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城乡结合部小学习作现状文献综述

城乡结合部小学习作现状文献综述

城乡结合部小学习作现状文献综述
一、前言
孩子的心灵是一块奇怪的土地,播种习惯的种子,就能获得品德的收获;父母关注什么行为,这种行为就成为孩子的习惯;良好的行为因为得到夸奖而不断重复形成习惯,好习惯在幼小时候很容易形成;小时候的习惯都会成为性格的基础,性格就是能力,是决定一个人的关键;学校应该成为培养好习惯的场所,避免成为怀习惯的集中场;学习好习惯需要努力和自我控制。

道德教育离不开社会环境。

地处城市边缘地区的学校,经济文化发展快,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轨起步较早,步伐较快。

市场经济成份的多样化和开放后涌入的多元文化与多元价值观,带来了新旧道德观念的碰撞与传统道德观念内涵的更新,也带来了一些领域和一些地方的道德失范,不道德行为与丑恶现象时有发生甚至局部泛滥,这种环境给学校的德育工作带来了不良影响。

现在在总体上,还未形成既有系统理论指导又有实践操作系列且有城郊地区适应性的行之有效的少年儿童道德建设的实施方法途径体系。

基于以上的几点思考,本文通过研究,家长和学校能同步调来研究孩子的内心,一起来教育孩子。

二、国内文献综述
杨红霞在《农村小学学生习作现状与分析思考》中提到现状调查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写作能力是学生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

吉根华在《小学作文教学现状之我见》中提到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中之重,可是如今小学作文现状让人担忧,教学压力过大,老师疲于应付,学生轻视作文,厌学厌写,作文时无话可说,无事可写,无情可抒。

教与学存在多方面的脱节,学生已经淡忘了作文,对作文缺乏情感投入,作文教学陷入了困境。

笔者试从学生角度来加以分析。

(1)空无一物,缺少真情作文内容空洞,缺乏真情实感,所写的人或事总是千人一面,千篇一律,抄袭、拼凑较为常见。

作为农村小学生,由于受空间的限制,学生的眼界变得比较狭窄。

很多时候他们即使亲身体验和感受了生活,但写出来的作文,要么干瘪无肉,要么重三变四,要么凭空捏造,生搬硬套;要么拿别人写好的作文改头换面,草草了事。

(2)因循守旧,不会创新学生普遍存在缺乏组织语言材料的能力:有的作文像记流水账;有的作文没有生动、形象的说明;有的只是干巴巴的文字堆积;有的作文没有一条完整的思路,把东拉西凑的一些材料硬挤在一起,表现不出一个主题,更不说是“创新”二字。

(3)语言干瘪,单薄晦涩语言晦涩、干瘪、不流畅。

造成这种现象的最主要原因就是学生掌握的词汇量太少,没有足够的词语表达自己所想说的内容,这样就使文章缺少立体感,读起来总觉得干巴巴的。

冒树红在《内蒙古教育》中提到:作文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衡量学生语文能力的重要标志。

但在平时的作文教学中,我们发现许多学生害怕作文,一到作文课就唉声叹气,一提笔就抓耳挠腮。

私下里,学生都管作文叫“榨文”,管作文课叫“黑暗80分”。

她认为作文指导应试化从本质上来说,当前小学作文教学,一方面脱离了学生的实际生活,另一方面明显带有应试化、功利性的倾向(尽管小学不存在升学考试)。

作文教学的根本目的是培养学生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其训练的内容也是多种多样的:书面作文、口头作文、记叙文、应用文、印象作文、观察作文、想象作文等等。

但就目前小学作文教学现状看,单一的书面命题作文训练仍占统治地位,老师们在指导的过程中,往往从审题到立意,从选材到表达,项目一样不落,程式固定不变。

为了让学生写好作文,不少教师还布置了大堆的作文范本,
要求学生抄写背诵。

孰不知,这种应试化的作文指导只会束缚学生的手脚,影响学生写作积极性和创造性的发挥。

陈艳在《对小学语文习作教学的现状及教学策略的探讨》中提到习作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部分,尤其当学生进入3-6年级以后,习作教学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素养、高尚的道德情操,有助于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书面语言表达能力。

吴桂华在《小学生习作现状初析》中提到正作文难写,是学生学习语文的最大痛苦;作文难教,历来是语文教师的一块心病,久治不愈。

长期以来,在此种情绪的影响下,作文成了夹在教师和学生之间欲爱不能的第三者。

虽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已开展得如火如荼,但作为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的作文教学却始终俳徊不前,借用小学生的口头禅就是:"作文难,一见作文心就烦。

"学生不喜欢作文,甚至厌烦、害怕写作文的现象相当普遍。

陆长霞在《浅谈小学生习作现状分析及指导》中提到在对小学生习作现状进行调查时,我们惊奇地发现,如今的学生正在使用着三套语言:一是针对习作,套话加空话;二是面对师长,规矩的假话;三是同学之间,真情的告白。

面对如此现状,我们不禁叹息学生的童真在渐渐消失。

学生失落的童真,在真实的作文中还能找回来吗?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发现,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指导学生习作:一、兴趣入手,让学生有话想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在多年的语文教学中,我发现,当教师在课堂上呆板地为完成某一个教学环节而向学生提问时,学生往往因无话可说而选择沉默,或是以三言两语应付了事。

但在课余,当学生凑在一起谈论共同感兴趣的话题时,一个个都眉飞色舞、滔滔不绝,甚至为表达自己的某一观点而面红耳赤地争执半天。

我想,如果作文教学能关注学生的兴趣点,把他们感兴趣的活动引入教学中来,相信他们一定有话想说。

1.走进生活在作文教学中,教师要千方百计地创设真实的交流场面,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交流中去,激发他们有话想说、有事想叙、有情想抒的欲望,把习作变为学生生活的再现、思想的再现和情感的再现。

三、结论
通过研究,教师要不断加强理论学习。

不光是写作教学理论和生活教育理论学习,还应努力学习教育学、心理学等理论和专业技术知识,积极参加各种形式的培训、观摩等,不断给自己充电,努力提高自身的理论和专业技术水平。

学习要积极组织开展各项活动。

比如:带学生回归大自然,感受自然的魅力;举行各种文娱活动,开展多种形式的比赛,参观游览等。

让学生有切身的经历,身临其境的感受,从而有话可说,有事可写,有感可发。

同时,学校要加强常识课的正常开展,拓宽学生的视野,也是可开发和利用的习作资源之一。

参考文献:
【1】李贤荣编著.《教育家论养成好习惯》[M].辽宁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5
【2】石林等译.《行为矫正原理与方法》[M].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4
【3】王莉莉.《小学生养成教育的实效性研究》[J].江西教育研究,1997.6
【4】顾锐萍.《学生道德行为习惯形成的机制探析》[J].江西教育科研,1992.3
【5】郑金洲.《教师如何做研究》[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6】B·A·埃杜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M].天津出版社,1981
【7】庞学光.《培养真善美统一的完善人格》[J].教育理论与实践.1998年第4期
【8】钟启泉主编.《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9】约翰·亨利·纽曼.《大学的理想》[M].浙江教育出版社,2002
【10】孙云晓.《习惯决定孩子的命运》[M]. 新世纪出版社,2004 【11】张国龙主编.《发现家长》[M].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4.8 【12】马卡连柯.《家庭和儿童教育》[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8。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