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市工程建设技术标准DB/DL-2015合肥市城市道路设计导则(征求意见稿)XXXX-xx-xx 发布 XXXX-xx-xx 实施合肥市城乡建设委员会合肥市质量技术监督局《导则》编制组经过广泛地调查研究,参考国内有关标准、规范以及安徽省、合肥市等地方标准,结合合肥市大建设的实际和“精品城市”的建设理念,总结工程设计和运行管理中的经验,遵照“确保质量、安全适用、技术先进、经济合理”的原则,在广泛征求有关单位意见的基础上,制定了本导则;《导则》中术语、技术标准等均按照《城市道路工程设计规范》(CJJ37-2012)、《室外排水设计规范》(GB50014—2006)及相应专业标准规范的规定执行。
本《导则》主要内容:1 总则、2 道路、3 桥梁、4 排水(设施)、5 交通设施、6 照明、7 绿化、8 管线综合、9 附则。
本导则由合肥市城乡建设委员会牵头组织,合肥市市政设计院有限公司负责编制完成。
编制过程中,征求了合肥市规划局、合肥市重点工程建设管理局、合肥交警支队、合肥市政工程管理处、合肥市排水管理办公室、合肥经济技术开发区建设发展局、合肥新站综合开发试验区建设发展局、合肥巢湖经济开发区建设发展局以及参加合肥大建设的部分勘察设计单位单位的意见,经修改完善后形成本《导则》,合肥市城乡建设委员会城建处负责具体技术内容的解释。
本导则在使用过程中,如发现导则条文有需要修改补充之处,请将意见函和有关资料寄给合肥市城乡建设委员会城建处(单位地址:安徽省合肥市阜南路51号;邮编:230001)。
主编单位:合肥市城乡建设委员会城建处、合肥市市政设计院有限公司参编单位:xxxxxxxxxxx主任委员:(待定)主编:浦玉炳主审(内):李炜,樊建全,唐振忠,张乾坤,成国保,吴祯,江军、张班、杨家发、程峻峰参编人员:高文乔,莫安生,李运虎,蒋鹏,朱浩良,黄春梅,卫丽,陈俊1 总则 (1)1.1 目的 (1)1.2 术语 (1)1.3 适用范围 (1)2 道路 (2)2.1 横断面 (2)2.2 平面和纵断面 (2)2.3 道路与道路交叉 (4)2.4 行人和非机动车交通 (6)2.5 公共交通设施 (2)2.6 路基路面 (3)2.7 其他 (5)3 桥梁 (8)3.1 设计荷载及选型 (8)3.2 附属设施 (8)3.3 人行天桥与地道桥 (9)4 排水 (12)4.1 排水设施 (12)4.2 低影响开发 (14)5 交通设施 (15)5.1 标线 (15)5.2 标志牌 (15)5.3 挡车柱 (16)5.4 护栏 (16)5.5 防眩设施 (17)5.6 限高架 (17)5.7 信号灯 (18)6 照明 (19)6.1 常规道路 (19)6.2下穿桥 (19)6.3高架、立交 (19)6.4控制系统 (19)6.5节能 (19)6.6 灯具、灯杆及灯臂 (20)7 绿化 (21)7.1 树种 (21)7.2 行道树 (21)7.3 绿化带设计 (21)7.4 绿化施工 (21)7.5 桥梁绿化 (22)7.6 绿化养护周期 (22)8 管线综合 (23)8.1管线综合设计一般规定及要求 (23)8.2 管线位置 (23)8.3 管线交叉原则 (24)8.4 图例标准 (24)8.5 各阶段设计深度 (25)8.6 与其他设计衔接 (27)9 附则 (27)9.1本导则由合肥市城乡建委负责解释 (27)9.2本导则自发布之日起施行 (27)1 总则1.1 目的为适应合肥市大建设实际需要,指导城市道路设计,提升道路设计水平,打造“精品城市”,按照“确保质量、安全实用、技术先进、经济合理”的原则,依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及标准规范,结合合肥市实际,制定《合肥市城市道路设计导则》(以下简称《导则》)。
1.2 术语本《导则》所采用的术语、符号和技术标准均执行《城市道路工程设计规范》(CJJ37-2012)、《室外排水设计规范》(GB50014—2006)及相应专业标准规范的规定。
1.3 适用范围本《导则》适用于合肥市市区范围内新建、改建及扩建的市政道路和桥梁建设项目,合肥市的县(市)、开发区的道路建设参照执行。
除执行本《导则》外,尚应符合《城市道路工程设计规范》(CJJ37-2012)、《室外排水设计规范》(GB50014—2006)及现行其他相应专业的有关标准、规范及规定的要求。
2 道路2.1 横断面2.1.11主干路宜采用四幅路或三幅路;次干路宜采用单幅路或双幅路,支路宜采用单幅路。
2.1.12当道路设置辅道时,不宜将非机动车道与辅道并板设置。
2.1.13非机动车道不宜与人行道并板设置。
2.1.14路缘石应符合下列要求:1.路缘石宜选用抗压、抗折强度分别不小于30MPa、4MPa的C40预制水泥混凝土结构。
2.机动车道、非机动车道立缘石外露高不应小于15cm,中央分隔带处立缘石外露高不宜小于20cm。
3.弯道处的路缘石应采用预制圆弧形缘石,不得采用直线型路缘石切割拼接。
2.2 平面和纵断面2.2.1道路平、纵面设计应满足城市道路相关规范的规定要求。
2.2.2掉头车道的设置1.有中央分隔带的主、次干道,左转交通量较大设置左转专用车道时,可兼作掉头车道;掉头车辆交通量较大时,应设置提前掉头车道,调头车道的开口距交叉口停止线的距离不宜小于20m,开口宽度不小于10m,见图2-4。
2.高架桥桥下净高受到限制时,提前调头车道距交叉口停止线的距离可以适当减少,开口宽度不小于10m,掉头车道应满足驾驶员的通视要求。
见图2-1、图2-2。
图2-1 高架桥下掉头车道设计示意图一图2-2 高架桥下掉头车道示意二2.2.3高架桥匝道出入口1.高架桥匝道出入口应综合考虑交通分流、沿线业态、路网衔接等因素合理设置。
出入口距交叉口的距离应满足车流交织长度要求,下行匝道落地点距下游平交口停车线距离不宜小于170m;上行匝道起坡点距上游平交口停车线距离宜不小于100m,困难条件下可适当减小。
见图2-3。
2.在信号控制交叉口上游布置出口匝道时,交叉口进口道的展宽宜符合地面道路与匝道车流的双重要求;出口匝道的地面展宽段与地面道路的交口展宽段之间宜设置隔离带,车道数量应根据交通量大小合理确定。
图2-3 进出口匝道与交口关系及限高架位置图2.2.4沿线单位出入道口1.出入道口设计时,应对道路沿线用地的规划情况及现状建设和使用情况进行调查,合理确定其位置和宽度。
2.建设地块出入口不应设置在交叉口展宽段和渐变段范围内,受地形条件限制确需在在交叉口展宽段和渐变段范围内设置出入口时,应符合下列要求:1)主干路上距道路交口切角红线不应小于80m或设在地块距交口最远端;2)次干路上距道路交口切角红线不应小于60m或设在地块距交口最远端;3)支路上距道路交口切角红线不应小于40m或设在地块距交口最远端。
4)地块出入口距离公交站台边缘不应小于10m;距桥梁、隧道、立体交叉口的起坡点不宜小于50m;5)相邻建设项目宜共用机动车出入口通道;6)道口开设宽度:a)单车道的出入口宽度应不大于5m;b)双车道的出入口宽度应不大于7m;c)出入口宽度最大值应不大于12m;工业园区应不大于20m;d)相邻地块出入口间距(中心距)不大于50m的,宜共用机动车出入口,宽度应不大于12m。
2.3 道路与道路交叉2.3.1主干路与主干路、主干路与次干路的平面交叉口,设计道路应设进、出口展宽段;进口道展宽段长度:主干路宜为70m,次干路宜为50m;渐变段宜为30m。
出口道展宽段长度:主干路宜为50m,次干路宜为40m,渐变段宜为20m,见图2-4。
图2-4 交叉口展宽及掉头2.3.2相邻两交叉口之间展宽段与展宽渐变段长度之和接近(或超过)两交叉口的距离或者相邻两交叉口之间展宽段与展宽渐变段之间的标准段长度小于100m时,应将本路段作一体化展宽,特殊情况下根据交通量确定。
2.3.3平面交叉口视距三角形内,不得有高出道路地平面0.8m影响驾驶员视线通视的障碍物;平面交叉口处高架桥墩、路灯、路名牌等构筑物,应进行视距分析,采取措施满足通透要求,见图2-5。
图2-5 平面交叉口视距三角形2.3.4交叉口进口道应根据交通量调查或预测成果进行渠化设计,主干路进口道应增加1~2条车道,双向四车道及以下次干路应至少增加一条车道,双向两车道支路宜增加一条车道。
2.3.5交叉口进口道每条车道宽度可较路段上的车道宽度略窄;进口道每条车道宽度规定:二环路以内新建交叉口,一条车道最小宽度取3.0m;改建交叉口且用地受限时,一条车道最小宽度可取2.75m;二环路以外(含二环路)新建交叉口,一条车道最小宽度宜取3.25m;改建交叉口且用地受限时,一条车道最小宽度宜取3.0m。
2.3.6交叉口出口道车道数应与上游进口道在同一信号相位流入的最大进口车道总数相匹配;出口道每一条车道宽宜为3.5m,条件受限制时,出口车道数可比上游进口道在同一信号相位内流入的最大进口车道总数少一条,一条车道的宽度不宜小于3.25m。
2.3.7次干路以上道路交叉口渠化设计时,应通过交通岛或路面标线系统分隔,控制冲突的车流,规范行驶路线。
交通岛面积不宜小于7m2,转角交通岛兼作行人过街安全岛时,交通岛面积不宜小于20 m2;设置右转专用车道布置转角交通岛时,右转专用车道曲线半径R 应大于25m,车道应加宽。
图2-6 交口岛设置示意图2.4 行人和非机动车交通2.4.1道路设置人行斑马线时,当人行横道长度大于16m,应在分隔带或中心线附近的人行横道处设置实体行人二次过街驻足安全岛,安全岛宽度一般不应小于2.0m,困难情况下不得小于1.5m。
在中央分隔带宽度大于4m或交叉口处人流量大的情况下,宜采用折线型行人过街设计,见图2-7。
图2-7 行人过街驻足安全岛2.4.2非机动车交通1.次干道以上等级的城市道路应设置独立的非机动车道,非机动车道与机动车道之间采用绿化带进行隔离,路幅受限时应采用护栏隔离。
2.设置非机动车专用车道时,非机动车车道宽度不宜小于3.5m;与机动车道合并设置时,非机动车车道宽度不应小于2.5m。
3.非机动车道在道口、路口交叉处,应保证平顺衔接。
2.5 公共交通设施2.5.1次干路及以上等级道路应设置港湾式公交停靠站。
2.5.2交叉口附近设置公交停靠站时,公交停靠站应布置在交叉口的出口道;确有困难时,可将直行或右转线路的停靠站设在交叉口的进口道。
2.5.3停靠站候车站台的高度宜为0.2m;站台宽度不应小于2.0m,条件受限时,不得小于1.5m。
2.5.4港湾式公交停靠站,减速段长度不宜小于25m,加速段长度不宜小于30m,站台长度宜为40m,特殊情况下不应小于30m。
2.5.5在交叉口出口道上设置公交停靠站时,停靠站在主、次干路上距停车线不应小于50m,支路不应小于30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