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医学的哲学基础

中医学的哲学基础


(三)五行归类:取象比类
推演络绎法:
已知五行归属 相关的事物五行归属
肝属木
与胆相表里 在体合筋 其华在爪 开窍于目
五行归类表
五音





五味





五色





五化






五气


湿


五方



西

五季


长夏


五行






五脏





五腑

小肠

大肠
膀胱
五体





五官
夫言人之阴阳,则外为阳,内为阴。言人身阴阳,则背为阳,腹 为阴。言人身中之藏腑阴阳,则藏者为阴,腑者为阳。肝心脾肺 肾,五藏皆为阴,胆胃大肠小肠膀胱三焦,六腑皆为阳。
--《素问·金匮真言论》
故背为阳,阳中之阳,心也;背为阳,阳中之阴,肺也;腹为阴,
阴中之阴,肾也;腹为阴,阴中之阳,肝也;腹为阴,阴中之至
同“非” 干
概念发展
春,陨石于宋,陨星也。飞过宋都,风也。周内史叔兴聘于宋, 宋襄公问焉,曰:“是何祥也?吉凶焉在?”对曰:“今兹鲁多 大丧,明年齐有乱,君将得诸候而不终。”退而告人曰:“君失 问,是阴阳之事,非吉凶所在也。吉凶由人,吾不敢逆君故也。”
--《左传·僖公十六年》
阳伏而不能出,阴迫而不能蒸,于是有地震 --《国语·周语》





五志





五声






五变





五液





二、五行学说基本内容


(一)五行生克制化胜复
“生我” “我生”

“母子”

“克我”“我克”
“所胜”“所不胜”

相生
相克
造化之机不可无生,亦不可无制。无生则发育无由,无制则亢而
交而万物通也,上下交而其志同也。内阳而外阴,

内健而外顺,内君子而外小人,君子道长,小人道 消也。
《彖》曰:“‘否’之匪人,不利君子贞;大往小 来”,则是天地不交而万物不通也,上下不交而天 下无邦也。内阴而外阳,内柔而外刚,内小人而外
否 君子,小人道长,君子道消也。
阴阳互藏
(四)阴阳的消长
阴阳消长变化形式
阴损及阳:阴虚 阳损及阴:阳虚
虚甚 虚甚
阳虚 阴虚
补阳兼滋阴 滋阴兼补阳
(三)阴阳交感
天气下降,气流于地,地气上升,气腾于天。故高下 相召,升降相因,而变作矣--《素问.六微旨大论》 地气上为云,天气下为雨。雨出地气,云出天气。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否泰
《彖》曰:“泰,小往大来,吉,亨”。则是天地
太极、两仪
四象
八卦图
二、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
(一)阴阳对立制约
对立是绝对的 既对立又统一
促进发展 保持稳定
阴阳盛衰图



阳阳
阴阴

盛偏
盛偏

则盛
则盛











说明病理变化
阴阳 偏盛
阴盛 伤阳
阳盛 伤阴
实寒证(阴盛则寒) 阳虚(阴盛则阳病)
实热证(阳盛则热) 阴虚(阳盛则阴病)
(五)指导治疗
补其不足,泻其有余
(1)确定治疗原则:“盛则泻之,虚则补之”
(2)归纳药物的性能
四气:温热寒凉 五味:酸甘苦辛咸 四气:温热寒凉
《素问·至真要大论》:“谨察阴阳所在而调之,以平为期。”
五行学说
一、五行的概念:
《尚书正义》:言五者,各有材干也。谓之行者,若在天,则 为五气流注;在地,世所行用也。
阴,脾也。
--《素问·金匮真言论》
所谓阴阳者,去者为阴,至者为阳;静者为阴,动者为阳;迟者
为阴,数者为阳。
--《素问·阴阳别论》
(二)说明人体的生理功能
健康? 物质与功能之间的关系
阳化气,阴成形。
体阴而用阳
《素问·生气通天论篇第三》:“阴平阳泌,精神乃治”
(四)指导诊断
(1)分析四诊的资料 (2)概括疾病证候
中医学的哲学基础
阴阳学说 主讲人: 五行学说 精气学说
阴阳概述
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纪纲,变化之父母,
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治病必求其本。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凡诊病施治,必须先审阴阳,乃为医道之纲领,阴 阳无谬,治焉有差。医道虽繁,而可以一言蔽之者,曰 阴阳而已。故证有阴阳,脉有阴阳,药有 阴阳。
--《景岳全书.传忠录.阴阳篇》
一、阴阳的概念
《说文解字》:“阴,暗也。水之南,山之北也。”“阳,高明 也,与阴相对也”
滋润
芃芃黍苗,阴雨膏之。――《诗经·小雅·黍苗》 二之日凿冰冲冲,三之日纳于凌阴。--《诗经·七月》
地窖
春日载阳,有鸣仓庚。――《诗经·七月》 湛湛露斯,匪阳不睎。――《诗经·小雅·湛露》
《尚书大传·周传》:水火者,百姓之所饮食也;金木者,百姓 之所兴作也;土 者,万物之所资生也,是为人用。
《左传·襄公二十七年》:“天生五材,民并用之,废一不可。
(二)五行特性
◘ 木曰曲直:生长、升发、舒畅、条达。 ◘ 火曰炎上:温热、向上、升腾。 ◘ 金曰从革:肃杀、收敛、清洁。 ◘ 土爰稼穑:生化、承载、受纳。 ◘ 水曰润下:寒凉、滋润、向下。
含义 阴阳消长原因 阴阳消长变化形式
此长彼消 此消彼长
此消彼消 此长彼长
(五)阴阳转化
条件
方式
形式
上九 九五 九四 九三 九二 初九

亢龍有悔 飛龍在天
見龍在田 潛龍勿用
(六)阴阳自和
此长彼消 此消彼消 此消彼长 此长彼长
自然 人体
三、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一)说明人体的组织结构 阴:体内、下部、腹部、筋骨、五脏、肝肾 阳:体表、上部、背部、皮肤、六腑、心肺
--《管子·形势解》
阴阳四时运行,各得其序。
――《庄子·知北游》
事物阴阳属性
阳:火、热、明、上、高、动、腑、背、表、天、男、左 阴:水、寒、暗、下、低、静、脏、腹、里、地、女、右
阴阳属性划分特点
阴阳的绝对性
阴阳的相对性
阴阳是比较而言的 阴阳可以相互转化 阴阳的无限可分性
“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 -- 《周易•系辞上》
阳至而阴,阴至而阳;日困而还,月盈而匡。古之善用兵者,因
天地之常,与之俱行。
--《国语·越语下》
哲学阴阳
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老子·四十二章》
阴阳四时运行,各得其序。
――《庄子·知北游》
春者,阳气始上,故万物生。夏者,阳气毕上,故万物长。秋 者,阴气始下,故万物收。冬者,阴气毕下,故万物藏。
寒者热之 补阳
热者寒之 滋阴
阴阳 偏衰
阴虚 阳虚
阴不制阳 阳不制阴
虚热证(阴虚则热) 虚寒证(阳虚则寒)
滋阴清虚热 补阳
(二)阴阳的互根互用
阴阳属性划分时 事物发展变化--阴阳互根互用 阴阳相互转化
正常--物质与功能之内与之间的互根互用 失常--阴阳互损、阴阳离决
阴阳互损


阳损及阴
阴损及阳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