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005——8.1.2牛顿第一定律(惯性)导学案附教学反思
005——8.1.2牛顿第一定律(惯性)导学案附教学反思
3.运动员百米冲刺后,并不能立即停下来,这是因为运动员( )
A失去了惯性B具有惯性C不受力的作用D惯性大于阻力
4.下列现象,不能用惯性知识解释的是( )
A人走路时脚被绊了一下,会向前倒下B投出去的篮球会继续向前飞行
C关闭了发动机的汽车会向前滑行D熟透了的桃子会从树上掉下来
5.下列现象或做法与惯性有关的是( )
2.惯性现象的解释
例2.人走路时,被石头 绊会向前倒,这是为什么?
思路引导:人走路时,脚被石头绊住,由于________,上身仍要保持原来的________状态,而向前倾倒.
【课外补充】物体的惯性越小,运动状态越容易改变,物体的惯性越大,运动状态越不容易改变.例如:为了能够灵活地改变速度,调整方向,歼击机不仅做得轻巧,作战中有时还需要甩掉副油箱;让 足球和铅球都静止在地面上,足球轻轻一踢就能运动起来,但要使铅球运动起来却不那么容易;小轿车转弯灵活,起步很快,而火车起步却很慢;这些现象充分说明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容易程度与物体的_______有关,即物体的惯性与物体的_______有关,且物体的______越大,惯性越大.
(2)解释一下课本图中锤头为什么能紧套在锤柄上?
4.阅读课本的“想想议议”部分,想一想跳起后你会落在哪里,为什么?
典型例题
1.惯性现象的识别
例1.飞机投弹时,不是飞到目标的正上方投弹,而是要提前投掷才能命中目标,这是因为( )
A炸弹有向前的冲力B炸弹受到向前惯力的作用
C炸弹具有惯性D炸弹受到重力的作用
四、充分地利用知识特点,积极渗透德育
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它与生活密切相联系,它的许多知识点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想品德。根据惯性知识的特点,结合本市正在进行的城市管理,增强学生的安全意识。《海口市交通秩序管理违章处罚条例》第六条规定:自行车转弯前不减速慢行、向后了望、伸手示意、突然猛拐的处5元罚款。教学中,让学生利用所学惯性知识充分展开讨论,使他们充分认识到违章所带来的严重后果,从而增强安全意识,提高严格遵守交通秩序的自觉性。
A静止时,它没有惯性B不运动的物体没有惯性
C船在水中匀速行驶时,一人在船尾处竖直向上抛出一物体,物体落下时将掉入水中
D子弹离开枪口后,仍能继续高度向前飞行,是由于子弹具有惯性
11.阅读下面一则新闻报道,找出一处科学性错误,在错误字句的下面画上横线.
遇险情急刹车乘客受伤
本报讯今天清晨6:30,本市21路公共汽车在行驶途中遇险情,司机紧急刹车,有三名坐在后排的乘客由于突然失去惯性向前急冲而受伤.
D汽车刹车时,站在车内的人向前倾倒
9.许多高档轿车中安装了安全气囊,特定情况下它会“蹦”出来,以免身体直接撞到车身上而受伤,安全气囊最有可能“蹦”出来的情况是轿车在( )
A高速公路上急速行驶时B盘山公路上缓慢行驶时
C刚开始突然启动时D与前方物体发生猛烈碰撞时
10.下列有关物体惯性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教
与
学
反
思
你有什么收获?
教学反思:《惯性》这一节内容。对于惯性的知识,学生在生活中已经有所了解,但理解不深。而且惯性这个概念比较抽象。因此,在教学中紧扣物理学科的特点,突出实验教学,让学生充分动手,动口,动脑,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观察、分析、归纳的能力,增强实践能力。
这节课我主要突出以下几个方面:
A骑车驾驶员必须系好安全带B水从高处流向低处
C多数人习惯用右手写字D电动机通电时转动
6.下列现象不能用惯性知识解释的是( )
A运动员跳远时往往要助跑B子弹离开枪口后仍能继续高速向前飞行
C空中篮球正在落向地面D古代打仗时,使用绊马索将敌方飞奔的战马绊倒
7.摩托车做飞跃障碍物的表演时为了减少向前翻车的危险( )
3.原来运动的物体,如果突然不受任何力,则保持__________________.
二、创设情景:
快速行驶的汽车遇到紧急情况急刹车时,会滑行一段距离才停下来,这是为什么?
3、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四、展示汇报:
1.阅读课本,找出惯性的概念,并填写下空.
物体____________________的特性叫 做惯性,_______________也叫惯性定律.___________都有惯性.
三、充分地采用发散性提问,训练学生的发散思维
在向学生提问的过程中,尽量避免“是不是”、“对不对”的提问,这样提问对学生的思维作用不大,尽量少用“为什么”的提问,这样提问虽然对学生的思维有一定的作用但容易注重唯一的正确答案,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应积极采用“有哪些观点”、“有什么不同的看法”的提问,来训练学生的发散思维。A应该前轮先着地B应 Nhomakorabea后轮先着地
C应该前后轮同时着地D哪个车轮先着地与翻车的危险没有关系
8.惯性在日常生活和生产中有利有弊,下面现象有弊的是( )
A锤头松了,把锤柄在地上撞击几下,锤头就紧紧的套在锤柄上
B拍打衣服可以去掉衣服上的尘土
C往锅炉内添煤时,不用把铲子送进炉灶内,煤就随着铲子运动的方向进入灶内
学案整理
8.1.2惯性
惯性的定义
惯性解释生活现象
达
标
测
评
1.骑自行车高速行驶时(尤其是下坡),往往要刹后闸,这是因为当刹前轮时,前轮被刹住而停止运动,由于_____,后轮仍要保持原来的________状态,而容易向前翻车.
2.在一个水杯的口上放上一张硬纸片,上面放一个鸡蛋,用力在水平方向上弹纸片,将会观察到的现象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
2.阅读课本上的“想想做做”部分,猜想一下发生的现象是:________.
然后自己找一块橡皮,放在一张纸条上,快速把纸条抽出,看一下有什么现象?
3.阅读课本,了解一下日常中常见的惯性现象,学会解释现象的方法,然后合上课本,自己试着用惯性的知识解释一下,最后再考虑一下下面的问题:
(1)当汽车开动时,站在车上的人为什么向后仰?
二、充分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1、通过让学生动手的形式来探求知识。这节课设计的五个实验全部由学生自己动手完成,让学生通过自己的亲身体验,从实验中发现规律,探求知识,从而培养了学生科学的探索精神和实践能力。
2.通过让学生讲的形式来组织教学。在整节课的教学中,始终以学生的讲为主,贯穿“猜测—→演示—→分析—→归纳”这么一条主线。在做每一个实验前,先让学生猜一猜会出现什么样的实验现象,看看谁猜得对?然后再让学生演示,边演示边说出操作的方法,最后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和分析,归纳出实验中包含的物理知识。通过让学生多讲培养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提高了他们的观察分析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精神
重点
牛顿第一定律
难点
用惯性解释日常生活中的现象
学习方法
小组合作探究
学
习
过
程
一、课前预习
1.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力的作用时,总保持________或____________,这就是牛顿第一定律.
2.原来静止的物体,如果不受任何力,则保持______________.
例如在本节课中,当学生完成利用惯性将锤头与手柄套紧的实验,并说明其原理后,老师不是简单问“对不对”,然后就此结束,而是接着提问学生“想一想,还有什么其他办法?”。这样一问顿时激发了学生的思维,有的学生说可拿其它铁锤来锤紧;可用锤头撞击地面或墙面;还有的说可在松动的锤头与手柄的间隙里打入钉子或木条等等。老师首先肯定同学们能积极动脑,多想办法解决问题非常好,接着引导学生分析这些方法与利用惯性的方法的优劣,从而加深了学生对运用惯性解决实际问题的认识。通过积极采用发散思维提问,有利于学生掌握所学知识,对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十分有益。
一、充分地采用直观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本节课我共设计了五个实验,即1.惯性球;2.小车运木块(起动和刹车);3.用钢尺打击叠在一起的彩色木环;4.套紧铁锤;5.杯子倒水等。通过在课堂上演示这些实验,化抽象为具体一,由静到动,由易到难,使学生更易理解所学知识,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整个课堂十分轻松活跃。
导学案005——8.1.2牛顿第一定律(惯性)
题目
8.1.2惯性
课时
1
学校
星火
一中
教者
王影
年级
八年
学科
物理
设计
来源
自我设计
教学
时间
2013年3月13日
学
习
目
标
1.知识与技能
知道惯性的 定义,知道一切物体都有惯性.
会用惯性知识解释生活中的惯性现象.
知道惯性和惯性规律的区别.
2.过程与方法
通过活动体验任何物体都具有惯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