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基于乡村振兴背景下的美丽乡村建设思考

基于乡村振兴背景下的美丽乡村建设思考

新农村建设XINNONGCUNJIANSHE基于乡村振兴背景下的美丽乡村建设思考林春彬为了弥合城乡之间的发展差距,解决城乡发展存在的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

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央针对“三农”工作作出的重大部署。

在中央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大背景下,美丽乡村建设作为当前我国各地深化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一项重要工程,必将呈现出新一轮的发展活力。

那么,乡村振兴战略视野下的美丽乡村建设有什么新要求,我们过去的乡村建设存在哪些问题,现在又该如何应对,这就是本文要探讨的问题。

1 全面把握乡村振兴战略对美丽乡村建设的基本要求美丽乡村建设的内涵及要求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变化的。

要想准确理解和把握乡村振兴战略视野下的美丽乡村建设内涵及要求,客观上需要对中国美丽乡村建设的历史发展脉络作一个简单的梳理和比较。

建设美丽中国和美丽乡村,长期以来一直是人民群众的期盼。

民之所呼,政之所向。

2005年10月,十六届五中全会对新农村建设进行了全面部署,提出了“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目标,为我们描绘了初级版美丽乡村建设蓝图。

十八大以来,随着生态文明被引入“五位一体”的社会主义建设总布局,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要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第一次提出了城乡统筹协调发展共建“美丽中国”的全新概念。

美丽乡村既是建设美丽中国的重点和难点,也是美丽中国建设的基础和前提。

因此,2013年出台的中央一号文件,依据美丽中国的理念,第一次以国家文件形式明确提出了要建设“美丽乡村”的奋斗目标,从此,拉开了美丽乡村建设的序幕。

党的十九大报告立足新时代新要求,进一步提出要把我国农村建设成为“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美丽乡村。

与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总要求相比,虽然字数一样,但不仅表述有了变化,而且内涵得到了深化,彰显了党中央站在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高度对农业农村定位的再思考。

可以说,这是美丽乡村建设的“升级版”,其要求和标准比以前更高。

今后的美丽乡村建设,必须服从于这个安排,以新的20字要求为方针,主动换挡提质升级。

1.1 坚持把实现乡村产业兴旺作为建设美丽乡村的经济基础“产业兴旺”要求乡村经济更加全面繁荣发展。

产业兴则乡村兴,产业是推动乡村振兴建设美丽乡村的原动力和经济基础,只有产业兴旺了,才能提高农民收入,吸引农民返乡建设家乡,平衡城乡发展,才能实现美丽乡村的可持续发展。

1.2 坚持把实现乡村生态宜居作为建设美丽乡村的生态要求“生态宜居”要求以绿色发展引领生态振兴,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乡村。

实现乡村生态宜居,是农民的梦想,也是每个国人的梦想,更是我国生态建设的要求。

生态宜居不仅可以更好地满足农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而且能够带来多重效益。

良好生态环境是乡村最大优势和宝贵财富,我们在发展农村经济的过程中,必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建立市场化多元化生态补偿机制,增加现代农业生态产品和服务供给,实现产业兴、百姓富、生态美的统一。

1.3 坚持把培育乡风文明作为建设美丽乡村的文化特色“乡风文明” 要求以更高标准提高乡村文明程度。

乡村作为优秀传统农耕文明的载体,既要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弘扬农耕文明和优秀传统文化,也要抵制歪风邪气、摈弃陈规陋俗。

实现乡村乡风文明,是中华农耕文明的复兴,也是我国文化建设的主线。

提高乡风文明不仅是提高乡村生活质量的需要,也有利于改善乡村营商环境、促进乡村生产力发展,为乡村振兴提供动力支撑,也有利于提升社会整体道德水平。

在振兴乡村过程中,要深入挖掘乡村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结合时代要求继承创新,让乡村文化展现出永久魅力和时代风采。

1.4 坚持把加强乡村治理作为建设美丽乡村的社会保障“治理有效”要求不断健全自治、法治、德治“三治结合”的乡村治理新体系,强调治理体制与结构的改革与完善,强调治理效率和基层农民群众的主动参与。

乡村治理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基础,也是我国社会建设的基石。

实现乡村治理有效,充分发挥多元主体的主动性,可以有效解决基层组织虚化、基层自治缺失、基层法治失效、基层德治失灵问题,也可以缓解因农村人口大规模、常态化、无秩序流动带来的诸多社会问题,使乡村更加和谐、安定有序。

1.5 坚持把实现农民生活富裕作为建设美丽乡村的根本“生活富裕”要求农民以更高水准分享改革发展成果。

实现乡村生活富裕,是农民的基本向往,也是我国政治建设的根本。

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新农村建设XINNONGCUNJIANSHE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这是我们开展任何一项工作都必须坚持的基本准则,坚持“以人为本”,把实现农民生活富裕作为建设美丽乡村的根本,是缩小城乡差距、贫富差距、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举措,也是共产党人的立党初心和执政基础。

生活富裕要求建立农民增收长效机制,让农民有持续稳定的收入来源,使农民在共建共享中拥有更多物质和精神获得感,这是乡村振兴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2 美丽乡村建设存在的问题分析安徽作为国家首批推进美好乡村建设试点省份之一,通过几年的探索发展,美好乡村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各县市区都制定了中心村和过度居民点的初步布点规划,并于2013年重点打造了一批高标准示范村,示范点群众也在美好乡村建设中得到了实惠,提高了生活质量,美丽乡村建设有了一定的群众基础,同时也为进一步深入推进美丽乡村建设探索出一些具有借鉴意义的实现路径。

但我们也发现,现行的美好乡村建设模式尚处于初级阶段,还远不能满足广大农民的迫切需求,与十九大提出的乡村振兴战略所要达到的目标还有很大的差距,有些地区面临着许多新情况和亟待解决的新问题。

2.1 规划欠科学,缺少统筹考虑在早期的美好乡村示范点建设过程中,各地编制的一些美好乡村建设规划,有不少存在短期应付和不科学无特色的问题。

有些地方虽然出台了《乡镇村庄布点规划》和《永久性居民点详细规划》等,但没有在广泛征求群众意见的基础上自下而上地认真开展科学调研,不少缺乏可行性。

建设中也存在一套设计方案多地使用的情况,没有因地制宜地突出 “一村一景”与“一村一品”,缺少统筹考虑。

2.2 资金投入盲目,产业基础薄弱,缺少可持续发展通过典型示范,美好乡村示范点建设为深入推进美丽新农村建设进行了有益的探索,但也暴露了一些问题。

有些地方,为了建样板“新村”,“打造”高标准新亮点,不惜举一镇之财力,在少数几个点上投入了上千万元,甚至数千万元。

这样虽然建成了个别环境优美的“新村”,但这种片面重视基础设施建设投入,轻视农村产业发展、乡村治理的发展模式,造成了美好乡村面上建设资金的严重不足,违背了我们的美好乡村建设是要让更多群众尽快能生活在“美好乡村”之中这样的最终目的,影响美好乡村可持续发展,是一种形式主义的表现。

2.3 环境治理有待全面展开多年来,由于青壮年外出务工较多,基层组织认识有差距,财力跟不上等原因,农村卫生状况一直令人堪忧。

近年来,随着美好乡村建设的推进,中心村、示范点都配备了垃圾桶,不少乡镇还建立了垃圾转运站,但由于村民的环保意识差和不良卫生习惯以及成本等因素,许多设施只是摆设,没有真正发挥作用。

农村的环境脏乱差现象还是比较严重,一些河道、池塘变成了垃圾池,农民饮水及污水处理的问题也日趋突出。

2.4 文化生活贫乏、活动形式单一文化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灵魂和软实力,同样也是一个区域、一个村落的魅力所在。

在七八十年代,凡村民乔迁新居、老人做寿、儿女婚嫁,村民都会自发地组织放映电影、唱戏以示祝贺,但现在却为数不多了。

由于受经济利益驱动以及客观环境的制约,农村除了在几个传统节日有几场市县、乡(镇)组织的文艺演出外,其它各种文艺活动较为冷清,而一些内容粗俗、格调低下、封建迷信的活动乘虚而入。

2.5 乡村治理流于形式乡村治理是国家治理的基石,治理的好坏直接关系到乡村的命运、前途和地位。

农村重建设轻管理的问题较为突出,各地新农村建设很漂亮,但乡风文明、农耕文化传承、社会管理等问题没有得到足够重视。

这些问题,必须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

现在农村越来越空心化,家庭越来越空巢化,农民越来越老龄化了,农村“三留守”问题越来越突出,这些客观情况使得村民自治在很多地方流于形式。

村委会在不少地方承担着基层政府的部分职能,自治和动员能力弱化,村干部素质整体不高、能力不强,对很多事不敢管、管不了、管不好,乡村人才更是缺乏。

3 美丽乡村建设中的振兴路径当前,在中央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大背景下,作为山川秀美、农业大省的安徽,要积极抢抓机遇、乘势而上,着力打造美丽乡村升级版,努力开创农业农村发展新局面。

3.1 科学规划,统筹发展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一项系统工程,规划是基础,要坚持规划先行原则,规划要从大局、从长远出发。

根据乡村振兴战略的目标任务,到2020年,乡村振兴要取得重要进展,制度框架和政策体系要基本形成,这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前期准备工作,规划合理与否,制度框架和政策体系是否结合当地实际,直接决定着乡村振兴的后续工作开展。

因此,我们要从实际出发,要对现有乡村规划进行完善,使其与乡村振兴战略有机衔接,要算好经济发展帐、人口帐、基础设施帐,远期和近期相结合,做到城乡统筹发展。

3.2 加快产业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乡村要振兴,产业是根本。

美丽乡村应该是富足的乡村,贫穷落后的山清水秀不是美丽乡村。

要把发展产业作为基础,坚持优先发展经济,让美丽乡村拥有长久活力。

美丽乡村建设要以经济发展为动力支撑,特别要立足于农村当地的优势资源,做大做强支柱产业,以项目带动发展,促进农民增收致富。

我们不仅创建“美丽”,更要经营“美丽”;不仅打造景观,更要打造产业,让农村美起来,让农民富起来。

只有产业发展了,农村才能集聚人气,形成良性循环,充满生机活力。

所以,要切实转变发展方式,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高农业生产的质量和效益。

鼓励家庭农场、农业专业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生产主体不断延伸农业产业链,提高农业附加值,大力发展现代农业。

此外,适应农村经济发展新需要,还要积极培育农村新农村建设XINNONGCUNJIANSHE新业态,比如,积极发展农村金融、信息、科技、文化、餐饮、生态旅游、娱乐等服务业,走一二三产融合发展的路子。

努力实现农民增收、农业增效,为美丽乡村建设提供坚实的产业基础。

3.3 整合资源,创新要素投入方式建设美丽乡村离不开资金、土地等要素的整合和投入,资金、土地等生产要素已经成为制约美丽乡村进一步发展的瓶颈。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