族志:研究者亲身在所感兴趣的文化群体中生活一段时间, 将自己作为一个“参与的观察者”,详细地描述和分析这个 文化群体各个方面的特征。
相关研究:研究者对所关注的概念进行数量测量,然后用统计 方法探讨这些概念之间的关系。
2020/3/8
7
19.2 跨文化研究的类型
19.2.3 四种常见的跨文化研究类型
是否考虑情景变量 否
研究取向 假设验证
探索
普遍性研究
文化差异探索研究

情景理论驱动研究
外部效度研究
2020/3/8
8
19.3 跨文化研究中概念和测量的对等性问题
19.3.1 主位和客位研究取向
主位取向:指研究者从所研究的文化意义系统的角度来分析和阐释这
研究者需要解构文化,即用某个具体的文化特征上的差异,而不是笼统的 文化差异标签,来解释研究得到的差异现象。
在研究设计中,研究者应当从理论框架出发,探讨可能影响结果的文化层 面的原因。一个可行的方法是将可能与结果有关的文化特征作为情景变量,纳 入跨文化研究之中,在数据分析中,可以将这些变量作为调节变量或中介变量 进行分析。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