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健康教育学第十章肥胖控制

健康教育学第十章肥胖控制


ACSM标准
美组国别运动准医学B协M会I标

BMI<18.5
正常 超重 肥胖Ⅰ 肥胖Ⅱ 肥胖Ⅲ
18.5≤BMI≤ 24.9 25.0≤BMI≤ 29.9 30.0≤BMI≤ 34.9 35.0≤BMI≤ 39.9 BMI≥40.0
2、理想体重与肥胖度
中国成人理想体重(书上有其他公式)
北方:标准体重=(身高 - 150)0.6 + 50 南方:标准体重=(身高 - 150)0.6 + 48
中国肥胖问题工作组织根据我国人群大规模的调查数据, 于2003年提出了中国成年人判断超重和肥胖程度的界值, 建议BMI≥24为超重,BMI≥28为肥胖,腰围的切点男性是 90cm,女性是80cm。
体成分(可做实验)
体成分通常分为体脂肪和瘦体重 在形态测量中,主要对人体脂肪成分进行
测量和评价。 体成分测试方法:直接法
注:x1为肩胛部和上臂部皮褶厚度之和;
x2为腹部皮褶厚度;x3为髂部皮褶厚度。
求体脂百分比(F%)
F% (4.5704.142)100% D
F WF% LBWW F
例:一名20岁女生上臂皮褶厚度为15mm,肩胛部 皮褶厚度为18mm,体重50kg,求她的体脂百分比 、脂肪量和瘦体重。
5、身体成分的评价
中国标准
组别
BMI
体重过 轻 体重正 常
超重
肥胖
BMI<18.5
18.5≤BMI <24.0 24.0≤BMI <28.0 BMI≥28.0
WHO标准
组别
BMI

BMI<18.5
正常 超重 肥胖Ⅰ 肥胖Ⅱ 肥胖Ⅲ
18.5≤BMI <25.0 25.0≤BMI <30.0 30.0≤BMI <35.0 35.0≤BMI <40.0 BMI≥40.0
脂肪
能量 9 千卡/克
肥胖控制
第一节 肥胖及其评价方法
一、肥胖的定义和分类
• 1、肥胖的概念 • 2、代谢综合症的概念 • 3、脂肪有几种,它们的功能是什么? • 4、肥胖分类?
• 中心型肥胖、苹果型肥胖、向心性肥胖 • 周围型肥胖、西洋梨肥胖、下身型肥胖
向心性肥胖亦有人称之为中心型肥胖,指的是 患者体内脂肪沉积是以心脏、腹部为中心而开
第二节 肥胖的危害
肥胖的后果
呼吸系统疾病 心脏病 胆石症
激素分泌异常
中风
心血管危险因素 糖尿病
骨关节炎 癌肿
高尿酸血症和痛风
美国营养学家的研究显示:
体重比正常人重10%以上者: 患高血压的机率高6倍 患心脏病的机率高1.5倍 患糖尿病的机率高5倍 患胆结石的机率高2.5倍 患月经异常的机率高3倍 患膝关节炎的机率高6倍
间接法
4、密度测定法
1)、身体成分
瘦组织 固有脂 (5%)
脂肪 游离脂
2)、脂肪的作用:缓冲、储存能量、调节体温 3)、常用术语:体脂百分比(F%)瘦体重(LBW)
间接测量法—水下称重法 皮褶厚度法 超声波法 CT法 核磁共振法 电阻抗法 双能X光扫描法
(1)、水下称重法原理 脂肪密度 0.9 g/cm3,瘦组织密度 1.1 g/cm3
人体密度
体重 体积
体重 人在水中受的浮力
水的密度
体重 陆地体水重的密水度中体重 体内残气
体内残气包括:肺、支气管及消化道残存气体
F% (4.5704.142)100% D
F WF% LBWW F
(2)皮褶厚度法 仪器:皮脂厚度计
测量部位:
上臂部:肩峰与鹰嘴连线中点,纵向 肩胛部:肩胛下角下方1cm,与正中线成45度, 腹部:脐水平线与右锁骨中线的交点,水平方向 髂部:髂嵴点,斜向前下方
4的259岁1天0以%上,的那人麽体每重在如超果过已1磅经,超寿过命了就正要常减标少准
第三节 肥胖的原因
肥胖的病因学
行为因素
神经内分泌因素
饮食因素
遗传
肥胖
体重增加的生理机制
பைடு நூலகம்
能量摄取
能量消耗
控制和调节因素
遗传 饮食结构
体力活动 基础代谢
产热
高脂饮食促使体重增加的机制
始发展的一种肥胖类型
二、肥胖的评价方法及标准
• 1、体质指数BMI • 2、理想体重与肥胖度 • 3、腰围臀围比 • 4、密度测定法
1、身体质量指数(体块指数 body mass index ,BMI)
BMI=体重(kg)/身高2(m2)
常用BMI评价标准(Evaluation Standard of Body mass index)
ACSM推荐标准: 成年人 男性 WHR≥0.94,女性≥0.82则患病的危
险性将大大增加。
近期研究表明:男性和女性的WHR分别超过0.9和 0.85,患心脏病的机会较高。 肥胖标准:中国人男性和女性最健康的WHR比 率大于0.9和0.8就可判定为中心型肥胖。
腰围
2002年,世界卫生组织专家顾问组,根据亚太地区人群的 体重指数与肥胖有关疾病的关系,提出了亚洲成年人在不 同体重指数和腰围水平时,相关疾病发病危险度的界值, 即BMI在23.0~24.9为超重,大于25为肥胖;男性腰围大于 90cm,女性腰围大于80cm时,肥胖相关疾病发病危险度 增加。
我国青年男性平均体脂百分比为10 ~ 15%,女性 为20 ~ 25%,随着年龄的增加,体脂百分比有所增加 ,中年时期最高。
不同身体状态下的体脂百分比(F%)
身体状态


必需脂肪量
5
8
最少脂肪量
5
15
最佳身体健康状况 10 ~ 25
18 ~ 30
最佳体力状况
12 ~ 18
16 ~ 25
肥胖
25
30
计算方法:
推测人体密度D : 长岭—铃木推测公式(日本)
体密度推算法
成年男性
成年女性
1
D=1.0913 - 0.00116x1 D=1.0897 - 0.00133x1
2
D=1.0863 - 0.00176x2 D=1.0709 - 0.00105x2
3
D=1.0872 - 0.00205x3 D=1.0711 - 0.00164x3
在标准体重10%以内正常, 女性超过标准体重25%以上为肥胖, 男性超过标准体重20%以上为肥胖。
3、腰臀比(waist-hip ratio,WHR)
近期研究发现,身体脂肪的分布与健康有密切的 关系。如果脂肪过多地堆积在腰腹部,其患病 (如高血压、Ⅱ型糖尿病、高血脂等)的危险性 会大大增加,即所谓“向心性肥胖”比“梨型体 型”的人更容易患各种慢性疾病。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