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的为人
子谓颜渊曰:“用之则行,舍之则藏,唯 我与尔有是夫!” ——《论语·述而》 子曰:“道不行,乘桴浮于海,从我者, 其由与!”子路闻之喜。子曰:“由也好 勇过我,无所取材。” ——《论语·公冶长》
他是文化巨匠,是失意官员,是模范教师, 是孤独长者,是性情中人,还是众矢之的。 自从孔子创立了儒家学说和儒家学派,他 和他的学说、学派,就成了后世必须面对 的对象,无法回避的话题,谁都绕不过去。 ——易中天
子贡说:如果有广泛施恩于百姓并且能周济大众的,如何?可以称得上仁义 吗?孔子说:做什么事才算是实行仁义呢?一定要像圣人那样吗?尧舜也许 对你说的这些事情尚且感到为难。仁人啊,自己想要站得住也要让别人站得 住,自己想要通达也要让别人能够通达。能够就近选取类似推己及人的事情 去做,可以说是实行仁义的方法啊。
仁的实现
为仁由己
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 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 乎哉?(《颜渊》)
仁的实现 子曰:“仁远乎哉?我欲仁, 斯仁至矣!”(《述而》) 人皆可以为尧舜。——孟子
仁的实现途径
有子曰:“其为人也孝悌,而好犯 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 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 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学而》)
仲弓问仁。子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己 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颜 渊》) 仲弓:冉雍,字仲弓,孔子弟子。 大宾:贵宾。 承:承办。 大祭:重大的祭祀活动。 己所不欲:所,用在动词前,代表接受动作的事物。不 欲,不想。——恕道 施:施加。 于:介词,在。 邦:诸侯国。 家:卿大夫的封地。 仲弓问孔子关于仁的事情。孔子说,出门办事如同会见 贵宾,态度要认真;役使百姓如同承办重大的祭祀活动, 要谨慎、严肃地对待。自己不愿意做的,不愿意接受的 事情,不要施加在别人身上。在诸侯国里做官,不要为 名利而争,口有怨言,在卿大夫家里做事,要容人容事, 也不要有怨言。 孔子认为一个领导者要有主敬行恕的功夫,达到“无怨” 这样为政已经成功大半了。所以“仁”不仅是个人的修 养,也可进一步表现在事功上。
【评析】 “克己复礼为仁”,这是孔子关于仁的主 要解释。在这里,孔子以礼来规定仁,依礼 而行就是仁的根本要求。所以,礼以仁为基 础,以仁来维护。仁是内在的,礼是外在的, 二者紧密结合。这里实际上包括两个方面的 内容,一是克己,二是复礼。克己复礼就是 通过人们的道德修养自觉地遵守礼的规定。 这是孔子思想的核心内容,贯穿于《论语》 一书的始终。
“仕”与“隐”之争
赞成“隐”的观点。 ①乱世之中,不能靠一己之力来改变社会, 必须正视现实,不能自欺欺人。 ②修身养性,保存实力,这在乱世中不失 为一种以退为进的方法。 ③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精神虽可嘉,但事 实是时间和精力的无谓浪费。
子路宿于石门。晨门(掌管启闭城门的人) 曰:“奚自?”子路曰:“自孔氏。”曰: “是知其不可而为之者与?” ——《论语·宪问》 子贡曰:“有美玉于斯,韫(y ù n,收藏) 椟(d ú ,柜子)而藏诸?求善贾而沽诸?” 子曰:“沽之哉!沽之哉!我待贾者也。” ——《论语·子罕》
楚狂接舆歌而过孔子曰:“凤兮凤兮! 何德之衰?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 已而已而!今之从政者殆而!”孔子 下,欲与之言。趋而辟之,不得与之 言。 ——《论语·微子》
说说接舆弦外之音。 孔子啊,为什么你身处乱世而不知退隐, 而非要去周求仕呢?真是德行衰微啊! 从“孔子下,欲与之言”可以窥见孔子怎 样的内心? 一方面是孔子卫道的坚定与自信,另一方 面也可以领会到其不被世人理解的无奈与 悲凉。
子张问仁于孔子。孔子曰:“能行五者于天下, 为仁矣。”请问之。曰:“恭、宽、信、敏、惠。 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 惠则足以使人。”(《阳货》) 子张向孔子请教如何行仁。孔子说:“做人处事 能符合五点要求,就是行仁了。”子张说:“请 您教导这五点要求。”孔子说:“庄重、宽大、 诚实、勤快、施惠。庄重就不会招来侮辱,宽大 就会得到众人支持,诚实就会受人任用,勤快就 会产生功效,施惠就能够领导别人。” 从孔子的回答,可知行仁不能离开做人处事的表 现。走在人生正途上,不能忽略“人与人之间的 适当关系”,亦即善。若要实现自己的人性,除 了努力实践内心向善的要求,别无选择。 如此,必能为国家社会做一番事业,成为既能修 养自己,又能造福众人的仁者。
小组合作 发现探究 感悟交流 《论语》(六): 智者乐水,仁者乐山;智者动,仁者静; 智者乐,仁者寿。 请用自己的话简要说明“智者”和“仁 者”的区别,并联系实际谈一谈这你愿 意做一个“仁者”,还是做一个“智 者”?(200字)
34
小组合作 发现探究 感悟交流 《论语》(六): 智者乐水,仁者乐山;智者动,仁者静; 智者乐,仁者寿。
儒道互补
(一)孔子的为人
大成至圣文宣王 盖闻先孔子而圣者非孔子无以明,后孔子 而圣者非孔子无以法。 ——元帝圣旨
颜渊、季路侍。子曰:“盍各言尔志。” 子路曰:“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敝之而 无憾。”颜渊曰:“愿无伐善,无施劳。” 子路曰:“愿闻子之志。”子曰:“老者 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论语·公冶长》
君子乐天知命,故不忧;审物明辨,故不 惑;定心致公,故不惧。 ——【东汉】荀悦《申鉴》 智贵乎早决,勇贵乎必为。早决者无后悔, 必为者无弃功。 ——苏轼《代侯公说项羽辞》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 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 云。”
——《论语·述而》 叶公问孔子于子路,子路不对。子曰: “女奚不曰:‘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 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论语·述而》
长沮,桀溺耦而耕,孔子过之,使子路问津焉。 长沮曰:“夫执舆者为谁?”子路曰:“为孔丘。” 曰:“是鲁孔丘与?”曰:“是也。”曰:“是知 津矣。” 问于桀溺,桀溺曰:“子为谁?”曰:“为仲由。” 曰:“是鲁孔丘之徒与?”对曰:“然。”曰: “滔滔者天下皆是也,而谁以易之?且而与其从辟 人之士也,岂若从辟世之士哉?”耰而不辍。 子路行,以告。夫子怃然曰:“鸟兽不可与同群, 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
子贡问为仁。子曰:“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居是邦 也, 事其大夫之贤者,友其士之仁者。”(《卫灵公》) 子贡问怎样修养仁德。孔子说:“工匠要做好工作,必须先 磨 快工具。住在一个国家 ,要侍奉大夫中的贤人,与士人 中的仁人 交朋友。”
工匠做工与思想品德修养从表面上看是风马牛不相及的事, 但实质上却有相通的道理 。 《论语集解》引孔安国的注解说:“工以利器为用,人以贤 友为助.” 常言说得好:“磨刀不误砍柴工”。工匠在做工前打磨好工 具,操作起来得心应手,就 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思想 品德修养也是一样。选择品德高尚的人交往,与他们做朋友, 受他们的影响 熏陶,潜移默化,自己的思想境界和品德修 养就会在无形在得到提高。 其实,这也正是《颜渊》篇里曾子说君子“以友辅仁”的道 理。 从另一个角度说,便是“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所以,选 择交往的对象是非常重要的 。
智者也就是聪明人。聪明人通达事理,反应 敏捷而又思想活跃, 性情好动就像水不停地 流一样,所以用水来进行比拟。 仁者也就是仁厚的人。仁厚的人安于义理, 仁慈宽容而不易冲动,性情好静就像山一样 稳重不迁,所以用山来进行比拟。
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 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 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 勿视,非视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 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克己:克制自己。 复礼:使言行回复到周礼上。 为:是 一日:一旦,表假设 归仁:归,称许、赞赏。仁,有仁道的人。 焉:语气助词,了 为:实现 由:依靠。 而:难道。 目:具体的条目。目和纲相对。不敏:不 聪明。请:请允许,希望。 事:从事,照着去 做。
此篇孔子批评了子贡的好高骛远,提的目标太大,连尧舜等圣人 都为难,告诉他实行仁义只需要推己及人,从身边的小事做起就 行了。
《圣经》:“无论何事,你们愿意人怎样待你们, 你们就要怎样待人。” 世上任何一个人,只要是活着,一定烦恼了别人。 人活在世上,都是把自己的痛苦加在别人身上,然 后自己得到一点所谓“享受”,所谓“幸福”。我 们还常常把自己的快乐建筑在别人的痛苦之上,即 使没有,起码也消耗了地球上的氧气,制造了污染。 有的人更是过分,烧掉别人的房子来煮熟自己的鸡 蛋。 英雄能够征服天下,不能征服自己;圣贤并不想去 征服天下,而征服了自己。英雄是将自己的烦恼交 给别人去挑起,而圣人自己却挑尽了天下人的烦恼。 ——南怀瑾 (1918——2012,赴台湾后,任文化大学、辅仁大学、 政治大学及其他大学、研究所等教授。)
(二)论仁
仁的内涵
樊迟问仁。子曰:“爱人。”(《颜
渊》)
子曰:“刚、毅、木、讷,近仁。”
(《子路》)
何为仁——教材第9则
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 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 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 “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 非视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 矣。”
译文:
颜渊问什么是“仁”。孔子说:“克制自 己,一切回复到周礼上就是仁。一旦这样做到 了,天下的人都会称赞你是个仁德之人。实行 仁德,完全凭靠自身努力,难道还要凭靠别人 吗?”颜渊说:“请问实行仁的具体要点。” 孔子说:“不合于礼的现象不去看,不合于礼 的声音不去听,不合于礼的话不去说,不合于 礼的事不去做。”颜渊说:“我颜回虽然不聪 敏,请让我遵照这些话去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