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音体让“小”器乐奏响“大”课堂—-“小器乐进课堂”的常见问题及思考江苏南京市浦口外国语学校(210031)陈萍[摘要]在日常音乐课教学中融入小器乐教学是音乐教育的新方向“小器乐进课堂”需要教师与学生“约法三章”,上好入门 的第一课;需要家校互动,帮助学生保持器乐学习的积极性;需要我们每一位音乐教师,以学生为本,努力积累课堂器乐教学经验。
我们应将器乐教学落实到课堂的每一处细节中,进而形成完整的教学体系,不断培养和提高学生的音乐核心素养。
[关键词]小器乐;课堂教学;核心素养[中图分类号]G623.7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9068(2〇18)27-0〇49-03为贯彻《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深化艺术教育改 革实践,发展学生的音乐核心素养,2016年,南京市教育 局在日常音乐课教学中融入小器乐教学,大力推进南京 市音乐教育“器乐进课堂”的教学。
在4月到6月期间,南京市教育局率先开设以陶笛、竖笛、口琴、葫芦丝4种 乐器为主的艺术骨干教师专题培训班,12月举办首届中 小学生小器乐比赛,充分展现了南京市音乐教育的优秀 成果。
全市还开设了多场不同类型的“小器乐进课堂”现场会,呈现出“百花齐放”的大好景象。
越来越多的教 师深刻认识到器乐进课堂对音乐课、对师生、对学校文 化产生的巨大影响。
但是在这股热潮中,也存在着各种看似微不足道、不被重视的小问题,只有认识并解决这 些小问题,“小器乐进课堂”才能真正落到实处。
一、“小器乐进课堂”面面观课堂实录1:2016年3月,我校承办了“南京市器乐进课堂”展示 活动,我执教了苏少版音乐六年级下册歌曲《巴鲁瓦》一 课。
在学生初步学会完整地演奏歌曲的四个乐句之后,我拟将学生分成两个声部,将四个乐句随意两两组合演 奏,感受非洲音乐这种多声元素相和谐的特点。
当天授 课的班级是比较活跃的七班,分组进行二声部合奏后,我提出问题“你们觉得这两个声部合奏的效果怎么可以由几个关系紧密的小情境组成。
例如,在上四年级上册《Happy New Year!》一课时,笔者设计了过春节的情境教学主线,利用有关春节的音乐、图片、视频、物品等创造了一个真实的过年情境。
无 论是导人、新知教学,还是巩固操练、拓展延伸,学生都 处于一个其乐融融的过年氛围之中。
他们触景生情,理解了课文内容,从中获取了相关信息,掌握了目标语词,产生了表达的欲望,并在真实的情境中积极交流,促进 了自身英语综合能力的发展。
四、 人物课堂主线有些课文是以某个(某些)人物的活动贯穿故事的 始终来展开的。
随着人物活动的时间和场所的不断变 换,故事情节也不断发展。
所以,人物课堂教学主线应 以人物活动的变化来设计和组织相应的课堂教学活动。
例如,在四年级上册《What are you doing?》一课中,笔者根据教学内容设计了以人物为主线的课堂任务:以人物children的活动贯穿整节课,用“What are you doing?I’m...”这 一'目标结构不断地询问并回答children在不同的场合正在进行的活动,从而引导学生理解与学习 运用现在进行时来询问或描述人物正在进行的活动。
这一节课,学生顺着人物children的活动,积极参与了各 项学习活动,认真倾听,大胆开口,踊跃发言,小组合作 学习卓有成效,课堂学习效率高。
五、 对比分析课堂主线有一些课文是围绕着某些人或物的形态、状态等进行对比论述的。
对于这些课文,教师可以使用对比分析的策略对课文进行主线的提炼,从而使人或物的对比更加鲜明突出,加深学生对知识与技能的理解,激发他们的求知欲。
例如,五年级下册《Mr Li was a teacher.》这节课,可 以人物过去与现在的对比为教学主线设计课堂教学活 动。
把Mr Li过去(六岁)和现在(三十岁)的年龄、喜好、学习工作情况通过列表格、对比描述的方式,巧妙地呈现出来,引导学生对比运用一般过去时和一般现在时把人物的变化描述出来。
这样的教学方式循循善诱、引人人胜,而且可以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
总之,教师经过深人分析,反复推敲,根据教学内容灵活设计课堂教学主线,能够使课堂教学更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贴合学生的生活经验,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更加主动地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中。
如此设计,课堂教学效率提高了,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和学科核心素养也相应地获得了提高。
[参考文献][1]明师国际教育研究院.明师说•核心素养与英语课堂[M].长春:吉林教育出版社,2017.[2]王笃勤.小学英语教学策略[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责编刘宇帆)小学教学参考样?”班上特爱“插嘴”的小王急不可待地抢答道:“刺 耳。
”虽然离我的答案相距甚远,但确实符合当时的演奏 情况。
因为展示课的会场比平时上课的音乐教室空旷 了很多,分声部之后,学生们争相演奏自己的声部,完全 忘记了平时的演奏要求,忘记了相互聆听的要求。
在接下来的点评环节,专家直言不讳地说到了这个 “小插曲”,同时还提出了一个日常教学中我们一直忽略 的细节:为了方便学生演奏,上器乐课时,学生是直接拿 着琴上课的,不用带袋子。
所以,在演奏完乐曲进人后 面的歌曲学习环节时,口风琴就放在凳子里面,这时口 风琴的吹管也是暴露在外面的。
等吹奏的时候,学生直 接拿起吹管放进嘴里。
专家笑着说:“感觉有些不讲卫生。
”课堂实录2:这是一节竖笛课,教师正在台上滔滔不绝,台下却 不时冒出三三两两的“画外音”学生随意吹竖笛的声 音),一会儿一个“s l”,一会儿一个“d”,而上课教师早已 习以为常,依然淡定授课。
终于到了全班都可以吹奏的 环节了,学生们早就按捺不住蠢蠢欲动的手指,在教师 还未呼拍时,已开始各吹各的,不亦乐乎,其中还夹杂了 几个手上空空、从中起哄的声音。
教师见状,只得一遍 遍扯着嗓子喊:“安静,安静。
”课后,我与执教教师进行 交流。
他反映上器乐课实在太累人,学生根本就不听指 挥。
教师还很苦恼地告诉我,平时上课,总有学生不带 乐器,上课的时候这些学生就会没事干,从而影响了课 堂教学。
课堂实录3:一名教师在上一节器乐辅助教学的研究课,授课内 容是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龙的传人》一课,为了体现 “器乐进课堂辅助课堂教学的研究”这一主题,授课教师 一开始就带领学生复习了陶笛G调的各种指法。
学生 在吹奏过程中,教师一直在强调:“全孔按做‘fa’。
“注意 ‘ti’的指法跟C调不一样。
”“小指勾住笛尾。
”……就在 教师不断提示学生演奏姿势和指法时,学生用饱满的气 息“顺利”完成了音阶的吹奏,授课教师点评道:“非常 好。
”却忽视了这是一条“跑调”的音阶。
之后演唱完歌 曲,教师要求学生再次拿出陶笛,演奏乐曲《龙的传人》,并出示了标记有指法的陶笛曲谱,学生再次“顺利”演奏 完毕,教师再次进行表扬,从头至尾都没有发现学生吹 奏的音调不准。
二、小器乐进课堂的思考1.没有规矩不成方圆(1““约法三章”,上好人门第一课。
器乐人门教学的第一课尤为重要。
在第一课中技 能不是重点,重要的是要与学生“约法三章”,定下今后 学习的规矩。
我在教学器乐第一课时,首先跟学生定下 “与竖笛(陶笛等乐器)有约”的时间,一周只有一节音乐 课需要带乐器,还要说明每次上课之前的准备工作,如 乐器和音乐记录本的摆放位置,什么时间做好这些准备 工作,课间不能随意乱吹乐器扰乱正常的教学秩序,要 定期做好乐器的清洁等。
上课了,更要“一切行动听指*图音体小学教学参考^50综合 2018?~V0挥”。
良好的课堂常规对上好一节课的重要性不言而 喻,而对于器乐课来说,学生良好的课堂习惯更会让教 学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比如,教师没有要求演奏时,绝对不能出现随意演奏乐器的现象;在全班演奏时,要 严格按照教师的呼拍进人。
在课堂中,我还设置了一些 小口令加强与学生的互动。
如要求学生坐姿端正,除了 用琴声提示之外,还可以喊口令:“脚跟脚跟(生:找朋 友),小手放在(生:小腿上)。
”乐器演奏完毕:“说停(生:就停)。
”“竖笛(生:平放)。
”学生手中的乐器必须停止发 出声响。
刚开始时,学生自控力有限,经常口令响起,依 然声音不止。
这时候教师就必须停止授课,告诉学生只 有在安静的情况下,才能专注于学习,对于随意让乐器 发出“声音”的学生,在没有齐奏前,乐器暂时交由同桌 保管。
经过两三节课的训练,学生基本可以与教师达成 良好的默契,也保证了器乐课的顺利进行。
(2)家校互动,保持学习积极性。
在器乐学习中,要认识到学生都会经历学习积极性 的起伏现象。
学生学习初期兴趣浓,进步较快,一段时 间后,动机强度减弱,兴趣降低。
这种现象直接体现在 乐器携带情况的变化上。
而所有的教学措施都必须在 学生上音乐课时能把乐器带进课堂上才能够实现,因此 制定一套长期有效的督促方案尤为重要。
如在二年级 开设竖笛课的前两个星期,学生携带竖笛的积极性很 高,但逐渐就出现了个别偶尔不带的现象,接着每个班 级都会有三五个“忘记”带乐器的学生。
这些学生在课 堂中大都无法集中注意力参与相关的音乐活动,而这一 现象也以点带面地影响了其他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针 对这一现象,我首先跟班主任沟通,请她在器乐课的前 一天晚上发信息通知家长提醒孩子准备好乐器,然后每 节课我都首先进行乐器携带情况的检查和统计,安排 “记录员”用不同的符号在每个同学的花名册中进行登 记,一学期超过一定次数未带乐器,本学期的音乐平时 成绩就无法达到优秀,同时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公示。
我 还发挥伙伴的力量,在课堂中开展“小组长、副组长、小 助手、星级小组”等激励性的评比活动,消除学生的学习 倦怠。
此外,我利用手机的摄录功能,将学生的表演、手 抄曲谱的过程拍摄下来发到班级QQ群上,加强课堂和 家庭的联系。
长此以往,学生乐器携带率逐步提升,基 本能达到98%,有的班级甚至达到了 100%,学生在固定 时间携带乐器已然成为常态,极大地解决了器乐携带的 难题。
2技法学习,听觉先行音乐教育心理学提出:器乐演奏对儿童辨别音高有 快速而明显的作用。
像竖笛、陶笛这样的吹奏类乐器,音准极易受到演奏者气息的影响,陶笛的音准甚至和演 奏姿势也有很大关联,也会影响乐器的音色。
教师在进 行教学时,首先要让学生养成“听”的好习惯,听音准、听 音色,合奏时听声部的和谐度。
学生对音准、音色的辨 别需要教师的先行引导,通过示范对比,让他们感知“准 而美”的声音。
这时候不妨开展一对一的师生二重奏,由演奏单音开始,教师和一个学生同时演奏一个音,告 诉大家判断这个学生吹奏出的声音是否“准而美”的标 准是能否与教师吹的音融合在一起。
这样具体的辨别 方式,学生一听便知。
吹奏的学生通过聆听、调整气息 吹出和教师一样的声音,其他听辨的学生也能学着将自 己吹奏的声音向“准而美”的标准靠拢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