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从红楼梦看中国民俗》

《从红楼梦看中国民俗》

从红楼梦看中国姓名:***班级:******学号:********从红楼梦看中国民俗——浅谈《红楼梦》与中国民俗文化【内容提要】中国古典名著《红楼梦》曾被誉为“形象的百科全书”。

负此盛名不仅源于曹公创造了一个红楼的世界,更在于他将传承于民间的民俗事象融入到小说的背景与氛围中,再通过其中的细节一一展现出来。

所以,当我们在研究《红楼梦》的“时代精神”的同时,也不能忽略它所属时代的“风俗概况”和“宗教信仰”。

试看《红楼梦大辞典》开列的细目:语词典故、服饰、器用、建筑、园林、饮食、医药、称谓、职官、典制、礼俗、岁时、哲理宗教、诗歌韵文、戏曲、音乐、美术、游艺、红楼人物(命名)、文中人物、地理,等等,共21项。

这些详尽的记载也揭示了《红楼梦》与中国民俗文化宗教信仰密不可分的。

【关键词】红楼梦;宗教信仰;民俗文化;【正文】“有创见的书籍传布在黑暗的时代里,犹如一些太阳光照耀在荒凉的沙漠上,为的是化黑暗为光明。

这些书是人类精神史上划时代的作品,人们凭借它们的原则,向种种新的发现迈进。

书本是将圣贤的心照射到我们心里的忠实的镜子”——吉本在封建社会时期,《红楼梦》是一部集万千宠爱于一身,弘中华之传统文化于海内外的华夏瑰宝。

人都说,《红楼梦》是一部稳如泰山,五岳之首的不朽名著,集当时文明成果之精华的百科全书。

在我看来,《红楼梦》如同一朵兀自从百花园中绽放出来的光鲜艳丽、艳冠群芳的百花之最,不同于昙花的转瞬即逝,却有如梅花的傲骨红梅,不蔓不枝,香远益清。

《红楼梦》被列为中国四大古典名著之一,其原因除了其自身所拥有的艺术成就之外,更因为它是一本包罗了中国封建社会传统文化各基本层面的巨著。

《红楼梦》是对整个中国古代文化的回顾、总结、浓缩和艺术的表现,是中国封建社会生活文化的集大成者,已经成为民族传统文化的化石和标本了。

一.《红楼梦》中的宗教文化宗教信仰贯穿于《红楼梦》的始末。

宗教信仰也被称为一种“心理民俗”,它也是人类心理活动和信息的传承。

近代学者王国维曾说, 《红楼梦》的主旨是通过“求入于无生之域”, 来向我们“示其解脱之道”。

我们从贾宝玉、甄士隐、柳湘莲、惜春、紫绢等人遁入空门, 以及一僧一道所唱的“好了歌”和甄士隐对“好了歌”的解说中, 确实可以看出作品中的虚无主义色彩和顿悟解脱的禅意。

小说中也写到许多寺庙景观,和尚道士尼姑,他们念经说法、布道化缘、僧道度缘。

从水月庵、馒头庵、铁槛寺、地藏庵、清虚观到大观园内的栊翠庵;从小尼智能儿偷情到老尼净虚的图财害命;从王姑子说法、马道婆的魇魔法到贾敬炼丹烧汞、妙玉的带发修行,把宗教迷信之风俗散布在世俗的贾府内外在中国封建社会里,社会影响最大的宗教哲学派别有:儒、佛、道。

这三中宗教派教,往往是相互渗透的,《红楼梦》之中,这三种思想错综复杂的得到了体现。

《红楼梦》中,儒家思想反映的也比较复杂。

这一点,在宝玉身上有所体现。

虽然他“并不想自己是男子,须要为子弟的表率”,但是“父兄、伯叔、兄弟之伦,因是圣人之遗训”,却始终是“不敢违逆”的。

于是有了宝玉虽对贾政等人追求功名、专习四书五经不赞许,却也不得不勉强应对。

在遵从父母之命错娶宝钗时,也并没有随黛玉而去,反而参加了科考。

最后出家时,也走到贾政船头,磕了一个头。

此处可见宝玉亦或是曹雪芹还是抱有一定的君臣思想的。

而宝玉的自始至终,对四书五经八股,对所谓的仕途经济不屑一顾,称自己为“俗中又俗的一个俗人”,对于宝钗、湘云、袭人此类的劝说均视为“混帐话”,而又与和他不同“俗人”,黛玉耳鬓厮磨,心情相对,可见这也与儒家思想背道而驰的。

曹雪芹反对的是封建,而他也并非儒者,于是他的无可奈何便造就了《红楼梦》的亦儒非儒。

《红楼梦》一开头,叙述石头的来历,是女娲补天所遗漏后修炼通了灵性。

经由一僧一道,携入红尘。

这一僧一道,又贯穿全书的始终。

僧、道、女娲补天,便是佛家中所言,神女仙师了。

同时,书中所写前世今生,因果所报,也正是佛家所一贯提及的。

“世人都晓神仙好,惟有功名忘不了!古今将相在何方?荒冢一堆草没了。

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金银忘不了!终朝只恨聚无多,及到多时眼闭了。

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姣妻忘不了!君生日日说恩情,君死又随人去了。

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儿孙忘不了!痴心父母古来多,孝顺儿孙谁见了?”这段《好了歌》的中心意思是说世界上你看所有的好的东西都是靠不住的,你只有把所有的好全都结束,所有的好都看穿,不追求,你的灾难、你的痛苦就可以结束。

所以好便是了,了便是好。

和好变成了、了变成好同样的。

这里所表达的好了之辩,色空之悟从宗教的观点看,就如同佛家思想的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

”书中第一回提到的甄士隐,不慕名利,在家里过着与世无争、逍遥自在的生活。

在梦中遇见一僧一道,见到通灵宝玉,又不知不觉地随着僧道到了“太虚幻境”,见到了石牌坊上这副对联。

佛家的观点认为,世上万事万物,就其现象说似乎是真,是有;就其本质说是假,是无。

前者是世俗人的看法,后者才是真理。

这副对联隐含的意思是:社会上的人们慕富厌贫,为名为利,劳力劳心,强争苦夺,就是把假的误认为是真的,把真的反而当成了假的;把虚无误认为是实有,把实有反而当成虚无。

《红楼梦》中的巫婆神汉,却是地道的民间信仰,如马道婆那种铰纸人、扎针等习俗。

萨满教贾府中之宁府里,确有未露名的女萨满。

萨满很像贾珍儿媳秦可卿。

萨满的责任维系氏族和睦团结。

秦氏人缘深得贾宅两府上下人心;萨满是人与神的中介,有“敏知”、“预言”等奇能。

萨满天职“先知先觉,未雨绸缪”,“凡事不预,临渊何悲”,一心为氏族兴衰系念。

秦氏与凤姐预卜未来,显出奇能睿智;萨满善引领族人,在祝祭或梦幻中谒拜某些神或魂灵。

宝玉进秦氏房中梦游“幻境”萨满擅治病,又擅于导引应婚男女健康媾合,传房术,助氏族人丁兴旺;萨满又能死后灵魂示警,预报吉凶;在实际生活中,穆昆(族长)与萨满是族权与神权的施行者,互为左右臂,彼此依赖,关系非同寻常。

在二十五回中巫婆跳神寄名祖先崇拜宗教,一僧一道,淡化教派。

人有所敬畏,否则“本我”会膨胀。

自我、超我无法养成二.《红楼梦》中的民俗文化翻开《红楼梦》,章章节节中都充斥着中国古代的民族风情。

大观园中的民俗事象可谓无所不包。

而《红楼梦》中的民俗文化最主要集中在节日、宴会、婚嫁、丧葬、祭祀、日常生活等等方面。

可谓是内容丰富,形式多样。

其中小说第二回提到了刚满周岁的贾宝玉“抓周”的故事。

所谓“抓周”,又曰“抓取”,早在南北朝时期,民间就有了这种民俗活动。

又如小说第三回,贾宝玉与林黛玉初见时,宝玉身上戴的“寄名锁”、“护身符”,第八回写到的“长命锁”、“记名符”,薛宝钗胸前挂着的“金锁”和史湘云佩带的“金麒麟”,都属于一种祈福用的民俗饰物。

这些岁时节日是由中国古代历法和季节气候变化相结合而排定的节气时令,自古至今世代相传,成为一种民俗事象。

例如元宵节,又称上元、元夜、灯节,时在正月十五日。

端午节,贾府上下蒲艾簪门、臂系虎符、喝雄黄酒、吃粽子;中秋节,贾母率全府眷属赏月、联诗、吃瓜果月饼;除夕,宁国府祭宗祠、吃年饭、喝屠苏酒……都是岁时节日的民俗事象。

除此之外,还有像立春、小阳春、饯花神这样的小节。

《红楼梦》中的“衣食住行”也是被津津乐道的。

由于贾府是士族之家,所以就连这些最基本的物质条件也是十分考究的。

从穿衣吃饭再到居住行走,都被描摹的十分丰富。

先拿人物的衣着来说,其中典型人物的服饰造型优雅、色彩丰富、质料华贵、佩饰精美。

例如贾宝玉的礼服着装:“头上戴束发嵌宝紫金冠,齐眉勒着二龙抢珠金抹额,穿一件二色金百蝶穿花大红箭袖,束着五彩丝攒花结长穗宫涤,外罩石青起花八团倭缎排穗褂,登着青缎粉底小朝靴图……”寥寥数语就已将贾宝玉的整体服饰形象和装饰细节描述得如此详尽逼真。

当然,一谈到《红楼梦》,人们都会对其中的饮食记忆深刻。

就像刘姥姥进大观园一样,一边品尝一边长见识。

如著名的“茄鲞”、“银耳鸽子蛋”、“杏仁茶”等等。

除此之外,红楼中的出行场景也是十分壮观的。

例如王熙凤协理宁国府之时,有时乘轿,有时坐车。

贾母、王夫人奉召进宫也是乘轿。

男人大多是骑马或坐车出行。

秦可卿大出丧时,贾赦一辈上车轿,贾珍一辈骑马。

这些都体现出世家大族男女、主仆在“行”的方面的严格区别。

值得一提的还有小说中的建筑和园林,其式样、风格中也透露着大量的民俗信息。

《红楼梦》中丰富多彩的娱乐项目。

《红楼梦》中的人儿都是“不差钱”的。

于是,这些主子们在吃喝之余,便想着法儿的玩乐。

所以小说中也记述了许多游艺活动。

例如:猜谜、赶围棋、抹骨牌、掷骰子、击鼓传花、占花名、行酒令、听小曲儿、放风筝等等。

这些游艺活动平常已多,节日更盛。

主子们公开玩,奴婢们私下玩,各寻各的开心。

小说中还特别提到了,贾府养戏班,买小戏子的重要情节。

围绕着唱戏、点戏、听戏的活动,便施了不少笔墨,也写出了姿彩纷呈的民俗事象。

小说中也写到大量的诗谜、酒令和各种节日民俗游戏。

诸如“斗叶”、“猜谜”、“说笑话”、“投骰子”、“解九连环”、“击鼓传花”、“赏雪寻梅”,还有元宵灯节、除夕祭宗祠、端午贴符、中秋赏菊吃蟹等等,无不是突出民俗文化的魅力。

具体的祭祀风俗可见于第五十三回,“宁国府除夕祭宗祠”,在《红楼梦》的祭祀描写中,是贾母带着儿子儿孙、侄儿侄孙、儿媳孙媳等等,上上下下所有族中之人一起祭祀,规模宏大,秩序井然。

这种祭祀礼仪即不是汉俗也不是满俗。

而是满汉祭祀风俗的一个融合。

汉族信奉儒教,在祭祀宗祠时,以男性为主,女性是不得入祠的。

焚香、献礼、献帛、献爵均由男人去做,族中女性是不得参与的。

而满俗祭祀刚好与汉俗相反。

在满俗中女性是主祭,这已是满族祭祀的古老风俗了。

满族大祭时,上好供品,留下主妇,其余族人到门外静候,关门,这时主妇在神殿内行九跪九叩首礼……所以说曹雪芹在《红楼梦》中所描写的贾府祭祀宗祠的习俗是满汉相结合的产物。

《红楼梦》描写的节庆活动很多,其中“宁国府除夕祭宗祠,荣国府元宵开夜宴”讲到是宁国府过春节的场面。

时令一到腊月,就该治办年事了,而年事最重要者莫过于祭祖,所以宁国府贾珍那边先把宗祠打开,派人打扫,同时收拾供器,为祭祀作准备。

其次是压岁,就是发放压岁钱。

三是送年礼。

四是向本府子弟们发放年物。

五是贴对联,换门神。

这些都属于过年的准备。

祭祖的时间在年三十,这是过年的最大礼仪,祭罢宗祠,大队人马再到正堂向祖宗遗像礼拜。

供品以菜饭汤点酒茶为主,每一道菜都按一定秩序传至供桌上。

大年初一开始,至正月十五,前后半个月的时间,主要是拜年、吃年酒。

朋友亲戚,迎来送往,彼此互拜。

吃年酒包括请吃和赴吃,但礼仪上不宜重复,所以需要事先一一拟好日期单子。

而到了正月十五元宵节,是年的尾声,又是过年的又一个高潮,《红楼梦》有六回故事中写到元宵节。

小说开卷即写甄士隐抱女儿英莲“看那过会的热闹”,后来在看花灯中英莲被拐子拐走,伏下一幕令人感叹不已的动人故事。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