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完善城市管理功能提高城市管理科学化水平的调查与思考城市管理是社会管理的重要内容,是提升城市品位、彰显城市魅力、改善人居环境、推动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途径。
伴随着我县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城市管理工作日益受到重视,城市管理水平不断得到提高。
但对照城市发展的新形势、新要求,当前我县城市管理领域仍存在不少问题和矛盾,亟待创新举措,切实加以解决。
近段时间,我们针对我县城市管理的现状,通过召开座谈会、实地走访和问卷调查等形式,认真开展调研,深入分析问题,并提出了有针对性的对策与建议。
一、当前我县城市管理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近年来,常山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城市管理工作,切实加强领导,完善体制,创新举措,有力促进了我县城市管理水平的提高。
尤其是通过深入推进省级文明县城、省级卫生县城等创建活动,城市面貌不断改观,城市功能不断完善,城市品位不断提升,人民群众满意度不断提高。
从此次问卷调查反映的情况来看,在回收的637份调查问卷中,有73.5%的被调查对象对我县城市管理现状表示满意和基本满意。
但随着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城市内部各种结构、各种关系、各种因素更加错综复杂,人民群众对城市服务的需求越来越强,对城市管理的要求越来越高,我县城市管理领域中还存在与新的形势不适应、不协调的矛盾和问题。
(一)城市管理重视不足,“重建轻管”倾向明显。
“重建轻管”是城市发展的通病。
当前,我县不少干部和群众思想上对城市管理重要性认识不够、重视程度不高,认为城市环境要搞好,主要靠建设而不是靠管理,使得城市管理长期依附于城市建设。
不少人缺乏经营城市理念,忽视城市管理对于推进招商引资、增值城市资源的价值。
还有部分人认为城市管理不过是赶赶小摊子,扫扫垃圾而已,忽视城市管理在改善城市人居环境、提升群众生活质量中的重要作用。
认识上重视不足,造成我县城市管理的思维观念和运作模式始终是问题式、突击式、应付式和表面式的,重建轻管、先建后管或以建代管的倾向还比较明显。
(二)城市管理体制不顺,工作合力尚未形成。
随着城市发展不断加快,群众生活日益改善,现行城市管理体制的缺陷愈加凸显,已难以适应形势发展的要求,主要表现为:一是执法权责不统一。
县城市管理综合执法大队为全民事业单位,本身没有执法权限,其部分执法活动受县规划建设局委托,还有部分执法活动通过联合执法的形式实现,执法的合法性一直存在问题,在执法过程中遇到暴力抗法事件时显得力不从心。
二是管理职能有交叉。
城市管理是一项综合性的管理工作,涉及部门众多。
目前,建设、规划、工商、公安、卫生、环保、文化和社区等单位都不同程度地承担着管理城市的职能,部分职能交叉重叠,各自为政、分头管理现象仍然存在,甚至还会出现相互推诿、互相扯皮的情形。
三是工作合力难形成。
在城市管理中,有的执法部门把执法权当成争取本部门利益的手段,有利则争、无利则推,见易而上、遇难而退,致使行政执法形不成合力,执法效果不明显。
问卷调查显示,有近50%的被调查对象认为我县城市管理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部门职责不明确,38.2%的被调查对象认为其主要原因是部门过于考虑自身利益。
(三)城市规划相对滞后,基础设施欠账较多。
由于诸多历史原因,我县城市规划注重当前建设需要多,谋划长远发展需求少;考虑经济利益多,兼顾社会效益少,涉及城市居民切实利益的城市道路规划、居民小区配套设施规划、停车设施规划等较为滞后,影响了群众生活水平的提高。
同时,各规划之间缺乏衔接配合,容易造成重复建设和资源浪费。
规划上的不合理直接导致建设的滞后,城市基础设施欠账较多。
如常山城区实际建设的停车位、停车场数量严重不足,随着城市车辆的增多,城区“停车难、行车难”问题已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城区公厕脏、乱、差现象较为普遍,能基本达到一、二类公厕标准的只有2座,与我县创卫标准达到6座以上的要求相差甚远。
城区垃圾中转站占地面积小,设备陈旧落后,目前城区还没有环卫工人休息间、工具房和工人宿舍。
据问卷调查,有70%的调查对象认为我县城区停车位、垃圾箱、公厕数量严重不足。
(四)工作机制有待完善,难点问题久治不愈。
城市管理工作机制有待进一步完善,一些长期影响城市发展的突出问题未能得到有效解决。
主要表现为:一是城市执法长效机制尚未形成,城市违章违法行为时有发生。
城市管理具有动态性、反复性特征,城市管理人员在工作中往往是打“突击战”、“疲劳战”,形不成长效管理的格局,一些城市违章违法行为,如违章搭建、违法占道经营、乱停乱放车辆等仍屡禁不止,时有发生。
二是城市保洁制度未能有效落实,城市环境卫生状况较差。
城区部分商家、经营店面、企业“门前三包”制度落实情况不理想,居民小区乱扔乱倒垃圾现象随处可见;城乡结合部处于管理真空地带,有大量的生活垃圾和建筑垃圾暴露堆积,严重影响了城市的整体形象。
问卷调查显示,有34.7%的调查对象对我县城区环境卫生状况不满意。
三是物业管理模式较为落后,老住宅小区物业设施陈旧。
我县城区的15个老住宅小区基本建于上世纪90年代,其功能仅局限于解决居民的基本住房问题,配套设施(小区道路、园林绿化、健身设施等)投入很少,物业设施老化严重。
(五)市民素质有待提高,城市管理难度较大。
城市管理的对象成份复杂,少数市民素质较低,法制意识淡薄,随地乱丢垃圾、随地吐痰、乱停放车辆、乱闯红绿灯等现象难以禁止。
部分市民受利益驱使,拒交物业费或逃避物业费收缴工作(目前收费率仅60%左右),给小区物业管理带来了难题。
问卷调查显示,有15.2%的调查对象不愿交纳物业费,被动缴纳的占51.0%。
一些市民因为部分经营者是弱势群体,生活确实困难,受同情心驱使,盲目同情违章经营者,片面指责城管执法人员,在一定程度上助长了被管理者的抵触情绪。
还有少数市民当执法人员依法进行管理时,跟执法人员胡搅蛮缠,甚至阻挠执法,抗拒执法。
这些因素的存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城市管理和城市执法的实际成效。
二、完善城市管理功能、提升城市管理科学化水平的建议(一)创新城市管理理念,克服“重建轻管”思想倾向。
各级党委、政府要切实提高对城市管理重要性、紧迫性的认识,将城市管理放在与城市规划、城市建设同等重要的位置,纳入全县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加强城市管理工作的组织领导。
要在认识上优先把握“三对关系”:即把握城市管理与城市建设的关系,克服重建轻管的低层次发展观念;把握城市管理与经济建设的关系,树立城市管理也是生产力的理念;把握城市管理与精神文明建设的关系,树立城市管理水平是城市文明程度典型体现和集中反映的理念。
要把城市管理纳入社会经济发展计划和政府目标管理,坚持高起点规划、高质量建设、高效能管理原则,做到全县上下一盘棋,统筹安排,分步实施,层层落实,做到规划有蓝图,任务有指标,管理有规范,工作有考核,效果有评价,责任有奖惩。
(二)完善城市管理体制,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
目前,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开展行政执法已成为各地探索城市管理新路子的一个有效途径。
城市管理行政执法既是加强城市管理、提高行政执法效率的一项重要举措,也是全面推进依法行政的要求。
根据我县实际情况,建议按照“政府主导、部门负责、社会参与”的原则,改革创新现行城市管理体制,建立权、责、利统一对应的管理模式;相对集中行使市容环卫、城市规划、城市绿化、市政公用、环境保护、工商管理方面的全部或部分行政处罚权,变多头管理为统一管理,变多家执法为综合执法,减轻群众负担,提高执法效果。
要克服畏难情绪和盲目同情心理,对那些屡罚屡犯的城市违法行为决不能手软,通过重罚严惩规范他们的行为。
对一部分因生活困难进行违章经营的弱势群体,要采疏堵结合、先疏后堵、边疏边堵的办法,在不违背城市发展规划的前提下,科学布局经营场所,引导他们进行合法经营,帮助他们解决后顾之忧,减轻管理压力。
(三)提高城市规划水平,完善城市公益设施建设。
要切实树立超前规划、统筹规划的理念,在城区改造过程中,综合考虑城市道路交通网络、供水排水、环境卫生、园林绿化等专项规划,统筹谋划、综合利用,避免因规划问题造成重复建设和资源浪费。
要维护规划的严肃性,依法强化规划管理,根据规划及时建立城市公益性基础设施项目库,以规划建设的时序来安排指导基础设施项目建设的先后顺序,克服随意修改规划的倾向。
要强化建设项目管理,未编制控制性详规的地块不得出让、转让或开发,任何项目都不得突破红线和绿线。
要坚持“建、管、养”并重的原则,在城市规划指导下,加大对城市公共设施的投入,加强公共设施的日常管理和维护,切实保障各项设施的正常运行;要注重发挥社区对基层情况比较熟悉、联系社区居民比较密切的优势,探索社区建立物业公司模式,全面承担起社区辖区内的物业设施管理和维护工作。
(四)健全城市运作方式,探索多元化城市管理途径。
要创新各种办法手段,提高城市运作水平,实现城市自我滚动、自我积累、自我发展、自我增值,做到取之于城、用之于城,以城养城、以城管城。
要树立经营城市理念,运用市场化手段运作城市土地,提高城市土地收益率。
要充分挖掘城市无形资产的潜力,将城市街道、标志性建筑、文体设施、公园、公交站牌、城内广告等的冠名权,重大活动的广告发布权、赞助权实行公开招标或拍卖,筹集城市建设和管理资金。
在城市管理中,要充分利用现代科技手段,探索“数字城管”模式,有效整合城市管理资源,实现信息共享,优势互补。
要积极推行城市“网格化”管理模式,将城市管理职能延伸到每个社区、每个街角、每个楼道,推动城市管理向纵深发展。
要加大城市污染整治力度,对农贸市场周边和城郊结合部等卫生状况较差地段实行专门管理,净化城市环境。
要科学规划城市道路交通网络,加快停车设施规划建设,加强城市交通和出租车、三轮车等行业管理,破解城市停车行车难问题。
多措并举,灵活运用各种管理手段,杜绝“以罚代管”现象,确保城市健康、有序运行。
(五)增强市民参与意识,提高城市管理共享水平。
要建立健全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城市管理机制,推行“阳光执法”等机制,提高城市管理共同参与、共享成果水平。
要建立健全人大、政协评议监督机制,邀请人大代表、政协委员评议,指导和监督城市管理工作。
要积极推行市民听证制度,让市民从决策、执法、监督全过程参与城市管理,扩大城市管理社会参与面。
要建立健全群众监督机制,通过投诉信箱、热线电话、群众接待日等形式,接受群众监督。
要积极组织城市管理志愿者队伍,加大城市管理和服务参与面,营造全民共同参与城市管理的良好氛围。
要充分发挥新闻媒体宣传阵地作用,加强城市管理相关法律、法规的教育宣传,引导广大群众树立“城市管理人人有责、城市发展成果人人共享”的责任感,自觉懂法、守法、用法,理解支持、主动参与城市管理工作,共同塑造城市良好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