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17年中国酒店行业发展与现状分析报告

2017年中国酒店行业发展与现状分析报告

中国酒店行业发展的历史与现状第一节:中国大陆酒店业发展历史我国酒店业经历了萌芽阶段(1980年前)、起步阶段(1980年—1982年)、高速发展阶段(1983年—1993年)、回落阶段(1994年—1998年)和恢复上升阶段(1999年以后),到目前为止行业发展到相对成熟的阶段,星级酒店、普通旅馆和经济型酒店(经济型酒店因为行业规范还未成形,有部分酒店与3星级及以下酒店、社会旅馆有重合)构成行业的三种基本业态,以发展相对成熟的星级酒店为整个行业的支柱和代表。

对于中国酒店的发展,经济型酒店的发展目前势头正旺,已经成为中国酒店业发展的亮点。

为了更好的理解经济型酒店的发展,本报告先对国外经济型酒店的发展历史做以简单介绍。

国外经济型酒店的发展情况大致如下:首先,20世纪30年代末期到50年代末期是经济型酒店的萌芽与发展初期。

20世纪30年代,随着美国大众消费的兴起以及公路网络的发展,汽车旅馆开始出现,为平民的出游提供廉价的住宿服务。

其次,从60年代初到80年代末期,经济型酒店进入蓬勃发展时期。

酒店数量迅速增长,而且产品形态呈现丰富的层次性,开始朝着多元化经营方向发展。

连锁经营开始取代传统的分散经营模式,单体酒店开拓出快速发展的扩张途径,一些发展得比较成熟的经济型酒店开始并购整合单体酒店。

同时,经济型酒店开始了国际化的发展,从美国传播到加拿大、中美洲、南美洲以及欧洲。

这种扩张同时刺激了本土经济型酒店的兴起,尤其是欧洲的经济型酒店开始快速发展。

到80年代末期经济型酒店已经成为欧美发达国家的成熟酒店业态。

再次,从80年代末期到90年代末,经济型酒店行业开始进行品牌调整。

经过长期的快速发展,经济型酒店进入了市场的成熟期,高速增长和大规模扩张的动力逐渐减弱。

市场竞争淘汰了一些管理力量薄弱,资金运营不通畅的品牌,一些大而强的品牌则得益于资本实力和管理实力变得越发强大。

竞争的加剧迫使企业转向服务质量管理和品牌建设。

品牌建设、质量管理、市场细分、产品多元化等企业内部管理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

最后,进入21世纪,经济型酒店步入了又一轮快速发展时期。

这主要表现在经济型酒店在发展中国家的市场开拓和本土品牌的发展。

在中国、东南亚等地区,经济型酒店的扩张非常迅速。

世界著名的经济型酒店品牌宜必思、速8、假日快捷等都纷纷瞄准了亚洲市场。

所谓经济型酒店是指经济、简约、酒店规模小;设施相对简单,但装饰布置考究;注重功能性,力求在提供的核心服务“住宿和早餐”上精益求精,因此减免了大型辅助设施,投入的运营成本大幅降低。

美国酒店业协会的统计表明,美国经济型酒店约有6万家,平均出租率达到70%;经济型连锁酒店的收入占美国酒店业的64%。

中国经济型酒店的发展可谓是风头正兴,纵观中国经济型酒店的发展,无论是从速度还是规模上,均堪称创造了新记录。

我国经济型酒店在近年酒店市场上表现凌厉。

在我国,经济型酒店是酒店业的新业态,以提供单一的住宿功能、高质量的住宿服务、实惠的客房价格为主要特点;2004年为其发展元年,到2006年底其开店规模实现了三年翻三番的发展势头,大大超越行业不到10%的增长速度;05年平均出租率为89%,远远领先于行业60%的平均出租率水平。

经济型酒店在我国发展空间巨大。

根据欧美成熟酒店市场结构,经济型酒店为70%,截至到06年底,我国经济型酒店市场份额仅为7.5%,且从替代低档酒店的静态角度分析,至少有10倍以上的发展空间;即使按照60%的年均开店增速计算,这个缺口至少需要5-6年的时间才能得以填补。

我国经济型酒店发展引擎已开。

1)强大的市场需求催生经济型酒店;2)经济型酒店更受市场青睐:投资少、回收期短。

鉴于需求巨大,连锁经济型酒店已进入全面部署阶段,基数较大的公司规划的开店规模年均增速也都在60%以上。

我国经济型酒店将是短期内高速演绎、轨迹清晰的行业。

1)从经营模式、信息技术、经验积累、管理机制和资金支持等各方面都表明,我国经济型酒店自身发展条件完备,行业发展周期将大大缩短;奥运、世博及行业规范出台等外力因素将加快其发展进程;2)该业态将演绎规模扩张+品牌整合的清晰运行路线。

如此行业氛围孵化出伟大企业(扩张期高成长、整合期强竞争力、稳定期演化为行业寡头)是必然的。

第二节:中国大陆星级酒店规模与增长速度分析2004-2007年中国星级酒店市场规模单位:家自进入2000年以来,国家黄金周的热度一直高居不下,国内旅游与境外游均保持了高速增长,伴随着中国旅游业的快速发展,中国酒店业也迎来了发展的新高潮。

尤其是2008年中国将举办奥运会,2010年世博会也将在上海举办。

这些世界性的全球盛会对旅游、酒店市场的拉动作用是显著的。

数据显示,2004年以来中国星级酒店一直呈增长趋势,2006年达到了历史增长新记录。

2006年中国星级酒店数量达到13378家,较上年增长11.3%,根据目前的发展情况来看,2007年是为奥运全力准备的冲锋年,预计星级酒店数量增长率将达到22.4%左右。

第三节:中国大陆酒店的区域分布与发展状况根据2006年的统计数据,目前中国星级酒店拥有量最大的地区为广东(1275家)、浙江(1089家)、江苏(987家)、云南(841家)、北京(700家)。

广东由于地理位置的原因,在改革开放初期就引入了许多外资酒店,中国酒店业也是面向外资开放最早的领域,因此该区域是目前中国酒店业最发达的地区,同时也是中国酒店用品业集群地。

2006年中国五大地区酒店数量分布单位:家第四节:中国大陆酒店市场结构分析2006年中国酒店级别市场结构截至2006年底,中国星级酒店的数量仍然较少,占整体行业市场17.4%。

其中,五星级酒店数量仅占0.39%;三星级和二星级酒店分别占有7.82%和6.48%。

其他能够提供住宿的旅馆占82.64%。

第五节:中国大陆酒店行业发展的特点分析目前,国内酒店业的发展表现出三大特点:(一)现代化和网络化进程将进一步加快新材料、新设备、新技术的大量采用,将更适应客人的需求。

如发光材料、调温材料、调色材料、可散发香气的材料将改变传统的酒店用材;洗涤、排污、废水废气废烟的环保处理,将改变酒店的环境;自然通风,照明及太阳能的开发利用,将改变酒店的能源消耗;客房中大扁屏电视、便捷通讯、自动预定、登记、入住系统的建立,将改变酒店目前的经营模式;贴近自然、回归自然的酒店,将赢得广阔的发展空间。

酒店的不断智能化,将打破以往的经营理念。

虽然酒店业一直被认为是劳动密集型服务产业,但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计算机已不仅仅用于前台的经营业务,而逐渐向后勤保障系统和楼宇自动化系统发展。

同时将酒店内部网络与互联网联接,普及网络化管理,才能使管理全面升级到智能化管理阶段。

国际酒店集团广泛采用的计算机预订系统,已能帮助成员酒店销售25%以上的客源。

利用网络改善传统的酒店管理,网络给酒店业制造了新的竞争载体,通过网络宣传企业形象,开展网上预订客房,让客人了解酒店的的硬件及软件设施,选择他们需要的服务,进行远程预订,最终为酒店带来更多的客源。

而酒店与顾客通过网上的交流,进而提供更为人性化个性化的服务。

(二)集团化经营组建酒店企业集团的最重要的战略目标是提高酒店的经营效率与国际竞争力。

国际酒店店集团进入中国的速度和数量与日俱增,各大国际集团、跨国公司、酒店集团等世界级的巨无霸挟其雄厚的资金、先进的管理和品牌优势长驱直入中国的酒店市场,国际化的酒店集团将在占领和巩固沿海发达的大中型城市以及高档酒店市场的基础上逐渐向内陆中小城市以及中低档酒店市场大规模扩张。

根据近年来国际酒店行业的兼并收购的数量和规模的统计,全球的超级酒店集团正在计划并实施全球范围的最佳资源配置和生产要素组合,积极开展跨国界、跨区域、跨行业、跨品牌的全球大兼并。

因此,他们将不会仅仅满足于对我国单体酒店的接管,而会将其目标转向中国尚未发展壮大的酒店集团和酒店管理公司。

中国旅游酒店和酒店集团发展的历史很短,总体规模十分有限,其运行方式多以自建自管为主,仅有少数企业能够输出管理或开展资本运营,大多数企业基本保留在逐一建设、单一管理、单体收购的初级阶段,这种原始的企业发展模式是不能创造巨大的酒店集团的。

在控制总量的同时调整结构,通过资产和品牌重组,按照市场需要,促进中国酒店业企业制度改革和资产整合,加快集团化进程。

(三)品牌化发展在目前酒店过多、广告过多、信息爆炸的注意力稀缺时代,酒店品牌建设就变得越来越重要。

在这种情况下,整个世界已经进入了偶像营销与品牌营销时代。

品牌的竞争其实就是一种酒店文化的竞争。

国际酒店业许多著名品牌已经在具体的经营中显示出它们的个性魅力了,比如万豪、假日、喜来登等等都在中国运用它们的品牌进行了多种形式的输出合作,它们利用自己良好的品牌轻轻松松地在中国获取了丰厚的利润。

在中国,目前品牌做得比较好的酒店集团有锦江和凯莱等。

国际酒店集团品牌运做模式主要包括资本纽带型、管理合同型、特许经营型和松散的战略联盟型等。

对于中国酒店业而言,在创造自身品牌的同时,可以根据自身具体情况,选择不同的品牌战略。

品牌可以使酒店具有较高的声誉,大大提高酒店的知名度和美誉度,提高管理和营销水平,建立稳定长期的客源,增加企业竞争能力。

(四)经济型酒店加速发展,差异化将成为竞争焦点和发展趋势。

经过十年发展,全国目前拥有近1000家经济型酒店,客房数量超过10万间,成为一种全新的综合业态,可快速复制的商业模式。

据统计,过去十年,中国经济型酒店排名前十位的品牌年均增长率高达74%。

国经济型酒店正在以蓬勃之势走过发展的第一阶段——急速崛起期,但随着竞争升级,在第二阶段整合期内,尽管还有较大的市场上涨空间,但产业扩张需要更加理性,行业整合的帷幕已经拉开。

“有限成本、有限服务”只是对经济型酒店的最基本理解,基于这一理解,中国经济型酒店已经出现了严重的同质化现象,在顾客体验上寻求差异化,将是未来的竞争和发展趋势。

第六节:影响酒店发展的因素分析(一)技术发展所产生的信息变化,将影响决策以及对决策执行的监控,尤其是信息储存和检索的巨大潜力将对酒店及其经理们控制人力资源及公司运作的能力产生根本性的影响。

(二)酒店的组织和运作程序将随这样或那样的全球性变化而变化,在一个越来越全球化的市场上,那些像环境意识、保健意识之类的较新的问题,正成为客人们选择酒店的重要依据。

(三)房态管理也将随预订技术的发展而变化。

持续增长的海外市场和海外预订将导致新的问题,也将为酒店业主提供新的答案,不管他们是酒店联号的一员,还是独立经营。

(四)因为需要高度熟练和专业化的劳工队伍,未来酒店业劳动力的形象将大不相同,酒店业将不得不在许多国家可雇用人员不断缩减的情况下,通过有效的竞争来获取高素质的人才。

(五)人力资源的管理将随劳动力和信息技术的变化而被迫做出调整。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