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人头像

人头像

素描真人头像是美术高考和美术学院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头像练习的任务在于研究头部的特定形体,可以通过研究头部各个方向和角度转变的变化来了解头部构成系统的各个环节和表现手法。

构图与比例在进行素描写生前,应该从各个方面仔细观察模特儿,不要急于下笔。

首先要观察对象的精神状态,特别是对象的外部造型特征,例如梨状的脸形、鹰状的鼻子等。

落笔时,要注意画面中构图的均衡。

例如,一个初涉者,画侧面头像时,往往会把它安排在画纸的中央,这样,头像的面颊部分和脑颅部分在构图上处于同一价值的位置上,初学者并没有考虑到布满很多细节和最具吸引力的面颊,在素描上是重于后脑部分的,结果画出的头像给人的感觉是头部移向一边,睑部重点不突出,也感心闷。

因此,为了保持视觉的均衡,不要把侧面像安排在纸的中央,脸部朝向的一边可稍微留得多一点,并可以向上提,在画3/4的侧面头像时,也应如此。

再如,把头顶的空白留得太多,会产生人物下沉的感觉,把头像画得太大,画面就显得拥挤,不完整。

作画时,要用三维空间的理解方法去研究对象。

在作侧面头像时,首先要在心中想像出看不到的那一半头,当画正面的头像时,应当想像出它的另一侧面,这样才可以使人一看画中的头像,就能确认出它的侧面如何,显得立体而结实。

画头部时,要注意遵循中线左右对称的原则。

在头像上引出的中线,规定着头部的位置。

这条线与模特儿眼睛位置的水平线相当。

很多画者在构图时,先画出这种规定头部基本动势的“十字线”。

中线应该成为画者注意的固定对象,因为在画的过程中,模特儿和画者不可能静止不动,画者不由自主地总是改变着对模特的视点。

在头部处于正面情况下,中线是垂直的。

而在其他情况下,根据头部转动的程度不同,中线成弯曲形。

线的运用一个形体的确定,我们依赖于线条。

线可以作为一个物体的外部边缘,可以看作是各个面的结合,还可以被当作为一种颜色与另一种颜色的转折。

线条可用于提示物体上明暗色调的变化。

一根强弱变化不同的线可以体现整个物体。

线条柔和的部分提示物体的背光处,线条轻的部分可提示为受光部的阴影,如果线条画得轻,则提示正接近对象高光部分。

对象往往呈现的是变化复杂的曲线,但是,在练习中,我们可以运用直线,找出较为肯定的转折点,次要的细节概括在大的直线中,也可以较清楚地认清形体的倾斜关系。

线条的运用和各部分体面相结合,也就是说,要理解体积的构造,线条要体现结构的立体感,并且根据体积分出明暗交界的大面。

在作品完成时,我们可以用线形来检查头像外轮廓形、内部形状,作品中线的运用贯穿作画的始终。

体块的运用任何对象都可以理解成几何形体。

在画素描头像时,尽量养成把所见的一切都看成简单的几何形体,因为这种观察方法可以帮助较概括地掌握从整体出发的能力,避免那种看到哪里画哪里的细部刻画方法。

例如,人的头颅可以理解成球体来概括,脖子可理解为圆柱体。

在作画过程中,我们要处理好体块和调子的关系。

一个有经验的画家,确定头像的明暗调子不是全靠描摹模特儿,而是靠他以简略的体块对模特儿作归纳,在涂一个形的明暗时,虽受到整个体块或多种体块影响,但却是而由自己决定调子的,目的是为了能够增强实物的造型效果。

素描头像的训练,除了要有目的性以外,还必须具有正确的观察方法和表现方法,只有在学习中自觉地按照这些原理去做,抓住基本法则,才能较快地掌握造型的规律和方法。

观察方法当我们开始写生时,面对着模特还只是一个初步的感觉,尽管这种感受比较深刻,但如果只停留在初步的印象上来作画,就会被模特表面的细节所迷惑,促使你无法深入下去,有时甚至会产生一些视觉中的错觉而导致画面的种种错误,因此这种初步的视觉感受必须深化,即从感性的初级阶段上升到理性分析的阶段,树立正确的观察方法,其原因就是“感觉到了的东西,我们不能立刻理解它,只有理解了的东西才能更深刻地感觉它”。

在头像写生时,始终把新鲜的视觉感受与分析研究对象结合起来,通过这样长期反复的实践,端正观察方法,才能不断提高观察能力。

整体观念在作画时始终坚持整体地观察对象,这是头像写生训练中一个十分突出的问题。

因为在素描写生中没有任何孤立的东西,它是秩序、综合关系所形成的和谐整体。

培养整体观察的能力,做到写生时纵观全局,这必须经过长期严格的训练。

在作画的时候,如果我们看到什么画什么,不仅会使画面失去绘画中所必须遵守的主次虚实关系,而且会导致顾此失被,因小失大,造成形体比例上的错误。

有一句艺术格言“画鼻子时看耳朵”,因此实际写生时当然不可能各局部同时画,但看对象时应纵观全局,各个部分的关系以一次观察所见为标准,不能以数次观察、不同时间所见为标准。

如画头的基本形时,就必须同时注意它与颈部和肩部的关系。

在处理明暗调子时也是如此,有时把这分画得暗一点,目的足为了使另一部分提壳;减弱这一部分是为了突出那一部分,这些都足以整体关系为着眼点。

总而言之,由于我们描绘的对象是一个具有内在相互联系的不可分割的整体,不论是结构关系、比例关系、黑白关系、体面关系、面和线关系,都是相对存在,互相制约的,如果画时孤立片面地去对待,最终必定会失去画面的整体统一。

由此可见,整体观察,它不仅是一个观察和表现的方法问题,也是一个思维方式方法问题。

自古以来,有成就的画家,始终把整体关系放在首位,在整体关系基本正确的前提下,再求局部的精致变化。

画局部,看整体,反复交替,互相促进。

如果局部破坏了整体,画面就会出现混乱,然而仅有大关系,没有局部的深入刻画,整体便是空洞的。

整体的充实,足由局部精致表现来反映的,是互为因果,相辅相成的。

为了达到局—部与局部之间,以及局部与整体之间“比例关系”的准备,首先要从确定大关系人手,遵循整体—局部--整体的作画步骤,从大至小,由简人繁地逐步深入,同时要注意画面各局部之间的进展,始终保持相应的关系,才能进行有效的比较检验和调整。

柯罗曾经说“我从来不急于画细节,我首先注意一幅画的大体和特征.....”立体观念宇宙间的一切物体都是由它的高度、宽度和深度组合而成的,即三维空间。

许多考生由于缺乏关于物体的体积是由面构成的原理,尽管他们有着正常的视觉,但只能画出宽度和高度的二维空间,却不能画出深度,把立体感表现出来。

值得明确的是,任何物体都要以三度空间来测量,缺一不可。

在学习素描的开始,就应培养学生用立体观念去对待客观世界所有物象,并通过多种手法,把它们表现出来。

通过反复的学习实践,使学生对这方面的要求更加明确。

因为,素描虽然也有表现对象质感、体感以及不同色感的任务,比如画头像时,眼睛是透明的,头发蓬松而颜色较深;但它们首先都应具有立体感。

学生在开始观察时,总是看不到它的体积而仅看到对象的不同颜色。

所以他不能把深色的受光部画亮,也不能把浅色的背光部画深。

物体各种固有色的观念,影响他们去研究物体受光后的明暗变化。

为了便于学习,我们可以采取对石膏几何体的写生来理解物体由面所构成的原理,这个原理对于表现其它复杂的形体具有普遍的意义。

在此基础上,树立起在空间深度上塑造形体而不是在平面上描绘这一概念,不是轻易能够做到的,需要掌握透视知识和注意培养这种观察认识物象的习惯,才能正确把握物体在画面上的恰当位置,做到看得立体,画得立体。

艺术表现艺术表现最主要的还是取决于作者的感受和艺术素养,取决于作者的精神表现,即内心世界的表达。

作者的感受越深,在感情上越是能鲜明地感受到对象精神的美和形象的美,就越能进行有效的艺术概括。

如作画开始,先观察研究,画面是强还是弱、色调是明快还是深沉等等,在感受对象的基础上,分析主次关系,前后虚实关系,这样由表象认识上升到理性的把握,画面上的形象就具有艺术的表现力和艺术感染力。

绘画训练是技术训练,同时也是艺术训练,二者是不可分割的整体。

在作画实践中,描绘活动同时也是表现活动,是作画人眼中、脑中、手下的同一件事情。

素描实践只讲技术不讲艺术,只能说是训练画匠。

造型艺术不讲艺术规律和艺术表现,就无所谓艺术教育,更谈不上艺术创造了。

艺术表现要付诸于形式,成为视觉感受的具体形象。

画面构图的主次虚实处理,用笔的抑扬顿挫,和谐的韵律节奏等等构成了形式美。

在学习中,各种形式美因素也是从观察、感受物象中升华出来并运用于艺术实践的。

倘若不顾对象故意摆弄玄虚,在画面上搞形式游戏,这是基础训练中不可取的。

素描头像与头部形体结构要想画好一幅素描头像,首先要认识这个形象。

怎样才能了解和掌握它呢? 这就要求我们从形象的结构特征出发,对人物形体结构进行全面的分析理解,才会在今后学习中取得可喜进步。

素描造型的基本手段素描造型的表现手法多种多样,在这里我们考虑再三,仅谈两种表现手法:即线条和明暗。

线条线条是一种明确的富有表现力的造型手段,能直接地、概括地勾划出对象的形体特征和形体结构,它具有丰富的表现力和形式美感。

随着对象的不同,要求用不同的线条表现。

从艺术大师不同画风比较中,就可以认识到这种表现领域的广泛性。

线条还有一种表现节奏的作用,轻重起伏波纹式线条,或刚柔相间、长短穿插、曲直弯转、抑扬顿挫的线条,给人以音乐的节奏感。

门采尔《轧铁工人》的画中就给我们这种心理效果。

线条在素描中不仅可以有效地把握形体,还能对所要表现的物象做出有力的判断。

素描训练无论采取哪种手段,开始都要用线确定所有的关系。

用不同种线条来寻找形体,—用多条重要的辅助线划分比例定位置;用长直线画大的形体关系;用切线画出小的结构转折关系;用重线、实在线表现近处和暗部;用淡线、虚线表现亮部和迟远的部分。

在素描训练中通过对线的探索,逐渐认识线在绘画中的作用,并能通过线条创造美的造型。

明暗明暗是表现物象立体感、空间感的有力阶段,对其真实地表现对象具有重要的作用。

明暗素描适宜于立体地表现光线照射下物象的形体结构、物体各种不同的质感和色度、物象的空间距离感等等,使画面形象更加具体,有较强的直觉效果。

在早期的绘画中,就有人不同程度地采用了这种手段。

到了文艺复兴时期,随着科学的发展,促进了这种手段的成熟,形成了明暗造型的科学法则。

这时期的三杰:达·芬奇、米开郎基罗、拉斐尔等艺术大师的研究实践把前人的经验,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阶段。

明暗现象的产生是光线作用于物体的反映,建立在物理光学的基础上。

没有光就不能产生明暗。

倘若光线射在某一立体物体上,就不难看到不同的明暗现象。

由此可见,明暗现象的产生,是物体受光线照射的结果。

同一个物体虽然由于不同角度的光线照射而出现不同的明暗变化,但是光线不会改变对象的结构,因为对象的结构是固定的,而光线是可变的。

所以,物体明度调子的变化,结构是主体,光线是客体。

物体受光后出现受光部和背光部,即明、暗两大系统。

由于物体结构的各种起伏变化,明暗层次的变化是很多的。

我们把这种变化所具有的一定规律,归纳起来称作明暗五调子,即:亮部、中间色、明暗交界线、反光、投影。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