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人体发热机理

人体发热机理

江苏农林职业技术学院 动物病理
3、呼吸系统
血温升高、酸性产物增多→呼吸加深加快→有利 于氧的吸入和散热
持续高热→呼吸中枢抑制→呼吸浅表,精神沉郁 ,酸中毒
江苏农林职业技术学院 动物病理
4、泌尿系统
发热初→交感神经兴奋→肾血管收缩→ 尿量减少,比重增加(分解代谢加强)
后期→副交感N兴奋→肾血管扩张→尿 量增加。
2、产热过多:某些激素分泌过多(如甲状腺 机能亢进,氧化过程增强,导致产热增多),又 称激素性发热;某些疾病胖有骨骼肌痉挛或运动 过强(如破伤风),使产热过多。
3、散热障碍:广泛的皮肤病(皮炎、疤痕), 排汗机能降低,蒸发减少而发热;体液大量丧失, 汗腺分泌不足,散热不足(脱水热)。
江苏农林职业技术学院 动物病理
江苏农林职业技术学院 动物病理
5、消化系统
整个发热过程中,因交感神经兴奋,胃肠 蠕动减弱,消化液分泌减少,故肠内容物易干 结而便秘,肠内容物因发酵、腐败可引起自体 中毒。病患食欲减退,便秘和腹泻可交替发生。
江苏农林职业技术学院 动物病理
二、物质代谢的变化
发热时,体温每上升1℃,基础代谢率提高7-13%。 肝脏、肌肉中的糖分解增强,血糖浓度升高;脂肪大 量消耗,机体日见消瘦;蛋白质分解代谢加强,血液 中含氮物质增加,尿中排氮增多;维生素大量消耗,尤 其V.B、V.C容易缺乏。同时,分解不全产物增多,会出 现乳酸增多,酮血症和“负氮平衡”。
⑵因热血刺激窦房结及交感N兴奋,心率加快。体 温升高1℃,心率每分钟加快10次。
江苏农林职业技术学院 动物病理
2、中枢N系统
发热初、中期,交感N兴奋,胃肠分泌和蠕动 减弱,导致食欲降低,便秘;食物在肠内腐败发酵。
发热时,中枢神经兴奋,机体表现为烦燥不安 ;如中枢抑制,则机体精神沉郁,反应迟钝,甚至昏 迷(多在高热持续期);体温过高,可使脑细胞变性 ,(人)头痛(机理不清)。
江苏农林职业技术学院 动物病理
正常体温调节
产热 网状脊髓束
红核脊髓束
营肌 养肉

物 质


氧抖 食

温敏感 神经元
内外温度 刺激信息
交感
神经 散热
肺皮排


泄 物
辐射、对流、传导、 蒸发、出汗
江苏农林职业技术学院 动物病理
根据有无致热源,可将发热分成致热原 和非致热原两类:
致热原性发热—有体温调节中枢体温调定点升高的 现象。包括传染性和非传染性发热两类。根据致热源 的来源来,又可分为外源性和内源性致热源发热。

散热减少

升 运动神 高 经兴奋
骨骼肌不随意收 缩(寒颤)
产热增加Biblioteka 体 温 升高江苏农林职业技术学院 动物病理
高热期
体温 热 升高 量 到调 蓄 定点 积
皮肤血管 扩张
皮温升高,可视 粘膜潮红
汗腺分泌 增强
呼吸心跳 加快
出汗,但不 明显
神经抑制 精神沉郁
江苏农林职业技术学院 动物病理
退热期
皮肤
体温 中枢 调定 点降
非致热原性发热—实际上和大多数非感染性发热, 都属于体温过高(无调定点升高).
江苏农林职业技术学院 动物病理
(一)致热源性发热
1、传染性发热(感染性发热) 由细菌、病毒、立克次氏体、原虫、寄生虫等 感染引起。
江苏农林职业技术学院 动物病理
2、非感染性发热(非传染性) 由非生物性因子引起。 ⑴无菌性炎症(蛋白质性发热):广泛外伤, 组织坏死,炎症灶内白细胞释放内生性致热源所 致。 ⑵肿瘤性发热:肿瘤组织坏死,引起无菌性炎 症,坏死细胞的蛋白质引起免疫反应,产生抗原 抗体复合物或淋巴激活素,使白细胞产生或释放 内生性致热源。
发热时,水分丧失较多(从呼吸、皮肤蒸发),加 至进食少,退热时出汗多,易发生脱水。
江苏农林职业技术学院 动物病理
发热的意义
㈠发热是表示疾病过程进展的重要信号。 ㈡发热是否是一种防御反应?目前尚无定论。
有的认为:发热时代谢加强,组织器官抵抗力增强,吞 噬功能增强,肝解毒功能增强,能抑制过敏性休克,不利 于病原体的生长繁殖。因此,有人在实践中发明了“发热 疗法”,用人工发热的方法治疗淋菌性尿道炎、神经梅毒、 眼病、关节炎等。但也有资料认为相反。
江苏农林职业技术学院 动物病理
⑶变态反应性疾病:所产生的抗原抗体复合物激活 白细胞释放内生性致热源。 ⑷其它:某些固醇类物质,如睾丸酮代谢产物原 胆烷醇酮,可激活白细胞释放内生性致热源。
江苏农林职业技术学院 动物病理
㈡非致热源性发热
1、体温调节中枢机能障碍(神经性发热): 中枢N系统损伤,如脑震荡、脑出血、丘脑下部损 伤,使丘脑体温调节中枢障碍而发热。
学习内容
1、发热的概念 2、正常体温调节的方式 3、发热的原因、过程 4、发热各阶段体内变化与体表症状关系 5、热型的概念、意义 6、发热对机体的影响特点
江苏农林职业技术学院 动物病理
发 热(fever)
恒温动物在致热因子的作用下,体温调节 中枢功能异常,而引起的体温升高。引起发 热的物质称致热源(pyrogen)。
37℃
江苏农林职业技术学院 动物病理
间歇热
体温升高后,不持续,很快降至或低于常温。每 日或隔日复发。如疟疾等。
37℃
江苏农林职业技术学院 动物病理
回归热
有热与无热反复交替,且间歇时间长。 如人的某些疟疾,回归热、霍奇金病 。
37℃
江苏农林职业技术学院 动物病理
发热后功能变化
1、循环系统
⑴体温上升期,外周血管收缩,血压稍升高;高热 期,外周血管扩张,血压稍下降。
从目前广泛使用解热剂看,解热剂本身具有副作 用,但并没有因解热而使病情恶化,也没有能使传 染病康复,说明发热对机体的益、害都是微弱的。

体 内 热 量 过 多
散 热 加 快
血管 扩张
汗腺 分泌 加强
散热加快 出汗增多 皮肤湿润
江苏农林职业技术学院 动物病理
稽留热
体温升高后,持续维持在较高的水平,其温差在 1℃内。如大叶性肺炎、伤寒、斑疹伤寒、流 行性脑脊髓膜炎。
37℃
江苏农林职业技术学院 动物病理
弛张热
发热体温持续维持在较高的水平,昼夜温差超过1℃,但不 降至常温。如支气管炎、败血症、化脓性炎症。
致外 热源 源性
细胞被激 活,代谢
加快
细胞内合成信使核糖核酸 (mRNA)和蛋白质(Ep前体)
内生性致热原 (Ep)释放
白细胞
发 热

单核细胞
产热 增加


江苏农林职业技术学院 动物病理
散热 减少

体温上升期
皮肤竖毛肌收缩 被毛粗乱,鸡皮样
体 交感
温 神经
调 兴奋

外周血管收缩

皮温降低, 热 恶寒、颤抖 量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