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的诗,记录了唐朝由盛转衰的社会面貌,表现了深沉地忧国忧民的情怀,因此被称为诗史,《北征》可以说是他诗史的代表作,下面让我们来了解一下杜甫作这首诗的背景。安史之乱中,即唐肃宗至德二年二月,朝廷进驻凤翔。四月,杜甫由长安逃至皇帝处,被授左拾遗。五月,肃宗罢房琯相,杜甫疏救之触怒肃宗,八月,肃宗以墨制放杜甫回鄜州省亲,实为疏远杜甫。《北征》便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写成的,全诗共140句,记录了杜甫由凤翔归家的所见所闻所感。
北征
《杜诗祥注》:公遭禄山之乱,自行在往鄜州,鄜州在凤翔东北,故以《北征》命题。
【鹤注】此诗述在路及到家之事,当在羌村后,至德二载九月作,故云:“菊垂今秋花。”班彪作《北征赋》:“用以为题。”
北征从命题到手法都是学赋的,班昭有《东征赋》,潘岳有《西征赋》,班固有《北征赋》,《北征》与《北征赋》实同名而异体,而写作手法上,初记岁时,后叙行程,则又是效仿赋的格式,起句以皇帝年号开始,其声正大。
北征以赋之手法写诗,铺叙层次井然,段落分明,全诗共为四段,第一段写辞阙之心理,二段写沿路所经,抒发感慨,三段写抵家团聚,家人困苦的生活,四段写对军国大计的谋划。
(首段从北征问家叙起。)
首段写杜甫得肃宗恩准回家探亲,感谢圣恩,却不忍离开,害怕君主有遗失的复杂的心理。
皇帝二载秋(1),闰八月初吉(2)。
杜子将北征(3),苍茫问家室(4)。
(3)《楚辞》:“驾玄螭兮北征。”(仇)
《舆地图》:“鄜在凤翔东北。仇注:班彪作《北征赋》,用以为题。(浦)
(4)阴铿诗:“苍茫岁欲晚。”苍茫,急遽之意。《诗》:“宜其家室。”(金圣叹:中间只插苍茫二字,便将胸中为在为亡无数狐疑,一并写出。)
维时遭艰虞(1),朝野少暇日(2)。
顾惭恩私被(3),诏许归蓬荜(4)。
拜辞诣阙下(5),怵惕久未出(6)。(chuti 均为第四声 恐惧惊骇之意)
(5)《晋史论》:陈王就国,则拜辞陨涕。班彪诗:“上书诣阙下。”
金:此云被昭已,犹不肯归。不只见其笔力之曲,且服其笔力之大。然总是一片极厚心地,亦生不出如此大力曲势。
(6)曹植诗:“皇恩过隆,只承怵惕。”
虽乏谏诤姿(7),恐君有遗失(8)。
(7)《孔丛子》:“犯颜谏诤,公正无私。”
(8)公为拾遗,故恐君有遗失。《前汉·张安世传》:“无所遗失。”
君诚中兴主,经纬固密勿(9)。
(9)《文心雕龙》:“经纬区宇,弥纶彝宪。”傅亮表:“密勿军国,心力俱尽。”密,秘也。勿,黾勉也。
杨伦:杜诗镜铨:伏结末意,紧接上句,斡旋得妙。
金:承上「恐君遗失」句未免过戆(gang),因更转口作好语,此解只做周旋上解之第四句。
东胡反未已(10),臣甫愤所切(11)。
(10)东胡,指安庆绪。(仇、浦)
(11)钟惺曰:臣甫,用章奏字面,如对君语。《家语》:敬姜曰:“无挥涕。”
挥涕恋行在(12),道途犹恍惚(13)。
(12)行在,见《窜凤翔》诗。皇帝在外临时居住的处所
(13)《法言》:“人心恍惚。”
首段写杜甫得肃宗恩准回家探亲,感谢圣恩,却不忍离开,害怕君主有遗失的复杂的心理。
金:始别行在,上到北征,写得全不是归途语。「挥涕」句,是初出行在,「恍惚」句是已在道途。措句庠序有法,「合」字言无处不然。
乾坤含疮痍(14),忧虞(15)何时毕。
(此历叙征途所见之景。既逾越阡陌,复回顾凤翔,自此而过邠郊、望鄜畤家乡渐近矣。大约菊垂以下,皆邠土风物,此属佳景。坡陀以下,乃鄜州风物,此属惨景。【周甸注】途中所历,有可伤者,有可畏者,有可喜者,有可痛者。【申涵光】丹砂数句,混然元化。我行二句,俨若画图。)
靡靡逾阡陌(1),人烟眇萧瑟(2)。
所遇多被伤(3),呻吟更流血(4)。
回首凤翔县,旌旗晚明灭(5)。(金:忽然又回顾行在,笔势突兀。此二句者,此二句者,不复能长也。)
前登寒山重(6),屡得饮马窟(7)。(写一路所经,遂与水经注争奇)
(6)阴铿诗:“寒山但见松。”重,重叠也。
(7)古乐府:“饮马长城窟。”
邠郊入地底(8),泾水中荡潏(9)。
猛虎立我前(10),苍崖吼时裂。
(10)陆机诗:“猛虎凭林啸。”又:“狐兽更我前。”
菊垂今秋花,石带古车辙(11)。(将今日菊花与古时车辙对比,前人之败,正是后人之戒)(此四句,骤读茫不知所解,及至解得后,便因而悟上解「入地底」「中蕩潏」等语,却是写秦中险阻。遂令「屡得饮马窟」五字,不觉读之胆寒。盖「饮马窟」云「屡得」,则只此处前人必设重兵也。
(11)《左传》:“周穆王周行天下,将必有车辙马迹焉。”
青云动高兴(12),幽事亦可悦(13)。
(12)阮籍诗:“托志青云上。”殷仲文诗:“能使高兴尽。”
(13)钟惺曰,幽事六句,当奔走愁绝时,偏有闲心清眼,看景入微。
山果多琐细(14),罗生杂橡栗(15)。
或红如丹砂(16),或黑如点漆(17)。
雨露之所儒(18),甘苦齐结实(19)。
缅思桃源内,益叹身世拙。
坡陀望鄜畤(20),岩谷互出没(21)。”
我行已水滨(22),我仆犹木末(23)。
鸱(音痴)鸟鸣黄桑(24),野鼠拱乱穴(25)。
(24)《诗》:“鸱鸮鸱鸮。”注,“鸱枭,鸺鹠,恶鸟。”《尔雅》:“茅鸱,怪鸱。”郭璞注:“茅鸱,今鸠似鹰。怪鸱,即鸺鹠,一名角鸱,鸣即雨,昼无见,夜即飞。”《诗》:“桑之落矣,其黄而陨。”
(25)《汉书·苏武传》:“掘野鼠,去草实而食之。”《说文》:“江东大鼠,能人立,以前两脚拱头跳舞。”
夜深经战场(26),寒月照白骨(27)。
(26)苏武诗:“行役在战场。”
(27)张华诗:“平台寒月色。”王粲诗:“白骨蔽平原。”
潼关百万师,往者散何卒(28)。
(28)《哥舒翰传》:翰率兵出关,次灵宝县之西原,为贼所乘,自相践躏,坠黄河死者数万人。庾信《哀江南赋》:“百万义师,一朝卷甲。”散何卒,仓卒散失也。浦:前半句+按:此禄山入关之始。
遂令半秦民(29),残害为异物(30)。
张上若云:凡作极要紧急忙文字,偏向极不要紧极闲处出神,乃夕阳返照之法。如篇中青云幽事一段,他人于正事实事尚铺写不了,何暇及此,此仙凡之别也
该段一大特色便是杜甫对一路所见之景的描述,到处是人烟萧瑟,荒草杂生。而杜甫却用描写山谷中植物欣欣向荣的景象,并言说幽事亦可悦,此为何也。他是在言生之可悦,此处意在将人烟的萧瑟与植物的繁荣相比,而这些人又何尝不向往能够活下来呢
白描的手法,写出了杜甫在途中看到战争所带来的生灵涂炭的场景,作者刻画细腻,让人读之不觉感到难受,虽只是客观地描述事实,但言语中无不流露了对安史之乱的厌恶,第三段写诗人回
到家中,看到妻子衣百结,儿子垢腻脚不袜,诗人不必亲自诉说家中有多困苦,我们早已明了。就连“名不隶征伐”的诗人家尚且过的如此清苦,寻常百姓就更是可见一斑了。诗人客观地描写与史家著史的原则非常契合,著史也是如此,追求的是客观,与客观中暗含褒贬,很符合春秋笔法的旨意。且诗人
(此备写归家悲喜之状。裋褐以上,乍见而悲,极夫妻儿女至情。老夫以下,悲过而喜,尽室家曲折之状。在贼四句,缴上以起下,所忧在君国矣。)
况我堕胡尘(1),及归尽华发(2)。
经年至茅屋(3),妻子衣百结(4)。
(4)子夏衣若悬鹑百结。王隐《晋书》:董威辇拾残缯,辄结为衣,号曰百结。
恸哭松声回(5),悲泉共幽咽(6)。
平生所娇儿(7),颜色白胜雪(8)。
(8)《杜臆》:白胜雪,乃饥色。
见那背面啼(9),垢腻脚不袜(10)。
(9)《韵府》:俗人谓父曰耶,亦作■。
《南史》:阴子春,身服垢污,脚数年一洗。沈佺期诗:“穷囚多垢腻。”说文》:
“袜,足衣也。自三代有之,谓之角袜。”
床前两小女,补缀才过膝(11)。
海图拆波涛(12),旧绣移曲折(13)
(12)《杜臆》:海图四句,乃故家穷状。《淮南子》:“起波涛。”
(13)王褒《讲德论》:“曲折不失节。”
天吴及紫凤(14),颠倒在裋(音树)褐(15)。(天吴神和紫凤图案的花纹,颠三倒四的在短衣上乱缝)
(14)【赵注】天吴,海图所画之物。紫凤,旧绣所刺之物。剪旧物以补豎衣,故拆移而颠倒也。木华《海赋》:“天吴乍见而仿佛。”《山海经》:“朝阳之谷有神曰天吴,是为水伯,虎身人面,八首、八足、八尾,背青黄色。”又:“丹穴之山,有鸾鷟,凤之属也。五色而多紫。”
朱注:海圖、天吳、紫鳳皆所繍(古同绣)之物
(15)《诗》:“颠倒衣裳。”《方言》:“关西谓裋褐短者为裋褐。”《汉书注》:“裋,谓僮竖所著之襦。褐,毛布也。”《始皇纪》:“寒者利裋褐。”浦:日字韵复,倒转者是。
老夫情怀恶,呕泄卧数日(16)
(16)淮南王安书:“夏月暑时,呕泄霍乱之病,相随属也。”
那无囊中帛,救汝寒凛栗。
那无,奈无之意。
粉黛亦解苞(17),衾禂稍罗列(18)。
瘦妻面复光,癡女头自栉(19)。
学母无不为,晓妆随手抹(20)。
移时施朱铅(21),狼籍画眉阔(22)。
生还对童稚(23),似欲忘饥渴(24)。
问事竞挽须,谁能即瞋喝。
翻思在贼愁,甘受杂乱聒(25)。
新归且慰意,生理焉得说(26)。
(此备写归家悲喜之状。裋褐以上,乍见而悲,极夫妻儿女至情。老夫以下,悲过而喜,尽室家曲折之状。在贼四句,缴上以起下,所忧在君国矣。)
(此忧借兵回纥之害。妖氛豁,天意回矣。回纥助,人心顺矣。此兴复大机也。但借兵外夷,终为国患,故云“少为贵”。虚伫,帝望回纥。气夺,群议沮丧。赵次公曰:不用外兵,而有官军,此即当时之议。前二段,分应北征问家。后三段,申恐君遗失之故。)
至尊尚蒙尘(1),几日休练卒(2)。
仰观天色改(3),坐觉妖氛豁(4)。
阴风西北来(5),惨澹随回纥(6)。
(6)《唐书·回鹘传》:回纥,其先匈奴。元魏时号高车部,或曰敕勒,讹为铁勒。隋曰回纥,亦曰韦纥。至德元载九月,回纥遣其太子叶护,率兵四千,助国讨贼。肃宗宴赐甚厚,命广平王见叶护,约为兄弟。叶护大喜,称王为兄。赵曰:随回鹘,当以回纥为正。宪宗元和四年,始请易号回鹘,言捷鸷犹鹘然。《后汉·郎f 传》:“助顺元气。”
其王愿助顺,其俗善驰突(7)。
送兵五千人(8),驱马一万匹(9)。
(8)《晋·赵王伦传》:从兵五千人。
(9)《诗》:“驱马悠悠。《国策》:张仪曰:“车千乘,骑万匹。”
此辈少为贵(10),四方服勇决(11)。(回纥he第二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