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家思想与中国文化教案第一周:第一课概述1、何谓道家——道家产生之断代讨论2、道家与道教之讨论——信仰与追求道家是中国春秋战国诸子百家中最重要的思想学派之一,道家思想的起源很早,传说中,轩辕黄帝就有天人合一的思想。
一般来说,公认第一个确立道家学说的是春秋时期的老子,老子在他所著的《老子》(《道德经》)中作了详细的阐述。
道家思想其他的代表人物还有战国时期的庄周、列御寇、惠施等人。
道家倡导自然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尊黄帝、老子为创始人,并称黄老。
道家思想的核心是“道”,认为“道”是宇宙的本源,也是统治宇宙中一切运动的法则。
道教是在中国形成并传播的一种多神宗教,在中国古代影响仅次于佛教。
道教被认为是和儒教和佛教一起组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三大支柱。
道教以道作为其追求目标,道教因此而得名。
道教是在中国古代道家思想理论的基础上吸收神仙方术、民间鬼神崇拜观念和巫术活动而形成。
它主张清静无为,长生不老,得道成仙。
3、道家的入世与出世(无为地入世,逍遥地游世)入世就是参与俗世的活动,道家讲出世是一种修行,要超然世外,无拘无束,逍遥济世,羽化成仙。
庄子反对出世与入世,却爱游世。
游,若即若离不即不离也,介乎“避”与“入”之间。
4、道家之前时代——上古思想与工艺水平讨论5、道家与当代文化资源讨论第二周:第二课道家与上古文化1、新石器时代——无文字时代之神巫崇拜(神为主体时代)神话自然观是对自然的神话式的认识,核心是万物有灵和神灵崇拜2、夏、商、周之神观念(神人交接,人渐为主体,王者为神时代)天、地、人神系——殷商甲骨文的龟卜《诗经》、《尚书》中的天——天神《易经》中的宇宙秩序3、春秋战国时代的方士与神仙修炼(鬼神观念的转化——道家人格追求神仙的转化)4、转化中的基础理论——养生学与中医学(黄帝内经)道家养生学从广义上说包括道教生命观,神仙理论以及成仙的方术,从狭义上说道家养生学是指通过禁忌,服食,气功,武术等种种具体手段,使人的身心达到一种内外协调的状态,从而延长人的寿命,使人在身心平和的状态下尽享天年。
通常所说的道家养生学指狭义上的养生学。
理论基础:道家养生学是以道教的宇宙观为理论基础,认为包括人在内的宇宙万物都是道所化生的产物,因此只有符合道的规律,与天地万物合一,处於自然的生存状态,才是最佳生存状态。
-饮食调养-2---适应环境3-男女双修功法5、黄帝修仙故事与华夏族祖宗神观黄帝是中华民族的始祖,相传他在位一百多年,深受百姓的爱戴。
后来,由于年事渐高,精力日衰,黄帝就将帝位禅让少昊。
黄帝是一个对生活充满希望的人,他不愿意坐着等死,便决心去追求一种长生不老的境界,于是拜仙翁容成子、浮丘公为师,跟随他俩学道炼丹,求长生不老之术。
浮丘公对他说:“修道炼丹,一定要选择灵山秀水,丹药才能炼成。
”于是黄帝就跟随浮丘公、容成子外出寻找炼丹胜地。
他们跋山涉水,遍历五岳三山,最后来到江南黟山。
只见这里的山峰很多很高,高出云头;这里的山谷很陡很深,深到海底。
白云像绸子一样,整天绕着山峰飘来荡去,真是人间仙境。
黄帝认为这里是炼丹修仙最理想的地方。
从此以后,他就和浮丘公、容成子同住此山炼丹。
6、道家老子集大成者第三周:第三课老子思想与古代理想社会1、春秋战国(前770—221)约共549年争霸战2、老子在总结前人思想和道家思想的基础上,提出了“道”概念,“德”概念3、道概念出世入世均可学可用用之于人养生修炼、用之于国可使天下宾服(54章)故老子思想是身国同构的思想4、老子的活动主要在春秋战乱时期,故老子反战(31章)5、老子有爱民思想,主张“无为”(57章)6、老子主张小政府大社会(80章)7、见教材《道学通论》关于老子思想诸条1、第四周:第四课2、《关尹子》3、贵清、贵本、贵神明、贵虚4、《黄帝四书》庄子思想与古代理想社会5、庄子其人与战国时代6、庄子思想是老子思想之补充——修道“修真”源于道家理论,道教中学道修行,求得真我,去伪存真为“修真”,后又延伸出多种修真门派及修真相关理论。
7、庄子与文人8、庄子内、外、杂篇9、庄子的浑沌一体观庄子崇尚自然,寓言“浑沌开窍”一文深刻的阐述了自然而然,刻意为之必有灾殃的理论。
浑沌是不开放的状态,好比一个黑匣子,想了解就不能用暴力的方式,而应该通过变化、矛盾、阴阳去了解。
这是东方哲学观,从儒释道,到中医都是这样。
在辨证的过程中,达到统一的目的。
10、庄子逍遥与齐物逍遥游》该篇是庄子思想和艺术的代表作,它主要说明庄子追求绝对自由的人生观,全面阐述了他无所待的思想:万物如果以有所待作为运行的条件,就不能真正达到逍遥游的境界;只有消灭了物我界限,无所待而游于无穷,达到无己,无功,无名的境界,才是绝对的自由,这就是“逍遥游”。
“逍遥”,得道后无所依赖,进入自由王国的一种境界。
《齐物论》“齐物论”即“齐同物论”,阐述万物平等观。
庄子认为,万物在作为个体的存在意义上,主要表现为差异性,也就是对立性;而在“道”面前则是统一的,均齐的,“道通为一”。
他主张应该抛弃万物相对性的差异,而去把握道永恒性,绝对性的统一,“忘年忘义,振于无竟”。
这些都是庄子对立统一观念的体现。
第五周:第五节稷下宫学术稷下学宫的学术博大精深,包含了当时各家各派的思想稷下学宫创建于齐威王初年,是齐威王变法改革的产物。
1、宋銒2、尹文(百子2531)不累于俗,不饰于物,不苟于人,不忮于众,愿天下之安宁以活民命,人我之养,毕足而止,以此白心。
古之道术有在于是者,宋銒、尹文闻其风而悦之。
语心之容,命之曰“心之行”。
3、田骈4、慎到(百子2542)而不党,易而无私,决然无主,趣物而不两,不顾于虑,不谋于知,于物无择,与之俱往。
古之道术有在于是者,彭蒙、田骈、慎到闻其风而悦之。
杂家第六周:第六课管子管仲注重经济,反对空谈主义,主张改革以富国强兵,他说:“国多财则远者来,地辟举则民留处,仓禀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
1、《管子》书序(百子1253)2、《管子》24卷道满天下,大取大得福3、四维——(1259)4、无为之道——因也5、法——依道制法法者,民之父母也(1301)5、兵法——(1304)6、心术上、下(1352)7、水地(1358)第七周:第七课吕不韦吕不韦的思想,从他主持编纂的《吕氏春秋》一书看,是选取儒、法、道家的部分学说,加以综合。
名为"杂家",实是以儒、道为主。
1、《史记》吕不韦传2、《吕氏春秋》3、春、贵公、贵生、论人(1、20、36、78、80)4、夏、明理(91、173)5、秋、荡兵(180、185)6、冬、安死、异宝(271、277)第八周:第八课《淮南子》1、《淮南子》评价淮南子》又名《淮南鸿烈》、《刘安子》,是我国西汉时期创作的一部论文集,由西汉皇族淮南王刘安主持撰写,故而得名。
该书在继承先秦道家思想的基础上,综合了诸子百家学说中的精华部分,对后世研究秦汉时期文化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2、《淮南子》主要观点——(见教材160——167)内容,除道家思想外,还兼收了儒家、法家、阴阳家之言。
范文澜先生说:“《淮南子》虽以道为归,但杂采众家”,仍表现出一定的融合倾向。
”《淮南子》还对先秦道家“无为而治”的观点进行积极的改造和谈释,明确指出:无为,不是无所作为,而是因势利导的主动行为。
该书倡导阴阳五行学说。
首先,论述了阴阳概括万事万物的发生、发展和变化。
其次,阐明了五行的属性及其生克乘侮规律。
书中还以五行所属的方位论及人体的形体特征及勇怯、智愚、寿夭等。
该书强调了天人相应的整体观念,3、《淮南子》重点选读——(100、177)天文训、地形训等4、道始与虚郭——天先成而地后定(100)5、五行生死(155)6、星空分野(159)7、美玉(191)8、地形(192)9、古国(203)第十周:第十课魏晋玄学1、王弼王弼的哲学是要直探现象世界背后的本质,希望能从某种具体的事物形态之外去找寻世界统一性的原理.其主要范畴是讨论五个方面的理论问题:(一)本末有无的关系问题,即本体论世界观的范畴.(二)动与静的关系问题,属于运动观的范畴.(三)言与意的关系问题,属于认识论与方法论的范围.(四)性与情的关系问题,属于人性论的问题.(五)自然与名教的关系问题,即玄理哲学与政治伦理的关系问题. 王弼从「以无为本」对本末,体用,一多,名教与自然等概念进行了新的解释.他开创的玄学,不仅为儒道融合开辟了道路,而且为中国传统文化与外来的佛教文化的融合开辟了道路2、无本体论1,本末有无:「贵无论」2,动与静:「本静末动」3,言意之辩:「得意忘象」和「得象忘言」4,圣人有情无性:「以性统情」5,自然名教:「名教本于自然」3、阮籍1,自然名教:「折衷名教与自然」阮籍的思想,由儒,而老,而庄,都有成文的专论发表.他能将庄子的思想消化,而成功地运用于现实的世界中.他对所处的时代和自身的地位认识都很透辟,使他不独能享盛名,还能不为盛名所累。
4、万物一体论本书采取“心身互渗”的立场,从仁与乐两个角度阐发的万物一体观。
在追塑王阳明一体之仁的思想谱系基础上,揭示出一体之仁的六个基本面向,并对王阳明的万物一体论的言说方式进行了反思5、嵇康6、养生论1,自然名教:「越名教而任自然」2,声无哀乐论:声音和人的感情是两种不同的事物3,明胆论:元气陶铄,众生禀焉.7、郭象以反对「无中生有说」为起点,而提出「自生无待说」,进而由「自生无待说」推至「独化相因说」,并由「独化说」导出「足性逍遥说」并以之为中间环节,最后由「足性逍遥说」得出「宏内游外」,即「名教与自然合一说」,以为其哲学的最后归宿.8、独化玄冥论1,万物独化论:「无待而独化说」2,独化于玄冥 :「玄冥之境」每一物之所以产生是自然而独化于玄冥深远暗合之中,是种似无非无的境界,是谁也没法了解的.宇宙的和谐是一种神秘的不可认知的必然性,而世界的一切,又是这种必然性所支配的,因此人们只能对此玄冥的和谐顺应任之.3,足性逍遥说:「宏内游外」4,自然名教:「名教即自然」第十二周:第十二课魏晋道家与艺术1、道家与魏晋玄学20分一,「本末有无」:有与无的多层关系二,「自然名教」:儒家礼教与自然的关系三,「言意之辩」: 四,「圣人有情无情之辨」:圣人与常人广之别五,「才与性的问题」:探讨人的内在气禀与外在功绩的关系六,「声无哀乐之辨」:音乐声与心之关系2、清虚自然思想与艺术追求10分3、王羲之道家背景与书法艺术10分与王羲之信奉道教,书、道合一有很大的关系。
土生土长的道教,很早就产生道教符。
在抄写经书时,必须由精于书艺的经生抄写,而在书写经本过程中不知不觉地受到了道教文化的潜移默化影响。
历史上诸多道家学者多是有名的书画家,他们修身养性,既精通道法,又能挥毫泼墨,落笔成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