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古时官服等级制度

古时官服等级制度

古时官服有明显的等级制度,但直到明朝才出现了一个大变化。

开国皇帝朱元璋是中国历史最狠的皇帝之一,官员的衣服自然也不能乱穿的,于是出现了“补子制度”。

“补子”,就是明清时期在官服的前胸及后缀,用金线或彩丝锈成的图象徽识。

补服是明代最具特色的装束,也可以说是中国古代社会服饰中最具代表性的服饰。

补服形式各朝有不同。

明代类袍,盘领右衽,长袖施缘;清代比袍短,又类似褂,但略长,其袖端平,对襟。

因此,补服又称补褂。

文官:一品绣仙鹤,二品绣锦鸡,三品绣孔雀,四品绣云雁,五品绣白鹇,六品绣鹭鸶,七品绣鸂鵣,八品绣黄鹂,九品绣鹌鹑。

武官:一品绣麒麟,二品绣狮子,三品绣虎,四品绣豹,五品绣熊罴,六品七品绣彪,八品绣犀牛,九品绣海马
杂职未入流绣练鹊
风宪官绣獬(风宪官即御史监察官,黄案。


不过黄强先生认为,补子纹样到了明代中期及后期,文职官吏尚能遵守,武官则有不遵循者,如武职品官后期补子概用狮子,也不加以禁止。

麒麟补子原为公、侯、伯、驸马、一品武官专用,后来锦衣卫至指挥、事而上也有服用麒麟补子者。

明武宗正德年间,滥用麒麟补子,甚至波及中低级官员。

这实际是朝代纲纪紊乱的结果。

至嘉靖年间、崇祯年间,又重行申饬,禁止僭越官职品服。

此外,明代尚有葫芦、灯景。

艾虎、鹊桥、阳生等补子,乃是在品服之外的一种补子,是随时依景而任意为之的。

在中国古代,清朝人的服饰和发型是最有意思的。

满族人建立大清政权后,要求剃发易服,但在某些方面却保留了前朝的一些东西,补服即是其中之一。

清朝区别官品级的标志比明朝还多,有冠服(以顶珠区别)、蟒袍(以所织蟒纹、
蟒爪之数区别)、马褂(以黄马褂为贵,非特赐不得服)以及补子等。

清代的补子在纹样、标识上与明代比较是有变化的。

《清会典图》有详细的规定,兹抄录如下:
皇子龙褂,色用石青,绣五爪正面金龙四团,五肩前后各一,间以五采云。

亲王补子,绣五爪金龙四团,两肩行龙,色用石青,凡补服,服色都如此。

郡王,绣五爪行龙四团,前后两肩各一。

贝勒,绣四爪正蟒二团,前后各一。

贝子,绣四爪行蟒二团,前后各一。

辅国公和硕额附、民公、侯、伯的补服,与贝子相同。

文官:一品绣仙鹤,二品绣锦鸡,三品绣孔雀,四品绣雁,五品绣白鹇,六品绣鹭鸶,七品绣鸂鵣,八品绣鹌鹑,九品绣练雀。

未入流补服制同。

都御史绣獬豸,副都御史、给事中、监察御史、按察史,各道补服,制同
武官:一品绣麒麟,镇国将军、郡主额附子,补服制同。

二品绣狮子,辅国将军、县主额附子,补服制同。

三品绣豹,奉国将军、郡君额附一等侍卫,补服制同。

四品绣虎,奉恩将军、县君额附二等侍卫,补服制同。

五品绣熊,乡君、额附三等侍卫,补服制同。

六品绣彪,蓝翎侍卫,补服制同。

七、八品绣犀。

九品绣海马。

神乐暑有文、武生。

武生袍,销金葵花,无补子,文生袍有补子。

不过袍子样式与文武官补服有区别,主要是袖口。

和乐生袍服,红缎为之,前后方澜,绣黄鹂,从耕农官,补服绣采云捧日。

图:清代一品文官仙鹤补子实物图案,明显比明代的色彩更丰富
清代的补子很华丽,有闪金地蓝、绿深浅云纹,间以八宝、八吉祥的纹样。

四周加片金缘如禽鸟大多白色,兽类如豹则用橙黄的豹皮色等。

明、清两朝“补子”的区别,黄强先生认为主要有以下几点:
明代补子大致为正方形,据上海松江县诸纯臣夫妇墓出土的武官补子实物测量,高36·5厘米,宽34厘米。

清代贝子以上皇亲,补子用圆形,绣龙蟒,其余皆方形,尺寸比明代略小,在29厘米间。

明代补子是织在大襟袍上,因此明朝补子前后都是整块。

而清朝补子由于是缝在对襟褂子上,前片都在中间剖开,分成两个半块。

明朝的补子以素色为多,底子大多为红色上用金线盘成各种规定的图案,无彩绣蟒的比较少见,四周一般不用边饰。

清朝补子则大多用彩色,底子颜色很深,有绀色、黑色及深红,补子周围全部饰有花边。

明代文官补子除风宪官、二品锦鸡谱、三品孔雀谱外,其余的禽兽织绣为一对。

而清朝的补子是单只。

说到这里,网友应该很清楚了,明清官服上绣的不是仙鹤、锦鸡这些禽类图案,就是麒麟、狮子这些兽类图案。

自然,“衣冠禽兽”的说法就此就出现了,一开始是文武官员的统称,服装上有禽兽是地位的象征,是一种荣耀。

但后来词性变了,成为讥骂为官不尊者的专用术语。

那么,这个与武则天有什么关系?原来,服饰上的等级制度并非明代的创造。

柳诒征编著的《中国文化史》称,“虞舜欲观古人之象,以五采彰施于五色,于是衣裳之文绣,盛行于中国者数千年。

”以服饰别等差,其历史颇为久远,至少在西周就已形成了服色等差的制度。

唐、宋时期主要以服色来区分宾品官等级,但尚不足以将各种等级差别明确表现出来。

于是武则天当政时颁命绣袍,文官绣禽,武官绣兽。

可见,“衣冠禽兽”的始作俑者是武则天,而不是朱元璋。

朱元璋建立明朝以后,继承了武则天的思维。

洪武三年(1370)正式制定,龙纹成为皇帝衣礼仪制度的专用图案。

洪武二十四年(1391)定常服用补子分别品级,文官绣鸟,武官绣兽。

何以以鸟兽为徽识,道理很简单,既然皇帝以龙为代表,文武百官自然该以禽兽比拟,方好“百兽率舞”了,于是,文臣武将只能以一种特定的动物为标志,把它绣在前胸及后背的两块织锦上。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