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浅析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法

浅析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法

学号:***********
文艺心理学论文
学院文学院
专业汉语言
年级
姓名
论文(设计)题目浅析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法
指导教师职称
2011 年 5月20日
浅析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法
摘要:西格蒙德·弗洛伊德的名字是精神分析学说紧紧联系在一起的。

这不仅在于弗洛德创建了精神分析学说, 而且还在于他穷毕生的精力去阐述、传播、运用精神分析学说。

“精神分析”一词是弗洛伊德于一八九六年三月在其发表的法文论文中首先提出来的。

关键词:弗洛伊德精神分析
一、精神分析的主要观点
(一) 潜意识论
弗洛伊德早期通过对精神病人的分析, 发现有一个在人的意识之外的精神现象。

他把人的精神分为意识前意识和下意识 意识是与直接感知有关的心理部分, 包括个人此刻意识到的, 以及此刻虽然意识不到,但可以忆起的可复现的部分。

前意识, 是没有浮出意识表面的精神, 是后天形成的。

如人一边打电话一边买东西, 但是他不会挑错东西, 这时买东西是由前意识支配的。

下意识, 又称潜意识, 是深藏在意识下面不为人所知觉不会通过回忆记忆起来的精神内容,它是精神分析的核心部分,是弗洛伊德的理论基础。

下意识这部分往往是不能为风俗习惯道德法律所见容的, 但它不会因此而消灭。

弗洛伊德认为下意识的内容充满本能的色彩, 通常被压抑隐藏着, 只有在精神不正常的情况下才会表现出来。

(二) 泛性论
弗洛伊德是泛性论者, 泛性论即是用性欲来说明心理病因或动因。

但弗洛伊德对性的解释是广义的。

通常人们一般把性和生殖联系在一起, 而弗洛伊德认为生殖固然是性的重要表现形式, 但性还有其它表现形式, 他用性来解释人的各种行为, 他认为所谓的儿童“性”生活, 既包括两性关系, 也包括使身体产生舒适快乐的情感, 像幼儿的求人爱抚、喜欢偎傍人和母亲的抚摸甚至文艺创作等举止心态都可视为性欲的表现。

弗洛伊德认为有些正常人, 尤其是天赋甚高的
人, 会在高尚的文化活动中使自己幼年那种被压抑的欲望得到满足, 而且弗洛伊德把人类的文艺创作、宗教活动等都说成是性本能冲动升华的结果。

性的理论在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说中占有重要的位。

对性的突出强调和独特解释无疑是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说的一个重要特点。

关于性的理论, 发端于弗洛伊德对精神病理学的研究。

以后, 关于梦的研究, 过失的研究都为建立他的性理论作了思想上和材料上的准备。

弗洛伊德认为, 性本能冲动、欲望是无意识的基础和核心, 是无意识的最原始的欲望、动机, 这一欲望、动机由于受意识的控制, 往往不能得到满足而受到压抑,被压抑所生本能冲动即所谓奥狄浦斯情结成为无意识的又一个基本因素, 其他被压抑的经历都与这个被压抑的情结有关, 经过历史的沈淀组成一个无意识领域。

弗洛伊德应用精神分析学于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发现,原始人类和个体儿童都由于性本能冲动(原欲) 受压抑而形成奥狄浦斯清结(乱伦倾向) , 如此原欲被定置于乱伦阶段, 发挥(或开始发挥) 其对无意识生活的影响力。

这种被压抑在无意识里的乱伦欲求, 无论是在原始人类那里还是在现代人类那里, 无论是在儿童那里还是在成年人那里, 无论是在常态心理中还是在变态心理中, 均是无时不在的威胁。

根据弗洛伊德的观点, 性本能冲动即所谓原欲, 确是无意识的最原始的基础和动力, 它被压抑成为奥狄浦斯情结即所谓乱伦欲望, 包含着爱与恨的矛盾情感, 还包括与被压抑的性冲动有关的一切经验, 组成一个深广的无意识领域。

离开性本能冲动(原欲) , 无意识的秘密就无从揭露, 也无从说明整个心理过程的动力根源, 这就是弗洛伊德所以重视性理论研究的原因。

(三)人格论
人格学说在精神分析学说也占有重要地位, 它在无意识理论的基础上构造了一个完整的人格模式, 展现了个体的人如何以本能为基础和动力, 进而成为具有社会属性和文明标志的成长历程。

弗洛伊德把人格学说看作是由无意识心理学推及到社会学乃到哲学的过渡环节。

他说明了本我、自我、超我与生的本能、死的本能的关系过程, 尽可能的描述本我、自我、超我之间的复杂关系, 以便显示出人格结构的动力图式。

在这个动力模式中, 本我始终是动力的源泉, 执行者唯乐原则和超唯乐原则, 求乐与求杀结合进行, 通过自我去实现自己。

自我则借助知识系统按照现实世界的要求, 执行唯实原则去控制本我, 通过自居和升华作用使我隶属于自己。

它面对外部世界和本我这第二个外部世界之间的冲突来确
定自己的地位, 使本我受现实的检验, 以控制本我的能动性, 延缓本我冲动的释放。

“自我从察觉到本能发展为控制它们, 从服从本能发展为阻止它们”,自我对本我并没有绝对权威, 只是为本我的实现提供一个可行的方法, 以调解本我与现实的冲突。

自我控制性本能冲动, 意味着援助死的本能, 使自已也处于死的本能攻击的地位, 所以它又不得不从本我中提取性力,使自己也成为爱的本能的代表; 自我不但力图调解本我与现实的冲突, 而且调解本我中两种本能的冲突。

二、对精神分析学说的评价
(一) 积极方面
首先精神分析学说扩大了心理学的研究领域 无意识这个精神世界的重要领域, 一直被正统心理学所忽视, 而弗洛伊德孜孜不倦地在这片处女地开垦, 并获得了丰硕的成果。

其次, 弗洛伊德在研究人格发展的过程中, 注意到了心理发展的阶段性每个阶段的生理基础以及教育和训练在各发展阶段中的作用。

他对心理发展的五个阶段的划分也与心理年龄阶段的科学划分有着一致性。

这可说是弗洛伊德对心理发展阶段理论的贡献。

再次, 从哲学的角度来看, 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也具有积极的意义。

管晓刚在《论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的科学价值》一文中指出, 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是唯物主义的, 他还将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的哲学价值归纳为“自然科学的唯物主义”、“决定论的方法论原则”和“科学人道主义的先驱”三个方面, 并总结道“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是他所处的那个时代的科学知识和社会文化环境影响下的产物。

他开拓了一个全新的人类认识领域, 并做了卓有成效的工作。

这对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和整个人类科学文化史都有积极的作用”。

最后, 精神分析学说的积极方面还表现在应用上, 精神分析学说产生于心理治疗又运用于心理治疗, 实践证明精神分析理论指导下的心理治疗是卓有成效的。

正因为如此, 几十年来, 精神分析理论一直指导着西方心理治疗的实践。

另外, 精神分析学说对于精神病学、病理心理学的研究也是有重要贡献的。

(二) 消极方面
弗洛依德学说也有许多重大缺陷。

首先, 精神分析学说的基本思想是从生物本能的观点出发来解释人的心理
现象。

弗洛伊德无限扩大人的生物本能的作用, 否定人的社会性, 这是唯物主义的, 有很大的腐蚀作用。

其次, 弗洛伊德认为人出生时就有性欲, 性欲是人格发展的动力, 梦也受性欲支配的, 甚至文学艺术创作也是性欲象征性地满足, 这些说法基本是荒谬的。

正是这种接近荒谬的观点, 使得他的大部分学生最后都和他分道扬镶, 使得许多人认为他的学说纯粹是一派胡言, 不值得理睬, 从而对其整个学说采取全盘否定的态度。

最后, 弗洛伊德对儿童心理发展的年龄阶段划分的依据或标准和对儿童心理发展各阶段特点的分析都是不科学的, 尤其是对恋母情结的阐述,因为他仅仅是将个别的极少数儿童身上出现的一些现象错误地上升为代表儿童心理发展普遍而本质的东西。

人类学家对弗洛伊德理论中的恋母情结, 也提出了异议。

马列洛斯基等人指出, 恋母情结远不是弗洛伊德想象得那么普遍, 而且并不是在所有文化中都出现以恋母情结为依据的家庭。

弗洛依德的精神分析学说虽然有不合理的一面, 但是却蕴含着丰富的教育思想, 对儿童教育的启示有着积极的意义, 有利于开发儿童的心理潜能, 倡导创造性学习, 提高儿童的精神生活的质量, 把儿童培养得更有人性, 这也是未来教育的重要特征。

总之, 我们应该对这一理论进行更深入的挖掘, 更好地指导儿童的教育, 帮助儿童获得更加健全和谐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童庆炳程正民《文艺心理学教程》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1年
[2] 万菲《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武钢职工大学学报 2000年。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