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建筑技术创新网络的特征

建筑技术创新网络的特征

建筑技术创新网络的特征建筑技术创新网络,就是在建筑行业这个大背景下的技术创新网络,它的产生具有一定的时代背景和自身的行业需求。

长期以来,包括一些发达国家在内的世界各国都受到建筑业技术进步缓慢的困扰,建筑行业的技术进步贡献率都大大低于其他行业[1]。

其中一个原因是施工技术创新组织的临时性和分散性不同于制造技术的创新,建筑行业普遍使用项目作为生产组织模式的基本单位,这种组织模式造成了技术创新活动的临时性和分散性,为知识的创新与交流带来障碍。

而网络这个名词的出现,为技术创新带来了曙光。

建筑技术创新网络,就像一张网,将参与建筑项目的各个成员联结起来,增强彼此间的信息共享与知识交流,使技术创新活动由分散的组织成员变成一个整体,大大提升了技术创新的效率,推动了建筑行业技术的进步。

而技术创新网络是由多个合作创新组织通过一定的关系连接而成的、松散耦合的动态开放新型技术创新合作组织。

实行了研究。

李志刚等基于产业集群的视角,研究发现创新网络的密度、互惠性、稳定性、联系强度、居间性和资源丰富水准等因素都对企业创新绩效存有着正向影响。

曾德明等人通过研究发现弱联结、疏松的网络结构与探索式创新搭配,强联结、密集的网络结构与利用式创新搭配,能够有效提升企业创新绩效,网络中心度与利用式创新绩效呈正相关关系,与探索型创新绩效之间有倒U型关系[5]。

李玲的研究表明技术创新网络中企业间联合依赖与不对称依赖的水平会影响到企业在合作过程当中的开放度及企业的合作绩效[6]。

施杨发现团队知识扩散的深度和广度与组织成员的中心性有明显的正相关关系。

Burt认为企业在技术创新网络中的中心度可用来衡量企业充当网络中心枢纽的水准和对资源获取与控制的水准。

通过对文献具体回顾分析发现,关于技术创新网络的网络节点特征及创新网络绩效的研究已经具有一定的规模,但是具体结合建筑行业这个大环境,相关项目合作成员的节点特征研究还不是很多。

基于此,本文借助阳京沪高铁澄湖桥段的项目合作数据,把项目合作方作为研究对象,将理论分析与具体项目工程案例相结合,使用ucinet软件绘制网络图,得出各网络节点的网络特征(中心性、凝聚子群、核心———边缘结构),并分析产生这些网络特征的原因,有助于建筑企业结合自身的综合实力认清自己在创新网络中的地位及重要性,积极寻找有益于自身的项目合作伙伴,搭建合理的建筑技术创新网络,在最大水准上增加项目的收益。

这对于建筑行业来说具有一定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1理论分析1.1中心性通常来说,对网络成员的中心度指标实行研究有三种形式,分别为点的度数中心度、中间中心度、接近中心度,如果一个点与很多点直接相连,则该点具有较高的度数中心度[9]。

中间中心度测量的是行动者对整个网络资源的控制水准,即一个点在多大水准上位于网络图中其他点的“中间”。

除了上述两个中心度之外,还有一个刻画点的权力的指标,即接近中心度,如果一个点与网络中所有其他点的“距离”都很短,则称该点具有较高的接近中心度。

网络中心性(networkcentrality)指的是一个企业或组织在一个创新网络中所处位置的结构性指标,其中心性水准高,代表这个企业在这个网络中的地位较高,而且网络成员中心地位与其创新水平提升具有正向关系。

周密研究发现网络成员中心地位对个人知识在团队内转移的成效具有推动作用,汇聚点,集结各个创新主体的知识信息,所以能取得较高的创新绩效。

处于网络中心位置的企业能赢得更多的信息和资源控制优势,因而获取更高创新绩效。

1.2凝聚子群凝聚子群是指创新网络很多个企业之中某几个成员所组成的小团体,能够理解为“派系”。

与此比较接近的概念就是“子群”、“成分”以及“圈子”等,也就是一般所说的相对稳定、人数不多、有共同目的、相互接触较多的联合体。

凝聚子群具有“较强、紧密、经常以及积极”等关系的属性,所以凝聚子群的概念也不同,一般从子群成员之间接近性或者可达性、关系的互惠性、关系的频次等几个方面考察凝聚子群[10]。

凝聚子群的出现在创新网络结构里能够理解为一个行业中细化领域合作的表现,或者是基于一个地区等环境的合作表现。

在这个群体里各成员之间关系密切,具有一定的凝聚力,当然也可能是整个网络组织出现了嫌隙[14]。

理论,最初源于经济学,后来逐步被引入到其他研究中。

而对于企业网络来说,技术创新所组织的企业网络也有核心-边缘的结构特点,其中核心部分指具有技术核心、在技术研发中处于主导地位的企业或者企业凝聚子群,而对于技术创新的贡献比较小的企业或者企业凝聚子群则能够被看做处于边缘地区[10,15]。

对核心-边缘的研究主要体现在一些企业集中在某些项目上合作,而对于另一些项目不感兴趣或者其他原因参与很少,对此实行统计和分析有利于发现各个网络节点的优势,而为后期的合作提供参考价值。

中心性、凝聚子群和核心———边缘结构分别反映了网络成员在网络中的中心地位、合作情况以及项目参与情况,这三个技术创新网络结构变量对于网络成员在网络中信息和知识获取、与其他网络成员连接以及权力掌控具有不同的影响,决定了网络成员在网络中的位势,影响着网络成员的创新效率[16]。

2数据来源及分析2.1数据来源本文数据来源于京沪高速铁路阳澄湖桥段。

京沪高铁阳澄湖桥段的建设,一方面是作为京沪高铁的“铁路桥”,需要极高的质量保障;另一方面所跨越的阳澄湖水质要求高,强调在建设过程中的环境保护措施。

为此在桥段建设中所面临的技术问题主要有施工工艺、建设材料的选择、施工安全技术这三个方面,其中“双排桩筑坝围堰”施工方案就是其中的代表性创新,另外还有沉井施工、桩基础施工。

通过调查研究发现,所有技术创新参与单位是由中国铁道部所设置的科技领导小组所领导,有各大高校和科研单位支持,设计院、建设单位、监理单位等密切合作所完成的。

为了对该项目合作情况采集数据,作者对相关施工技术项目创新合作关系实行了调查,步骤如下:1)界定京沪高铁阳澄湖桥段建设中施工技术创新的网络节点范围。

本文根据所研究的京沪高铁阳澄湖桥段的建设施工技术的创新,以在不同的施工阶段中和此类技术创新有合作关系所参与的企业和单位作为删选标准,得到网络节点成员的名单。

2)设计并落实项目调查表。

通过与中国铁路局所设置铁道部京沪高速铁路创优领导小组的同意,对参与该次建设的企业和科研单位发放该项目调查表,对每次技术创新实行准确有效地核实。

项目调查表如表1所示。

回收项目调查表。

如表1所示,本次调查涉及了京沪高铁阳澄湖桥段建设技术创新中的水上施工船全时通信等17项创新项目,这些技术的创新多则得到几乎所有参与单位的参与,少则只有三个单位完成。

将各个建设安全技术创新项目按照表1的顺序由“项目1”……“项目17”依次替代。

并根据项目的创新情况,以参与某个项目创新的为“1”,未参与的设置为“0”,列出其网络联系表如表2所示。

2.2数据分析根据项目的网络成员联系表,使用ucinet6软件绘制得到相关的网络示意图,如下图1所示。

由图1我们发现在京沪高铁阳澄湖桥段施工技术创新中,中国交通建设集团有限公司、中铁十一局两个单位的中心性最强,这和他们具体的建设分工和责任有直接的关系;江南大学、南京大学和铁道部京沪高速铁路创优领导小组的中心性较弱,这主要因为高等学校在技术创新中受到专业性和技术实力的限制,而领导小组则无直接的技术性人员实行创新的支持。

中国交通建设集团有限公司节点中心度最高,其次为中铁十一局和铁四院。

体现了它们三个在创新网络中有着非常的影响力,对其他节点的控制水平较强。

由图2能够看出,中国交通建设集团有限公司度数中心度最高,其次为中铁十一局和铁四院。

这是因为作为整个工程的施工方,中国交通建设集团有限公司对技术的创新和落实责任最重,也是技术创新的落实方,所以有着最大的影响力;而中铁十一局和铁四院则因为其技术上的绝对优势而具备一定的影响力。

江南大学、南京大学以及铁道部京沪高速铁路创优领导小组则在施工安全技术创新中没有太多的影响力和控制力,这是因为他们所具备的技术较为薄弱,参与度也不高。

其他单位则根据其自身在工程中所具备的地位和技术高度具有不同的影响力。

例如,苏州大学阳澄湖分校则因其独特的技术高度而具备了更多的影响力;中铁诚业监理公司则因为监理本身在技术上的创新性不足而缺乏话语权;沃森公司虽然参与项目不多,但因为涉及的项目比较重要,也是不可忽视的创新力量。

根据图3的接近性中心度的分析结果能够看出,中国交通建设集团有限公司、京沪高速铁路股份有限公司和中铁大桥局名列前茅,可见它们拥有比较高的整体中心度,它们离整体的中心节点较近,这也侧面反映了他们的重要水准,这三家公司都在整个工程实施和技术创新中处于核心地位,它们参与的项目不多,但具有一锤定音的地位。

而铁四院、上海交通大学、苏州大学阳澄湖分校则拥有较大的值,反映了他们整体中心度较低,这直接反映了无论是参与项目的多少,它们都因为在项目创新中多数只能起到参考的作用,所以受制于人。

其他单位则因为自身的专业性和责任承担的不同在不同的项目中拥有一定的话语权。

比如铁道部京沪高速铁路创优领导小组虽然只参与了一个创新项目,但因为主导性强,所以也排在居中的位置;沃森公司则因为自身的技术强健,在项目技术创新中有更关键的信心点;南京大学也因其较为专业的技术优势有一定的技术创新水平。

由图4可知中国交通建设集团有限公司、京沪高速铁路股份有限公司和中铁十一局排在前三位,这说明三者在实行网络合作时更容易受到其他相关单位的影响。

对中国交通建设集团有限公司来说,几乎参与了所有的创新项目,但作为施工建设方,需要最终听从甲方的意见,所以最容易受到影响;中铁十一局相对应的也作为服务方的角色出现,所以参与多但多为提供建议。

铁四院、上海铁路局以及铁道部京沪高速铁路创优领导小组则排在最后,说明他们在实行创新网络的工作时很难受到其他节点的影响,其在实行技术确认时拥有最后的决策权和最终的话语权。

尤其是铁道部京沪高速铁路创优领导小组,因为其只参与了一项阳澄湖段安全技术创新的项目,所以其节点中心度值为零。

其他单位则根据其角色的不同,参与项目的不同而拥有不同的中间中心度,比如武汉大桥局根据其专业性参与某些项目的创新,在其中拥有一定的技术威信;苏州大学阳澄湖分校也因为对当地地质比较熟悉在一些项目中拥有主导地位。

由图5所示的凝聚子群分析结果图能够发现,项目1和2、项目6与11、项目3与9与12、项目4与13与16、项目5与8与14、项目7与17均为凝聚子群,因为这些项目的性质比较接近,它们各自之间具有最为接近的创新企业成员的参与。

比如项目1是水上施工船全时通信技术,项目2是梅雨防汛警报技术,二者同为水上通讯技术,项目性质比较接近。

由表2可知,京沪高铁股份有限公司、中国交通建设集团、中铁十一局、中铁四局、铁四院、铁一院、铁二院、苏州大学阳澄湖分校参与了项目1,同时也都参与了项目2。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