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化学》课程标准课程名称:生物化学课程代码:120005课程类型:专业基础课程课程性质:必修课课程总学时:72学时理论学时:52学时开课学期:第二学期适用专业:护理、助产、临床、药学先修课程:人体解剖学、组织胚胎学、遗传学、有机化学一、概述(一)课程的性质生物化学是研究生物体的化学组成及其变化规律的科学,是从分子水平和化学变化的本质上探讨并阐明生命现象,即生命的化学。
生物化学是医学类专业学生的一门必修课,是该类专业的专业基础核心技能课程之一。
本课程与其他基础医学课程如免疫学、细胞生物学、药理学、生理学和病理学等有一定的交叉,是医学科学中的基础学科。
作为职业技术培养的先导课程,《生物化学》于第一学年第二学期开设,总学时为72学时。
在专业课程体系中起到基础技能培训的作用,为后续学生学习临床、护理、药学专业课与卫生策略等课程奠定基础。
根据医学类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有关面向临床、注重实用的原则,本课程在加强基础知识、基本理论教学的基础上,强化三大代谢的内容,弱化分子生物学相关内容,适当介绍分子水平疾病的发病机制、检测方法及治疗趋向。
提高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从分子水平深层次理解生命过程的变化规律及与疾病的关系,为从根本上理解疾病的发生机制、检测方法、治疗方法、护理及预后打下扎实基础,为进一步改善和优化医疗、护理、药学人才队伍的培养目标服务。
(二)课程基本理念高职的基础医学教育与普通高校相比要突出”应用性”,与普通中专相比要突出”高等性”,在教学中要认真分析高职学生的特点,按照因材施教的原则,设计合理的教学方案.。
1.在课程目标上注重提高全体学生的科学素养本课程旨在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培养学生,为学生终身发展、为应对医护、药学的迅速发展奠定知识和技能基础。
2.在课程结构上重视基础知识,体现课程的选择性和整体性本课程是医护、药学专业的一门重要基础课程,在讲解时要注意内容的选择,同时应该注意学生的学习兴趣及知识的整体性。
3.在课程内容上体现时代性、基础性、选择性本课程在内容上精选学生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与技能,加强与学生生活、现代社会及科技发展的联系,反映当代科学技术发展的重要成果和新的科学思想,培养学生的社会参与意识和对社会负责任的态度。
4.在课程实施上注重自主学习,提倡教学方式多样化本课程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让学生积极参与、乐于探究、勇于实验、勤于思考。
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帮助学生学习生物化学知识与技能,培养其科学探究能力,使其逐步形成科学态度与科学精神。
5.在课程评价上强调更新观念,促进学生发展本课程应体现评价的内在激励功能和诊断功能,关注过程性评价,注意学生的个体差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促进学生在原有水平上发展。
通过评价还应促进教师的提高以及教学实践的改进等。
(三)课程设计思路我院医护、药学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是立足本地,依托行业,主动适应卫生事业快速发展的需求,面向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和社区卫生服务第一线,培养医学、护理、药学类专科层次的应用性人才。
《生物化学》课程的设置围绕培养目标,以学生科学素养的养成为基础,以人体疾病的发生、发展、治疗机制为导向、以临床医学、护理技能的培养为核心,以社区医师、护师岗位的需求为前提,根据境内社区卫生院各科医师、护师对知识能力素质的需求进行课程设置,以体现高职教育的专业性、实践性和开放性。
生物化学是一门以化学为手段,研究人体结构功能,探索生命奥秘的一门科学,很多理论都是通过实验证明的,因此实验教学在生物化学教学中就显得极为重要。
减少“验证性实验教学”,增加“研究性实验教学”,培养学生理论实践相结合的学习能力,强化学生的科学观察能力、逻辑分析能力、独立思考能力以及综合应用能力。
在项目引领、任务驱动下,设计教学情境。
学生边学习,边实践。
教学过程中采用多种教学方法综合利用,理实一体、知识层面递进式培养,将课程内容以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讲解透彻。
以多媒体讲授法为主要教学手段,采用教具模型、角色扮演、案例分析、以问题为中心等将枯燥的生物化学知识传授给学生。
采用课内实验、综合探究性实践、社会实践健康宣教等教学形式,使学生比较系统地掌握生物化学基本概念及应用。
《生物化学》课程在第2学期开出,总学时为72学时,其中理论教学52学时,实验教学20学时。
课程框架及学时分配如下表所示:二、课程目标本课程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掌握生物大分子的化学结构、性质及功能,在生命活动中的代谢变化及调控,遗传信息的传递与表达。
掌握生物化学的基本技能,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及开拓创新的能力。
(一)知识目标1.掌握蛋白质、酶、核酸、维生素等与机体新陈代谢相关分子的结构特点、理化性质、基本代谢过程及体液中各种电解质的动态代谢过程。
2.熟悉物质代谢与机体功能相互关系;遗传学中心法则所揭示的信息流向、基因的表达调控过程。
3.了解生物化学作为前沿学科其临床应用和发展方向。
(二)技能目标1.掌握与临床相关的生化检测实验基本原理;熟练掌握离心、分光分析、电泳、滴定等生物化学实验方法及技能。
2.学会正确、科学地观察实验现象、记录实验结果、分析实验数据,掌握实验报告的正确书写方法。
培养观察、分析、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
3.掌握重要的临床生化指标,了解生物化学知识在临床、护理工作中的应用。
4.能运用所学的生物化学知识在分子水平上探讨病因和发病机制,具有一定的临床及护理操作技能。
(三)素质目标1.拥有一定的科学研究意识,具备科学严谨的工作态度和实事求是、理论联系实际的工作作风。
2.具备继续深造所需的基本生物化学知识和技能。
3.拥有较强的勤奋学习、自主学习意识和能力。
4.树立牢固的专业思想,具有良好的思想品质、职业道德和为人类健康服务的奉献精神。
5.具有健康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
三、内容标准(课程内容和要求)四、实施建议(一)教学建议1.在教学过程中,采用做中学,学中做,加强学生理论与实践结合的能力。
以工作任务引领设计教学活动,新的生物化学知识学习后有相应内容的实验操作,强调生物化学理论在实践过程中的应用。
2.以工学结合为切入点,设计教学情境。
收集典型热点案例,提高学生疾病发病机制的解释能力、疾病护理能力和健康宣教的能力。
3.充分利用校内生物化学实验室,满足学生实践的需要。
通过教学实验、实习,培养学生在工作中运用生物化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4.生物化学是在分子水平研究生物大分子及其生命活动规律的科学,包括复杂的分子结构、相互交织在一起的代谢反应过程及其调节等等。
它是一门集生物、化学、物理等知识的交叉学科,缺乏直观性,要求学生具有一定的空间想象能力。
因此,采用多种教学方法综合利用,将课程内容以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讲解透彻。
以多媒体讲授方法为主要教学手段,采用教具模型、角色扮演、案例分析、以问题为中心等将枯燥的生物化学知识传授给学生。
(二)考核评价建议1.改革传统的评价方法,建立过程评价和期末评价相结合的学生学习评价方法。
2.强调综合能力的评价。
根据学生学习任务的完成情况、课堂学习情况、随堂练习、实验技能操作、案例分析等,进行综合评定。
3.立足高等职业教育的特点,加强能力和技能方面的考核,采用理论与实验技能相结合的复式考核法,理论成绩占70%,实验技能占30%的比例得出该课程的总成绩。
其中理论成绩包括平时成绩(占理论成绩的30%)和笔试成绩(占理论成绩的70%),实验技能成绩包括平时实验成绩(实验报告占实验技能成绩的50%)和实验技能考试成绩(占实验技能成绩的50%)。
(三)教材选用与编写建议1.理论教材选用全国医药类高职高专“十二五”规划教材《生物化学》. 2010.01第一版.供护理、助产、临床、口腔、药学等专业使用. 邱烈、王文玉主编.第四军医大学出版社。
按照够用、实用、适度的原则选取教学内容。
参考教材:全国高职高专卫生部规划教材《生物化学》. 2010.03第6版.供临床医学专业使用. 潘文干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
2.实验教材选用王文玉主编.《生物化学实验教程与习题》.第四军医大学出版社,2010.9版。
3.编写《生物化学学习指导》、《趣味生物化学》等教学相关资料,增强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
(四)实验设备及器材配置建议生物化学实验基本配置:离心机、电泳设备(水平电泳槽、水平电泳仪)、722分光光度计、电冰箱、可调式恒温水浴仪、恒温浴槽、培养箱、移液器、微量加样器(100、200、1000μL型号)等。
(五)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应用建议1.生物化学精品课程网站建设院内生物化学精品课程网站,提供全套多媒体课件、动画教学资源、教学录像、热点案例、习题库等丰富教学资源。
不断丰富和更新课程资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2.网络资源是培养学生信息素质的重要平台,不仅有利于了解国内外生物化学的新动态和新进展,也有利于帮助学生理解有关概念、机理、发展前景,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增强学习效果。
建议学院加快网络课堂建设尽快开通网络课堂,实现学生网上做作业,教师网上批改作业,师生论坛实现网上互动,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和拓展性学习。
3. 实验室建设《生物化学》是实验性学科并结合高职教育特点,所以应具备进行相关实验项目必需的仪器设备。
4. 双师型师资本课程要求教师应该具备基础教学、临床实践、生物化学检验技术的综合素质,培养和建设一支具有广博的人文知识、精湛的专业水平、丰富的实践经验、科学的管理能力、清晰的表达能力、个性的感染力、为人师表的风范、精干果断作风的教师队伍,将对学生的成材成人起到直接指导和潜移默化的影响。
制定:公共基础部生物化学教研室执笔人:王文玉审定人:王文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