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合同法题目

合同法题目

1.双务合同和单务合同

以当事人双方是否存在对待给付义务可以将合同划分为:单务合同与双务合同,双务合同指当事人双方互负对待给付义务的合同,(如买卖合同、租赁合同、承揽合同等);单务合同是指一方当事人只享有权利而不尽义务,另一方当事人只负义务而不享有权利的合同(如赠与合同、归还原物的借用合同和无偿保管合同)。两者是一组彼此对立的对应概念。区分两者的意义在于两者存在某些方面的不同:1.是否适用同时履行抗辩权规则。单务合同因双方之间不存在相应的履行义务,因此不能适用。2.在风险负担上是不同的。双务合同中中,如果当事人因不可抗力导致其不能履行合同义务,其合同义务应被免除,其享有的合同权利亦应消灭。在此情况下,一方当事人因不再负有合同义务,也无权要求对方作出履行;在单务合同中,不存在双务合同中的风险负担问题。

2.合同的法律渊源

所谓法的法律渊源,一般是指法律规范的创制方式或外部表现形式,如法律、法规、习惯、国际条约与惯例等。简言之,法的法律渊源就是指法的规范的表现形式。因此,合同法的渊源就是指合同法律规范借以表现和存在的法律形式。合同法的法律渊源主要有如下几种:(一)宪法

宪法是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的具有最高法律效力的根本法。我国宪法规定的是国家和社会生活中带有根本性的制度,因而具有最高的法律权威最强的法律效力。宪法是我国民事立法的根据,一切民事法律,无论属于成文的民法或不成文的民法,均不得与宪法相抵触。我国宪法不仅规定我国的经济制度和民事立法准则,而且直接规定了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及民事关系的重要原则。这些宪法规定本身直接构成我国民事法律规范以至合同法律规范的一部分,一切合同主体均应遵守。在无具体的下级法律规范规定时,司法机关应直接引用这类宪法条文作为判断民事行为合法与否的依据。

(二)民法通则

民法是国家的二级大法,是调整市场经济关系的基本法。六届人大四次会议于1986年4月12日通过,自1987年1月1日起施行的民法通则是我国当前民法基本法。

民法通则是合同法的母法,它与合同法是普通法与特别法的关系。二者的关系非常密切:民法通则直接适用于合同关系的法律规范主要包括三方面:一是民法通则关于民事法律行为的规定(第四章)。民事法律行为包括合同、遗嘱等合法行为,因此这一制度可直接适用于合同关系。二是民法通则关于债权的规定(第五章第二节)。由于合同是债的主要形式,因此债权的规则也是合同法的基本规则。三是民法通则关于民事责任的规定(第六章)。其中关于民事责任的一般规定和违反合同的民事责任的规定,是确定合同责任的重要依据。当然民法通则的其他内容也应适用于合同关系,但不如上述三种制度在适用于合同关系方面更为直接。

(三)合同法规

国务院是最高权力执行机关,全国人大授权国务院在经济体制改革和对外开放方面可以制定与有关法律的基本原则和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有关决定不相抵触的暂行规定或者暂行条例。在合同法方面,国务院曾颁布了一系列法律规定。这些法规也是我国合同法的渊源。

国务院各部委为贯彻执行合同法律及国务院颁布的合同法规,先后颁布了许多规章,这些规章有的是报经国务院批准后发布的,有些是直接由制定部门发布的。它们虽然是行政规章,但也是合同法的渊源。

(四)地方性合同法规

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制定的与合同有关的合同法规,只在颁布机关所辖区域内有效。如,《北京市经济合同管理办法》、《天津市经济合同管理的

若干规定》、《深圳经济特区涉外合同规定》、《深圳经济特区技术引进暂行规定》、《大连经济技术开发区涉外合同管理办法》,等。

(五)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合同的司法解释

最高人民法院是我国最高审判机关,它对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负责,有权监督地方各级人民法院和专门法院的审判工作,有权对审判工作中具体应用法律、法令的问题作出解释。这种由最高人民法院所作的解释,通常称为“意见”和“批复”。从现实情况来看,最高人民法院在合同法律法规的适用方面曾作出大量的解释,这些司法解释可以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集中的司法解释文件。二是大量的批复,如最高人民法院有关保证、合同履行地、合同的履行等许多方面的批复。三是其他文件,如最高人民法院转发对外经济贸易部《关于执行联合国国际货物销售合同公约应注意的几个问题》的通知。

(六)中国缔结、参加或承认的国际条约和国际惯例

在合同法方面,我国政府已于1986年12月11日正式加入了《联合国国际货物销售合同公约》,因此我国各公司与参加公约的国家的公司如果不另作法律选择,则合同规定事项将自动适用公约的有关规定,发生纠纷或诉讼亦得依据公约处理。当然该公约仅适用于国际货物买卖,而不适用于其他合同。

与合同有关的国际惯例是在国际合同实践中逐渐形成的一系列约定俗成的原则、准则和规则及一些习惯做法。因此我国认可的国际惯例也是我国合同法的一部分。

3.讨论非合同义务

主要包括先合同义务和后合同义务,先合同义务,是指在订立合同过程中,合同成立之前所发生的,应由合同双方当事人各自承担的法律义务。它是建立在民法诚实信用、公平原则基础上的一项法律义务,是诚实信用、公平原则的具体化。它主要包括合同当事人之间的互相保护、通知、保密、协作及诈欺禁止等义务。先合同义务的特征:1.主体特定:为缔约双方;

2.成立的理论依据为诚信原则;

3.是一种法定义务,我国合同法第四十二条做了具体规定;

4.属于广义的附随义务;

5.始于要约生效,终于合同生效。

后合同义务,是指合同关系消灭后,缔约双方当事人依诚实信用原则依法应负有某种作为或不作为义务,以维护给付效果,或协助对方处理合同终了的善后事务的合同附随义务。我国《合同法》第九十二条对后合同义务进行了规定:“合同终止后,当事人应当遵循诚实信用的原则,根据交易习惯履行通知、协助、保密等义务。”因此,后合同义务主要包括通知义务、协助义务和保密义务。

4.邀约的撤回(or撤销)包括一般规则和例外

要约的撤回,是指要约生效前,要约人使其不发生法律效力的意思表示。要约是可以撤回的。但撤回要约的表示必须在要约发生法律效力以前作出。要约可以撤回是因为,要约发生法律效力以前,不会对受要约人产生任何影响,不会对交易秩序产生任何影响。在此阶段,应当允许要约人使尚未生效的要约不产生预期的效力。撤回要约的条件是撤回要约的通知在要约到达受要约人之前或者同时到达受要约人,如果撤回要约的通知在要约到达受要约人以后到达,则要约已经生效,是否能够使要约失效,就要看是否符合撤销的条件。因此,要约人如欲撤回要约,必须选择快于要约的方式向受要约人发出撤回的通知,使之能在要约到达之前到达受要约人。如果要约人在发出要约以后马上又以比发出要约更快的方式发出撤回的通知,按照通常情况,撤回的通知应当先于或最迟与要约同时到达受要约人,但如果因为其他原因耽误了,撤回的通知在要约到达之后才到达受要约人。在这种情况下,受要约人应当及时向要约人发出通知,告知其撤回的通知已经迟到,要约已经生效。如果受要约人怠于通知时,要约人撤回要约的通知视为未迟到,仍发生撤回要约的效力。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