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中国建筑(室内)装饰简史 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最新1)
中国建筑(室内)装饰简史 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最新1)
三朝五门的具体位置及名称因朝代不同而有所区别。
中国建筑史分期
二、古典盛期(魏晋—宋 公元5世纪~14世纪)
溶汇(魏晋南北朝):多民族、多文化交融、战乱、移民时期 全盛(隋唐):(全盛时期) 隋:大兴城 大运河 宇文恺 唐:长安 大明宫 建筑特点“雄奇爽朗,刚骨劲爽” 延续(宋辽金):宋:建筑特点柔弱,采取木架建筑古典的模
中国建筑(室内)装饰简史
秦汉时期——魏晋南北朝---元明清时期
中国建筑史分期
一、前古典时期 (先秦——汉 公元前16~公元4世纪)
原始雏形(夏、商):巢居、穴居、生土、干阑、夯土台基 创立(周、战国):木结构体系、排水沟、瓦、台榭、陕西歧
山凤雏村西周遗址,《周礼·考工记》, 斗拱、阙、三朝五门 雏形,春秋以皇宫为中心的城市建设。 趋于成熟(秦汉):长城、阿房宫、皇陵…(全盛时期)
昂: 斗拱中在中心线上前后伸出,前端下斜带尖的木材部件称为昂,《营造法
式》称为下昂,其功能与翘相同,形式不同。
斗: 斗是斗栱中承托栱、昂的方形木块,因状如旧时量米的斗而得名。
升: 栱的两端、介于上下两层栱之间的承托上层枋或栱的斗形木块,叫做升,
实际是一种小斗。
· 斗栱类型
石拍拱
一斗二升斗拱 一斗二升斗拱
角攒尖,圆攒尖等)、盔顶、盝顶、十字脊顶。屋顶的形式与 其等级有关。
庑殿顶
庑殿顶,即庑殿式 屋顶,宋朝称“庑 殿”或“四阿顶”, 清朝称“庑殿”或 “五脊殿”,是中 国、日本、朝鲜古 代建筑的一种屋顶 样式。 在中国是各屋顶样 式中等级最高的, 高于歇山式。明清 时只有皇家和孔子 殿堂才可以使用。 唐朝时和日本也见 于佛寺建筑。但在 福建沿海地区和琉 球的民居为了防风 而采用庑殿顶。
甘肃汉长城
斗栱:
又称斗科,是中国木构架建筑结构的关键性部件,在横 粱和立柱之间挑出以承重,将屋檐的荷载经斗栱传递到立柱。 斗栱又有一定的装饰作用,是中国古典建筑显著特征之一。
斗栱按位置分为三类:
柱头科:在柱头之上的斗栱,《营造法式》称为柱头 铺作。
平身科:在柱间额枋上的斗栱,《营造法式》称为补 间铺作。
数制,《营造法式》(李诫)
中国建筑史分期
三、古典后期(元明清民国)
停滞期(元、明) 元:移柱式,各种宗教建筑。 明:无梁殿,祠祀建筑大量出现 末期(清、民国):清:程式化、制度化
四、后古典时期(20世纪20年代~60年代) 复古主义、折衷主义
五、近现代时期
秦汉
一· 特征 1· 从建筑结构看,秦汉是中国木构技术的成熟期。 结构方式 — 抬梁式、穿斗式、井干式的构造形式。 能建造各种复杂的建筑物。 大量使用斗栱。
战国瓦当
秦汉瓦当
战
国 两 汉 砖 墓 结 构
战国、两汉砖墓中的各种墓砖
模印花纹的汉砖
河北易县燕下都出土的陶制排水管
陕西西安汉长安出土的陶制排水管
2.建筑成就:
时代
建筑成就
春秋
建造高台和重屋
战国
进一步发展高台建筑,铜器上还刻有二、三层房屋
西汉
高台建筑仍然流行
东汉
高台建筑渐少,而多层楼阁大量增加
陕西歧山凤雏村西周遗址
门、堂、室的两侧为通长的厢房,将庭院 围成封闭空间。院落四周有檐廊环绕。房屋基 址下设有排水陶管和卵石叠筑的暗沟,以排除 院内雨水。屋顶采用瓦(瓦的发明是西周在建 筑上的突出成就)。这组建筑的规模并不大, 却是我国以知最早、最严整的四合院实例。更 令人称奇的是,它的平面布局及空间组合的本 质与后世两千多年封建社会北方流行四合院建 筑并无不同。这一方面证明了中国文化传统的 悠久,另一方面似乎也说明了当时封建主义萌 芽已经产生,建筑组合的变化体现着当时生活 方式与思想观念的变化。
硬山式屋顶
硬山式屋顶有一条正脊和四条垂脊。这 种屋顶造型的最大特点是比较简单、朴素, 只有前后两面坡,而且屋顶在山墙墙头处 与山墙齐平,没有伸出部分,山面裸露没 有变化。关于硬山这种屋顶形式,在宋代 修撰的《营造法式》一书中没有记载,现 存宋代建筑遗物中也未见,推想在宋代时, 建筑屋顶还没有硬山这种形式。明、清时 期及其后,硬山式屋顶广泛地应用于我国 南北方的住宅建筑中。硬山式屋顶是一种 等级比较低的屋顶形式,在皇家建筑和一 些大型的寺庙建筑中,几乎没有硬山式屋 顶。同时正因为它等级比较低,所以屋面 都是使用青瓦,并且是板瓦,不能使用筒 瓦,更不能使用琉璃瓦。
抬梁式(叠梁式、梁柱式)
抬梁式:是在立柱上架梁,梁上又抬梁,也称叠梁式。使用范围广,在宫殿、庙宇、 寺院等大型建筑中普遍采用,更为皇家建筑群所选,是我国木构架建筑的代表。
穿斗式
穿斗式:木构架的特点是:用穿枋把柱子串联起来,形成一榀榀房架;檩条直接搁置 在柱头上;在沿檩条方向,再用斗枋把柱子串联起来。从而形成了一个整体框架。
斗栱由五种部件构成:
栱、翘、昂、斗、升
栱: 形如弓,与建筑物表面平行的称为栱,栱的中间有卯口,以承接与之相交的翘或昂,栱的
两端向上弯曲如弓,其上安升子。
翘: “翘”是清式名称,也是斗栱的构件之一,“翘”的形象与栱相同,但方向与栱不同。
清式斗栱中的栱是横向的、向左右延伸的矩形短木,而翘是纵向的、向前后伸出并翘起的 短木,因前后翘起而得名“翘”。其实,“翘”在宋代时也是一种栱,名为“华栱”、也 叫“抄栱”。《营造法式》称翘为华栱,无论长短。
角科:在屋角柱头之上的斗栱,《营造法式》称为转 角铺作。
《营造法式》
《营造法式》是宋崇宁二年(1103年)出版的图书, 作者是李诫,是李诫在两浙工匠喻皓的《木经》的 基础上编成的。是北宋官方颁布的一部建筑设计、施 工的规范书, 这是我国古代最完整的建筑技术书籍, 标志着中国古代建筑已经发展到了较高阶段。
九州,具地理之势。宫观百官、奇珍异宝,充满其中。
· 陪葬:兵马俑
四、汉 (公元前206年——公元220年)
(一).社会背景: 建筑史上第一个繁荣时期
突出表现为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叠梁式和穿斗式两种主要木结构已经形成
砖石建筑和拱券结构有了发展
三、汉代建筑 ——宫殿、礼制建筑
两种主要木结构—抬梁式、穿斗式已经成熟。 高台建筑继续流行。 屋顶形式——悬山、庑殿较多,攒尖、歇山、囤顶也有应用。 斗栱已经产生:结构作用明确—出挑屋檐 砖石结构—突飞猛进地发展,用于墓室、水道中,砖石拱已从叠
这种方式由于耗材量大,建筑的面阔 和进深又受木材长度的限制,外观也比 较厚重,应用不广泛,一般仅见于产木 丰盛的林区。
2·从建筑类型看
除了继续营建宫室,此时高台建筑减少,多层建筑增加。广建楼、 阁、阙、栈道,开创了山水花木配合房屋而造园的方法(苑)。
3· 从艺术风格看 秦汉建筑古朴凝重 ——“秦汉古意”,中国建筑的古风时期
4· 从建筑材料看:
· 秦汉地下建筑中广泛使用了砖。至迟(最晚)在秦代 已有承重用砖,秦始皇陵东侧的俑坑中有砖墙,砖质坚硬。 西汉中后期至东汉砖石拱券结构日益发达,用于墓室、下 水道,除并列纵联的砖砌筒壳外,还有穹窿顶和双曲扁壳。
·秦瓦当在使用的广泛性与艺术性方面均发展至极盛。 秦以云纹、葵纹、网纹等为母题的瓦当在全国流行。汉代 出现了文字瓦当和四神瓦当。战国秦汉瓦当常直接扣挡于 椽头有保护椽子的实用功能。
清朝的 三朝五门
三朝,对应三殿:(由外至内)太和殿;颁布重要政令、天子登基、大朝会、皇 帝庆寿等。中和殿;大朝前的预备室,供休息之用。保和殿;宴会、殿试进士。
五门:(由外至内)大清门、天安门、端门、午门、太和门。
紫禁城和三朝五门相对应的是大明门、天安门、端门、午门和太和门,这是明代 的。到清代时因为使用的不同,明代常朝是在太和门,到清代从康熙开始把常朝 挪置乾清门,这样从清代来说这个五门的位置就是从天安门开始,然后端门、午 门、太和门和乾清门。通常认为,天安门以外是外朝,午门以内是治朝。
秦云纹瓦当
秦鹿纹瓦当
四神瓦当:
汉玄武
汉白虎
汉青龙
汉朱雀
汉並天下
“汉并天下”瓦当的出土进一步证明了? A.西汉的建筑技术高超 B.西汉想统一的愿望 C.震撼少数民族的手段 D.汉朝的兴盛和统一
。 5· 城市建设有了较大发展,建成了严谨规划的汉长安城
6·有能力建造长城、秦始皇陵、都江堰等大型工程。
秦汉时期的建筑
3、建筑技术
木构体系确立: 抬梁式、穿斗式和井干式。 木构建筑的优点: 首先在于承重与围护结构的明确区分,柱子承重,墙倒屋不塌,构件间以
利用抗震的铰节点(榫卯)相交接,而且取材方便,施工快捷。 木结构的三种类型(抬梁、穿斗、井干)和五种屋顶形式(庑殿、歇山、
榀[pǐn]: 一个房架称一榀;结构中一般指由 柱和梁构成的一个框架立面。
檩: 是架在梁头位置的沿建筑面阔方向 的水平构件。其作用是直接固定椽 子,并将屋顶荷载通过梁而向下传 递。(用于架跨在房梁上起托住椽 子或屋面板作用的小梁。)
井干式
将圆木或半圆木两端开凹槽,组合成 矩形木框,层层相叠作为墙壁---实际是 木承重结构墙。
一斗三升斗拱
一斗三升斗拱
斗拱重叠出跳
秦 建筑遗迹
一·城市、宫殿
1· 秦咸阳
· 秦咸阳城是战国时期秦国的都城,也是秦统一六国、建立秦 王朝后的都城
·秦孝公十二年(前350)定都到秦二世三年(前207)秦朝灭亡
·秦咸阳城遗址位于陕西省咸阳市东15公里的咸阳
塬上、渭河的北岸。
· 1959年陕西省考古研究所和陕西省文物管理委员会联合对咸 阳城遗址进行考古调查和发掘, 1974 ~1975 年发现了咸阳宫 遗址
雅安高颐墓阙
东汉望楼明器
秦汉时期的建筑
4、建筑装饰
利用屋顶形式和各种瓦件所产生的装饰作用,成为中国古代建筑的一个突 出特征。汉阙与绝大多数明器、画像石所表示的屋面和檐口都是平直的, 还没有反宇与翘曲的屋角,不过正脊和戗脊的尽端微微翘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