补中益气汤的临床运用心得
多
寐
患者男.13岁。学生.1992年7月10日初诊,患者1年 前冒雨后,自觉因倦无力、嗜睡,并逐渐加重。甚至发展到进 食时睡着不醒,上课时伏桌即睡,不能自控而中途退学。患 儿发育尚可,自觉周身乏力,食欲欠佳,余无不适感觉.舌淡 边有齿痕苔白,脉沉缓无力.经做脑电图及化验检查,均未 见阳性体征。
作者简介:李致仁,男,1969年10月生,主治中医师,宁武
2眩 晕
患者女.30岁,1991年7月20日初诊自述患低血压症 已3年余,血压在75~90/50~60 mm Hg之间,每年夏季 加重。平素自觉头晕眼花,身疲乏力,神疲欲卧,气短懒言, 白昼尤甚,不耐劳作,食少便溏,服用生脉饮,人参归脾丸等 药及西药治疗,均效果不佳。近日由于天气炎热。上症加 重,并汗出较多,自觉神疲乏力,头晕眼花,直立后尤甚,心 悸气短懒言口干微渴,舌淡苔薄白少津。脉沉细无力,血压
床疗效.现报告如下.
I资料与方法
音.舌红少苔。脉细,辩证为燥邪犯肺,处方:桑叶、麦冬、杏 仁、胡麻仁、炙枇杷叶、生石膏各10 g.沙参15 g。山栀6
g,
1.1一般资料 共20例患者,均为门诊病例。男性1I例,女性9例, 年龄20~75岁。全部20例患者均经详细询问病史和进行 体格检查,经检查确诊.所有患者临床上均有不同程度的咳 嗽、咽喉痒痛、流鼻涕症状. 1.2辨证分型 参照2006版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 准》,结合本病特点加以修改。分为3组。 1.2.1燥邪犯肺型:临床表现为z干咳无痰,痰稠不易咯 出,或痰中带血。咽喉疼痛。口鼻干燥。胸痛,舌红苔薄黄而 干.脉细数等。本组10例患者。 1.2.2风热犯肺型:临床表现为:咳嗽频剧,气粗或咳声沙 哑,喉燥咽痛.咯痰不爽。痰黏稠或稠黄。咳时汗出。常伴鼻 流黄涕、口渴、头痛、肢楚、恶风、身热等表证,舌苔薄黄.脉 浮数或浮滑。本组6例患者。 1.2.3肺阴不足型:临床表现为:干咳无痰,或见咯血,舌 红少苔,脉细数。外感引起的咳嗽、咯痰大多伴有发热、头 痛、恶寒等.起病较急。病程较短l内伤所致咳嗽,一般无外 感症状。起病慢,病程长,常伴有脏腑功能失调的证候。本 组4例患者。 1.3治疗方法 随证加减治疗。均给予清燥救肺汤水煎剂.每天I剂. 每剂两煎。每煎200 mL.分早晚服用。连续服药1周为1个 疗程。3组病例在观察治疗期间运用中医辩证施治。
70/50 mm Hg。证属中气不足,清阳不升,复因汗出伤津所
当归10 g,升麻5 g,炒白芍15 g,阿胶10 g,杜仲炭15 g,海 螵蛸20 g,山药20 g。艾炭lO g,炮姜10 g,炙甘草10 g,陈 皮10 g。服3剂后经血渐止.余症消失而愈。 本患者人流术后。失于调养。伤及元气,致脾气受伤,中 气下陷兼肾气不足,冲任不固,经血失于统摄。用补中益气 汤加山药。炮姜益气健脾升阳。炒白芍、阿胶、杜仲炭、艾炭、 海螵蛸,固冲止血。待血止后,脾肾双补以固冲任。脾肾健, 冲任固则经水自调。 5讨 论
g,
桂枝10 g,防风10 g,白芍10 g,附子5 g,生姜3 g,大枣3 枚、炙甘草10 g。6剂后诸证明显减轻,感冒症状基本消 失,食欲欠佳,原方去桂枝、防风、白芍、附子、加砂仁、积壳
10
g,再进3剂。基本痊愈,改服补中益气以固基本。 本病例属肺脾气虚。卫阳不足之侯,更感外邪,正气不
足驱邪无力。故感冒反复难愈,治宜标本兼治,用补中益气 汤补益脾肺之气,加附子助卫阳以固其本;桂枝、白芍、生 姜、大枣以调营卫,解在表之邪。合而用之.便正气得富,外 邪得解而愈。
县中医院,036700
万方数据
补中益气汤的临床运用心得
宁武县中医院(036700)牵致仁 补中益气汤源于李东垣的《脾胃论》一书.其方由人参、 黄芪、当归、白术、陈皮、升麻、柴胡、炙甘草等八味药组成。 方中黄芪用量独重.以补气固表.益中气升清阳:人参、白 术、炙甘草药同用.使之气旺血充I少许柴胡、升麻以升举下 陷之清阳.合而用之益气升阳.调补脾胃.适用于脾胃脆弱, 中气不足.清阳不升引起的各种病症。用之恰当.确能得心 应手.疗效满意。 I虚人感■
3
上述病症,病各不同.症状各异,均以补中益气汤为主 方加减治疗,且收敛满意.其原因就在于病机同属中气不 足,清阳不升所致。由于个体的差异可出现不同的临床表 现。但气共症均见神疲乏力,气短懒言,舌淡脉沉弱或缓弱 无力等中气不足之症,故可选用同一方治疗,此即祖国医学 “异病同治”的含义。
(收稿日期:2010-09-10)
2结 果
酸枣仁10 g。太子参10 g。炙甘草6 g,阿胶6 g,5荆水煎 服.每日2次.嘱患者在服药期间忌食辛辣之物,药后咳嗽 痊愈。 例2:孙某,男,75岁,患者咯痰。痰白黏量多。难咯出。 喉中可闻及痰声,便秘。6~7 d不大便。舌红.苔白而干,脉 细。此为脉热阴伤肠闭,治于清肺养阴化痰,润肠通便。清 燥救肺汤加味:冬桑叶15 g,石膏20 g,甘草6 g,人参3
g,
火麻仁10 g,阿胶6 g。麦冬10 g.杏仁6 g。枇杷叶8 g,瓜蒌
15
g.患者服上药3剂后.大便得通,痰量减少,继服上方冬
桑叶15 g,石膏15 g,甘草6 g,人参3 g。火麻仁10 g,阿胶
6
g,麦冬10 g,杏仁lO g,枇杷叶8 g。瓜萎15 g。7刺后,基
本痊愈。 4讨
论
清燥救肺适用于老年人、小儿、年轻人肺部感染者,只 要辨证正确。便可获良效。清燥救肺汤方中重用桑叶为君, 轻清宣泄肺中燥热.并可止咳。以石膏、麦冬为臣,一者清 肺经之热,一者润肺金之燥。如此配合。宣中有清。清中有 润l石膏虽质重沉寒而量少。故不碍桑叶轻宣之性;麦冬虽 滋腻。亦无妨桑叶宣散燥热之功。杏仁、枇杷叶利肺气.使 肺气肃降有权I阿胶、胡麻仁润肺养阴,使肺得濡润之性1人 参、甘草益气和中。使土旺金生.肺气自旺。甘草调和诸药。 兼为使药。诸药相伍.燥邪得宣.肺热得清.气阴得复,共奏 清燥救肺之功。故以清燥救肺名之. 清燥救肺汤治疗燥邪犯肺,临床中也有高热者,可高 达39℃以上。如高热、口渴、可加大石膏剂量,其常用量为
万方数据
・1238・
山西医药杂志2010年12月第39卷第12期下半月
Shanxi Med J。December 2010・V01.39,No.12 the Second
患者女,37岁,1989年9月20日初诊,患者自述平素 易于感冒,本次感冒反复发作1个月余,经服用多种感冒药 及抗炎治疗,效果均不显。现症状:精神萎靡不振,面色无 华,自汗畏风寒,喜穿厚衣,周身酸痛。气短乏力喜卧,时有 咳嗽,舌淡稍胖大,苔薄白,脉沉缓无力。 证属脾胃气虚,卫阳不固,外邪所致。治宜益气解表。 方药:黄芪20 g,党参15 g,自术12 g,陈皮10 g,当归10
g,
证属清阳之气不升,湿邪因脾所致,治宜益气升阳,兼 芳香化湿。方药;党参15 g,枸杞子10 g,砂仁12 g,陈皮
10
g,升麻5 g,柴胡5 g,当归10 g,女贞子10 g,藿香10
g,
炙甘草10 g。服8剂后,嗜睡明显好转。白天能够自控,效 不更方,守原方服用1个月余,睡眠基本正常,食欲增加,余 无不适感觉。患儿已上学,随访半年未再复发。 多寐一证临床较为少见,本患者冒雨后印发困倦嗜睡, 并见身倦乏力,舌淡脉缓,知其病位在脾,属脾被湿困,清阳 不升,久则脾气受伤,故选用补中益气汤以益气升阳。补肾 脾胃;砂仁、藿香和胃祛湿,化浊醒脾;菟丝子、枸杞子、女贞 子补肾以调和阴阳,有助于脾阳之升腾。诸药合用,益气升 阳。升清降浊。使阴阳协调则嗜睡自除。 4月经不调 患者女,28岁,1993年7月20日初诊。患者半年前作 人流术后.正值春节前,因忙于家务,失于调养致月经紊乱。 自此后15~20 d行经1次,且量较多,经色先呈红色,逐渐 变淡,自觉神疲乏力,气短懒言,腰腹都疼坠,食少,大便溏 薄每逢经期加重,此次月经7月9日来潮至今未净,量多色 淡无血块,气短懒言乏力,心悸动则尤甚,腰腹部疼坠,不思 饮食,大便溏泻,舌淡胖苔白,脉沉弱无力。 证属脾肾气虚,冲任不周,经血失于统摄所致,治宜益 气固冲。摄血调经。方药:党参15 g。黄芪20 g.白术15
3典型病例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对胃有益无损.往往可获良效。
(收稿日期12010—08・27)
例I:刘某.女。45岁。2009年8月初诊。患者咳嗽已1 月余。咳嗽少痰。痰不易咯出,口干咽燥.纳食少,夜寐差.二 便词.就诊前曾服西药消炎及止咳类药l体检:体温正常。咽 部略红.双扁桃体无肿大,双肺听诊正常,未闻及干湿性I罗
作者简介:昊继红。女.1970年2月生,主管药师。山西省煤 炭中心医院。030006
致。治宜补中益气,升阳益阴。方药:黄芪209、白术10
g,
陈皮6 g,当归12 g,升麻3 g,柴胡3 g,人参10 g,麦冬15 g,五味子10 g,山药20 g。采甘草10 g。服5剂后,症状大 减.守原方再服月余,基本痊愈.血压保持在90~95/60 mm Hg,为巩固疗效。嘱其继服补中益气丸。 本病症属中气不足,清阳之气不得升所致,又因天气炎 热。汗出太多气随汗泄.重伤于气。用补中益气汤加山药益 气健脾;升举阳气;麦冬、五味子生津敛汗,合而用之,气虐 得扶,阳气得升,阴津得养而证愈。
20~25 g;若热势甚,出现高热、神昏谵语者,加犀角、羚羊
20例患者平均经过28.9 d的治疗,结果治愈12倒 (60%),显效5例(25%).无效3例(15%).总有效率达 85%。临床辩证分型的疗效比较.见表1。
裹I 不同临床辨证分型的疗效(例效)比较
角;若热象不显时。石膏可少用或不用I热象明显兼津伤时. 可配伍知母或者天花粉,清热兼以生津。天花粉、知母均能 清阳明胃热.天花粉还能益胃生津.知母兼能滋阴降火.但 知母味苦性寒.对临床表现为口渴、舌红少津、食纳尚可、大 便干者则可选用石膏配伍知母.以清热生津止渴。而对于 脾胃虚弱者。平索大便稀溏、食纳差者.多用可伤胃肠引起 泄泻,可将知母改为天花粉。天花粉甘凉益胃.还能生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