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利工程的建设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和解决对策
赵志鹏
新疆农业大学 830052
摘要水利是属于国家基础建设的一个重要建设指标,它不仅是一个国家经济水平的重要衡量标准,更是关乎到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
目前,人们在意识到水利工程为人们带来方便的同时,也深深地意识到其对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尤其是在水利工程建设的过程中,它一般会破坏生态环境造成生态环境部平衡。
本文在肯定了水利工程建设巨大作用的同时进行了理性的思考,从规划、施工和运营三个阶段分别分析了水利水电工程对生态环境影响的诸多不利因素,提出了在水利水电工程建设中应避免或减少环境影响的措施。
关键词水利工程环境问题对策的探讨科学发展
引言为了合理利用水源到达兴利除害的目的,需要修建水利工程,消除水资源在时间和空间上分配不均匀的问题。
水利工程依法面能够发挥发挥防洪、灌溉、发电、供水、航运等综合效益,给人们的生产、生活点来给多的安全和便利;另一方面,兴修水利工程势必会给生态环境平衡带来不利的影响,产生一些负面影响,因此,应从规划、设计、施工、运行等方面防止降低这些负面影响。
1水利工程建设对自然环境的影响
1.1对水体的影响
一般来讲,水利工程都是修建在天然河道上,随着其修建河流长期演化而成的生态环境将会受到很大的破坏,使河流局部形态非连续化和中一化,改变了其多样性的特点,水利工程的修建也会改变河流的自然形态,导致局部河流水深等变化,使下游的水文泥沙发生变化,由于河流的水文、泥沙是影响河流生态环境的原动力,水库建成后内部水面宽、水流迟缓,当水体受太阳辐射时由于水面的反射率小于路面的反射率,水面辐射值降低,水库内将具有特殊的水温结构,而水温的变化则将会影响内部鱼类的繁殖,同时还将会影响内部水质,水利工程的修建将会导致局部水流降低,既使得水气界面交换速率及污染物迁移扩散能力降
低,导致水质自净能力下降。
并会使水体的沉降作用增强,因而水体内重金属沉降加速增大污染,对水体产生了很严重的破坏。
1.2对气候的影响
正常情况下, 大气环流控制地区性气候状况,但区域内大、中型水库及灌溉工程建成后,原先的陆地面积必定改变,对局部小气候会产生一定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对降雨、气温、风等的影响。
1.3.1 对降雨量的影响
水利工程的建成将会使降雨量有所增加,这是由于修建水库将会形成辽阔的水域,在阳光照射下,水的蒸发量增加,所以会导致降雨量增加。
同时,也会导致降雨地区分布发生变化,降雨分布发生改变的原因是水库低温效应,一般水的蒸发量加大,空气变得湿润。
有些地区的降雨量有所减少,而附近其他区域降雨则有所增加,一般来说,地势高的迎风面降雨增加,而背风面降雨则减少。
降雨时间的分布也会受到影响,一般来说,夏季水面温度低于气温,大气对流减弱,降雨量减少;但冬季水面较暖,大气对流作用增强,降雨量增加。
1.3.2 对气温的影响
水利工程建成以后,工程的下垫面由陆地面变为水面,与空气间的强度和能量交换方式都发生改变,从而导致气温发生变化,年平均气温整体升高,水利工程的建设对气温的影响不是十分明显,但也是不可忽略的。
1.4 对土壤的影响
水利工程对土壤环境的影响是利弊参半的,区域内通过筑堤建库、疏通水道等可保护农田免受洪水等淹没及冲刷等灾害,并可通过对天然径流与地表径流间的相互调节使得土壤内水分及土壤内的营养成分得到改善。
但在浸没区,因土壤中的通气条件很差,而造成土壤中的微生物活动减少,肥力下降,影响作物的生长,从而形成土地浸没。
还会由于水位上升引起地下水位上升,土壤出现沼泽化、潜育化,过分湿润致使植物根系衰败,呼吸困难,甚至导致死亡。
1.5 对水文的影响
水利工程修建后使下游河道的流量发生改变,从而对周围环境造成影响。
水利工程不仅存蓄了汛期洪水并且还将非汛期的基流截留了,使下游河道水位大幅
度下降甚至断流,并引起周围地下水位下降,从而破坏了生态环境。
水利工程可能会导致下游湖泊或池塘因为断绝水的来源而干涸;下游地区的地下水位下降;当水库下游河道水位大幅度下降以至断流时,势必造成水质的恶化;因河流流量减少,使得河流自净能力降低;。
同时水库渗漏也将导致其周围水文状况发生变化。
1.6 对地质的影响
水利工程修建后可能会触发地震、塌岸等不良地质灾害。
大型水利工程蓄水后可诱发地震。
其主要原因在于地壳应力的增加;水渗入断层,可增加断层之间的润滑程度;使岩层中空隙水压力增加。
水利工程蓄水后水位升高,岸坡土体的抗剪强度降低,易发生塌方、山体滑坡及危险岩体的失稳,从而产生库岸滑塌。
渗漏造成周围的水文条件发生变化,若水库为污水库或尾矿水库,则渗漏易造成周围地区和地下水体的污染,其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十分巨大。
2 水利工程建设对社会环境的影响
2.1 对人群健康的影响
很多疾病如阿米巴痢疾、伤寒、血吸虫病、霍乱等都与水环境直接或间接地有关。
水利工程建成后,原有陆地可能会变成湿地,利于蚊虫生存,就有可能导致疟疾病的流行。
水利工程的建设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十分巨大,必须给予足够的重视,不然将会给人们带来方便的同时为人类带来灾难,我们需要重视环境问题,这样才能尽可能避免灾难的发生。
2.2 对移民的影响
三峡水库移民总数超过110 万人,淹没陆地面积632 km2 。
移民政策的调整表现为: ①将原计划在三峡库区就地后靠搬迁的部分农村移民,远迁到库区以外的经济发达的安全地区,至今已经搬迁移民近40 万,外迁的有10 万。
②对一批原计划搬迁重建的工矿企业实行破产或关闭,据资料统计,三峡库区原有1599 个工矿企业中有1013 个实行了破产或关闭,只有这样做才会使人民的生命安全得到保证。
2.3 对生物和文物的影响
我国是历史文明古国,文物古迹极多。
水利工程修建后可能对文物和景观带来影响,这一问题也需要我们的高度重视。
水库蓄水淹没原始森林,涵洞引水使河
床干涸,大规模工程建设对地表植被的破坏,都会改变原始生态系统,威胁多样生物的生存,甚至还加剧了物种的灭绝。
我们必须尊重大自然,不胡乱的开发,这样才能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
3水利工程对生态环境影响的解决对策
3.1 建立环境影响评价制度
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是指在某地区进行可能影响环境的工程建设,在规划或其他活动之前,对其活动可能造成的周围地区环境影响进行调查、预测和评价,并提出防治环境污染和破坏的对策,以及制定相应方案。
在进行水利工程建设时,实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是实现经济建设、水利建设和环境建设同步发展的主要手段,水利工程建设项目不但要进行经济评价,而且要进行环境影响评价,科学地分析开发建设活动可能产生的环境问题,并提出防治措施。
通过环境影响评价,可以为水利工程建设项目合理选址提供依据,防止由于布局不合理给环境带来难以消除的损害。
在进行水利工程建设前,首先要进行环境状况调查,对当地的气候环境、水文、水质、土壤、水生生物、人口等进行调查。
其次就是根据调查的结果进行环境影响预测,对拟建水利工程建设可能对当地的环境能造成的影响进行预测,并预测造成影响的程度。
最后对拟建水利工程建设进行综合评价,对水利工程建设进行综合评价就是通过一定的原则和方法,从整体上评价拟建工程的各要素和过程可能对环境和社会环境的改变及改变程度,为比较选择方案提供依据。
3.2 把生态环境保护融入到水利建设工程的各个环节之中。
在水利工程建设中,我们要把生态环境保护融入到水利建设工程的各个环节之中。
在水利工程的设计阶段,我们应本着和谐发展的理念,为植物生长和动物栖息创造条件,同时为鱼类产卵提供条件以及为鸟类和水禽提供栖息地和避难所。
在工程的建设阶段,应优先考虑采用环保的技术措施,在水利工程建设时,要采用有利于植物生长、动物成长的环保材料。
在水利工程完成阶段,应建立水利工程环境影响监测和反馈机制,及时进行环境跟踪评价,发现有明显不良影响的,应及时采取改进措施,把破坏程度降到最低水平。
3.3 尽快建立和实施生态补偿机制
为防止和缓解水利工程建设对该区域的经济及生态平衡的破坏,应尽快建立和实施生态补偿机制。
由于水利工程的建设对该区域的经济造成很大的影响,尤其是对当地的生态环境造成很大的破坏,而且依靠当地自身的能力很难使生态得到平衡、经济得到发展。
因此,在水利工程建设方面,应实行生态补偿机制,坚持“谁损害,谁补偿”的原则,明确生态补偿的主体及补偿的范围。
在进行水利工程建设时,应在水利工程建设资金中提留一部分资金,用于对当地的生态进行补偿,来改善当地的生态环境,促进当地的生态平衡。
可以说构建生态补偿机制,还原生态以价值,不仅是缓解水利工程在建设过程中对环境的破坏,而且也有利于促进当地的经济发展,符合构建和谐社会的精神。
【参考文献】
[1] 朱党生. 水利水电工程环境影响评价[M]. 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 2006
[2] 吴邦灿. 现代环境监测技术[M]. 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 2005
[3] 国家环保总局. 中国环境保护21世纪议程[M]. 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 1995
[4] 孙林. 环境法与可持续发展[M]. 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 1996
[5] 高季章. 建立与生态环境友好的水电建设体系[J]. 中国三峡建设, 2004,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