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中信息技术《信息及其特征-信息》教案

高中信息技术《信息及其特征-信息》教案

《信息及其特征-信息》
一、教学目标
1.学生能够列举生活中信息中的例子,感受信息的多样性;能够通过实例知道信息的传播需要依附载体。

2.通过自主探究和小组合作的方式,能从生活中的例子归纳总结出新的知识。

3.通过本课的学习,认识到信息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养成积极主动获取信息,自主学习的习惯。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举例说出生活中信息的例子,并说出信息依附的载体。

【难点】找出信息的载体。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我们的生活中有很多的信息,尤其是现在网络越来越方便。

结合之前学过的信息的概念和学生自己对信息的理解,举出生活中与信息有关的例子。

生1:校园里铃声响,可以告诉我们信息:上课或下课。

生2:观看校运会,可以获得很多运动会赛场上的信息。

生3:从网上可以获得很多信息,如:学习资料、娱乐、新闻报道等。

生4:在报纸上可以了解国内外的信息。

……
根据学生举出的例子引入信息的含义,为了让学生了解信息的不同含义,观看准备好的人类记录信息的方法的影片和香农与维纳定义信息的影片。

(二)新知探究
人类生活离不开信息。

早在远古时代,我们的祖先就懂得了用“结绳记事”、“烽火告急”、“信鸽传书”等方法来存储、传递、利用、表达信息。

“信息”一词古已有之,但关于它的定义至今仍未取得共识,从不同的角度有不同的描述。

任务一:理解信息的不同含义
学生观看完影片之后,互相交流感想,最后得出信息的不同含义。

信息论的奠基人之一香农(C.E.Shannon)从通信工程的角度,认为信息是“用来消除不确定性的东西”,指的是有新内容或新知识的消息。

例如,申办奥运会是中国人多年的梦想,能否成功,在国际奥委会主席萨马兰奇先生正式宣布之前,人们的心都是悬着的。

当结果宣布后,不确定性消除了,这个信息便成为令海内外华人振奋的消息被迅速传播。

控制论的奠基人维纳(Norbert Wiener)则提出“信息就是信息,不是物质,也不是能量”,它是区别于物质与能量的第三类资源。

我国信息论学者钟义信教授认为信息是“事物运动的状态和方式,也就是事物内部结构和外部联系的状态和方式”。

我国有些专家学者认为信息是对事物运动的状态和方式的表征,它能够消除认识上的不确定性。

对于以上有关信息的论述,请同学们结合上课之前到图书馆或上网查找的有关资料,谈谈各自的看法。

为了对信息的含义有较的了解,从具体的事例出发,逐步分析并领会。

任务二:找出载体及传播途径
给出三道例题,让学生以兴趣小组为单位,讨论信息是如何发出、如何传播、如何接受、产生什么样的作用的?并完成表格。

例1:中华民族文化源远流长,从《诗经》、《战国策》、《山海经》到《资治通鉴》、《本草纲目》、《二十四史》等鸿篇巨著,通过语言、文字、图片、符号等形式记录了一段段历史事件及探索研究的足迹,它们是无比珍贵的财富,是世界文明宝库中一颗颗耀眼夺目的明珠,激发后人不断探索与创新,创造出更加灿烂的文化。

例2:俗语说“看云识天气”,意思是只要正确认识不同类型的云,便可以帮助我们冲刺未来几天的天气。

现在,遍布全球的气象台站和各种探测设施,组成监测天气变化的观测网,昼夜不停地捕板地球大气中的各种气象信息。

然后,各业务部门把这些信息制作成卫星云图天气实况图和预报图等,通过电视、广播、计算机网络等通信手段发送,为人
们提供各种气象服务。

目前,收看、收听或检索每天的天气预报已成为许多人的一种生活习惯。

例3:远赴国外采访的电视台记者,把采集到的文字图片、录音、录像等新闻资料在计算机中编辑处理后,通过网络传回电视台,以便及时发布。

最后得出结论:信息是必须依附某一媒体进行传播,不能独立存在。

信息载体形式可以是图像、文字、声音、视频等。

可以通过书本、计算机、电视等多种途径传播。

接收方式有视觉、听觉、触觉等。

接受信息后,对于各种信息形成印象,经过分析判断,把他们变成自己的知识或引起相应的行动,信息就发挥了价值。

(三)巩固提高
任务三:解析生活实例
根据信息是如何发出、如何传播、如何接受、产生什么样的作用这一思路,将自己课前举出的生活中的实例加以分析,与同学相互交流讨论。

(四)小结作业
1.老师以提问方式引导学生一起简单回顾本节课所学知识点。

2.思考信息具有什么样的特征?
四、板书设计。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