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楚汉战争前后成语典故集锦

楚汉战争前后成语典故集锦

楚汉战争前后成语典故集锦1、破釜沉舟——出自《史记·项羽本纪》:“(项羽与秦将章邯战于巨鹿时)悉引兵渡河,皆沉船,破釜甑,烧庐舍,持三日粮,以示士卒必死,无一还心”。

后以此表示下定决心,义无反顾。

2、明修栈道暗渡陈仓——出自元·尚仲贤《气英布》第一折:“孤家用韩信之计,明修栈道,暗渡陈仓,攻完三秦,劫取五国。

”指刘邦将从汉中出兵攻项羽时,故意明修栈道,迷惑对方,暗中绕道奔袭陈仓,取得胜利。

比喻用明显的假象迷惑对方,而暗中却采取出人意料的行动打击对方。

3、拔旗易帜——出自《史记·淮阴候列传》:“赵见我走,必空壁逐我,若疾入赵壁,拔赵帜,立汉赤帜。

”韩信拔掉别人的旗子,换上自己的旗子,比喻取而代之。

4、约法三章——出自《史记·高祖本纪》:“与父老约,法三章耳;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

”原是刘邦入咸阳后的亲民举动,后指泛指订立简单的条款,以资遵守。

5、背水一战——出自《史记·淮阴侯列传》:“韩信乃使万人先行,出,背水陈。

赵军望见而大笑。

”背,背向;水,江河;背水,背后是水,表示没有退路。

比喻在艰难情况下跟敌人决一死战。

6、沐猴而冠——出自《史记·项羽本纪》:“人或说项王曰:‘关中阻山河四塞,地肥饶,可都以霸。

’项王见秦宫皆以烧残破,又心怀思欲东归,曰:‘富贵不归故乡,如衣绣夜行,谁知之者!’说者曰:‘人言楚人沐猴而冠耳,果然。

’项王闻之,烹说者。

”比喻虚有其表,形同傀儡。

常用来讽刺投靠恶势力窃据权位的人。

7、十面埋伏——出自《前汉书平话》中卷:“会天下诸侯,困羽九重山前,信定十面埋伏。

”意思是韩信设伏兵于十面以围歼项羽军,指周围布置了重重埋伏。

8、运筹帷幄——出自《史记·高祖本纪》:“夫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刘邦)不如子房。

”意思是说,张良坐在军帐中运用计谋,就能决定千里之外战斗的胜利。

后来人们就用“运筹帷幄”表示善于策划用兵,指挥战争。

9、项庄舞剑意在沛公——出自《史记·项羽本纪》:“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

”项庄鸿门宴上舞剑,企图刺杀刘邦。

比喻说话和行动的真实意图别有所指。

10、四面楚歌——出自《史记•项羽本纪》:“项王军壁垓下,兵少食尽,汉军及诸侯兵围之数重。

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项王乃大惊,曰:‘汉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

’”比喻陷入四面受敌,处于孤立无援的窘迫境地。

11、霸王别姬——出自《史记·项羽本纪》。

霸王项羽在和汉高祖刘邦夺封建统治权的战争中,最后兵败,自知大势已去,在突围前夕,不得不和虞姬诀别。

“有美人名虞,常幸从;骏马名骓,常骑之。

于是项王乃悲歌慷慨,自为诗曰:‘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

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歌数阕,美人和之。

项王泣数行下,左右皆泣,莫能仰视。

”形容英雄末路的悲壮情景。

现多比喻独断专行,脱离群众,最终垮台。

12、成也萧何败也萧何——出自宋洪迈《容斋续笔·萧何绐韩信》:“韩信为人告反,吕后欲召,恐其不就,乃与萧相国谋,诈令人称陈豨已破,绐信曰:‘虽病强入贺。

’信入,即被诛。

信之为大将军,实萧何所荐,今其死也,又出其谋,故有‘成也萧何,败也萧何’之语。

”后比喻事情的成败都出于同一个人。

13、胯下之辱——出自《史记·淮阴侯列传》:“淮阴屠中有侮信者,曰:‘若虽长大,好带刀剑,中情怯耳。

’众辱之曰:‘信能死,刺我,不能死,出我胯下。

’于是信孰视之,俛出胯下,蒲伏。

一市人皆笑信,以为怯。

”后比喻极大的侮辱。

14、一饭千金——出自《史记·淮阴侯列传》:“信钓于城下,诸漂母漂,有一母见信饥,饭信,竟漂数十日。

信喜,谓漂母曰:‘吾必有以重报母。

’……信至国,召所从食漂母,赐千金。

”意思是滴水之恩涌泉相报。

15、韩信将兵多多益善——出自《史记·淮阴侯列传》:“上常从容与信言诸将能不,各有差。

上问曰:‘如我能将几何?’信曰:‘陛下不过能将十万。

’上曰:‘于君何如?’曰:‘臣多多而益善耳。

’”刘邦问韩信能带多少兵,韩信回答说:“越多越好。

”后以此比喻越多越好。

16、羞与哙伍——出自《史记·淮阴侯列传》:“信尝过樊将军哙,哙跪拜送迎,言称臣,曰:‘大王乃肯临臣!’信出门,笑曰:‘生乃与哙等为伍。

’”韩信鄙视樊哙,不屑与他同为列侯。

后泛指以跟某人在一起为可耻。

二、揭竿而起——秦末农民起义(板书)师(设问):那么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农民起义爆发的直接原因又是什么?领导人是谁?他们是怎样号召大家起来推翻秦朝统治的?(展示《大泽乡起义》图片)下面我们来看几位同学的表演。

掌声有请!(学生表演陈胜吴广起义)(通过表演加深印象,同时激发学生兴趣、活跃课堂气氛)教师点拨:刚才同学表演的就是起义爆发的直接原因。

(展示《秦末农民战争形势图》,并指图分析。

课件闪烁起义地点“大泽乡”和“张楚政权”)教师点拨,并板出:起义——政权——发展(问)陈胜吴广起义得到各地农民的响应,说明了什么问题?(学生分析):秦因其残暴的统治失去了民心,而陈胜吴广起义符合农民反抗暴秦统治的迫切愿望,他们发动的起义是一场“伐无道,诛暴秦“的正义斗争。

因此他们的起义得到了各地农民的响应。

师:很好!(问)陈胜吴广起义结果如何?生:由于秦军的强大,不到半年,起义军就被镇压下去,吴广、陈胜相继被害。

师:(设问)陈胜吴广起义虽失败了,但它的爆发起到了什么历史作用呢?他们大无畏的革命首创精神却鼓舞了后世千百万劳动人民起来反抗残暴的统治。

陈胜吴广起义沉重打击了秦朝的残暴统治,为后来的起义军推翻秦朝统治打下重要基础。

师:陈胜吴广牺牲之后,农民起义的烈火并没有中断,各地起义军还在继续进行斗争,其中项羽、刘邦两支起义军逐渐壮大起来并领导秦末农民战争,最终推翻秦的统治。

三、秦亡汉兴(板书)师:大家知道秦朝灭亡的关键战役是哪一场吗?1 、巨鹿之战(板书)(显示:巨鹿之战图片)(让学生看图讲故事)师点拨:根据刚才同学所讲,大家知道在敌强我弱的情况下,项羽是怎样做的吗?生:砸破锅,凿沉船,烧掉军营。

师:这就是我国著名的成语故事——破釜沉舟。

师(问):你认为项羽这么做高明吗?(有人认为项羽是不懂兵法;也有人认为项羽这么做实在是高。

)生(最终分析):当时项羽在兵力上处于绝对劣势,按常规战法,很难取得胜利。

项羽采取这种做法,破釜沉舟,激发了将士们的斗志,要么胜利前进,要么战死疆场,没有任何退路。

破釜沉舟并不违背兵法,兵书上就有“置之死地而后生”的说法。

项羽在特殊情况下,运用这种特殊做法,应该说是高明的。

师(问):这场战争结果怎样?生:最终以少胜多,大败秦军主力,奠定了反秦斗争胜利的基础。

巨鹿之战成为决定秦朝灭亡的关键。

师:与此同时,刘邦率兵直逼咸阳。

秦统治者向刘邦投降,秦朝灭亡。

显赫一时的秦朝只存在了短短的 15年,就被农民起义推翻了。

师:下面,根据我们对秦朝兴亡的了解,请同学们对秦始皇做一番是非功过的评价。

人物评价:有人说秦始皇是千古一帝,有人说秦始皇是暴君,你认为呢?(学生辩论)生 A:秦始皇是暴君!他滥施民力、欺压百姓,贪图权贵;还制定残酷的刑法,使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

也正是因为他的暴政才导致了他的灭亡。

生 B:不对!他是千古一帝。

秦始皇顺应历史潮流,灭六国统一了中国,结束了诸侯长期割据混战的局面,符合广大人民的愿望;他建立了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统一文字、货币、度量衡等,巩固了统一,促进了各地区各民族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他还修长城抵御匈奴,开凿灵渠开发南疆。

这些功业都是前无古人的伟大事业,所以他不愧千古一帝的称号。

生 C:但是他的焚书坑儒,钳制了思想,摧残了文化。

生 D:所以我觉得他既是千古一帝,又是一位暴君,总体来讲是功大于过。

师总结:大家说的都有道理。

但要注意,评价历史人物要采取一分为二的辩证方法,当然,更主要的是看他是否推动历史的发展、社会的进步。

所以秦始皇的功绩是主要的。

师:秦朝灭亡后,战争并没有平息,人民渴望和平的愿望并没有实现。

项羽、刘邦为了争夺帝位,又把中国社会推入了长达四年的战争,史称“楚汉之争”。

2 、楚汉战争(板书)(问)这时的楚汉之争,性质还是不是农民起义呢?生:不是,因为项羽、刘邦已不是农民起义的领袖,他们的身份分别是“西楚霸王”和“汉王”,这是一场统治者争夺帝位的战争了。

师:说得很对。

师:(展示《鸿门宴》图片)战争开始时,楚强汉弱,项羽常胜,刘邦常败。

图中说的是哪个故事?生:鸿门宴师:这里有个成语叫什么?生:项庄舞剑,意在沛公师:后来形势发生变化,刘邦反败为胜,其关键战役是“垓下之围”。

公元前 202 年,刘邦建立汉朝,定都长安,史称西汉。

西汉建立时间:公元前 202 年建立者:刘邦(汉高祖)(板书)都城:长安(问)楚汉之争中,开始时,楚强汉弱,项羽常胜,刘邦常败;后来刘邦却能反败为胜,为什么?生(分析):在战争过程中,项羽刚愎自用,不尊重人才,最终失败;而刘邦注意招贤纳士,取信于民,入关之后,即颁布“约法三章”,赢得了百姓的支持,为了夺取天下奠定了基础。

教学准备:词语卡片教学课件PPT 电影片段教学过程:一、故事导入,激发兴趣1、观看电影《大风起兮楚汉相争》片头,说说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2、揭示本课学习内容二、初读歌诀,识记字词1、出示歌诀(课件)楚汉相争刘邦赢霸王别姬谈伶仃2、借助拼音,自读歌诀3、同桌检查,订正字音4、多种方法,熟读歌诀(小老师领读、小组赛读)5、指名朗读,师生评读6、自学交流,巧记汉字7、学习词组,强化识字楚国汉朝相互争夺刘邦赢取霸王告别虞姬感叹伶俐(1)自由读词(2)说出不明白的词,师生交流(3)点读(25)霸王别姬(课件)(谈谈读后感受)三、巩固练习,强化应用1、背诵歌诀2、用自己喜欢的生字宝宝组词、练习说话四、拓展延伸,升华提高观看电影《大风起兮楚汉相争》电影片段,了解楚汉相争的历史。

如讲古文《鸿门宴》时,可先挂出刘邦项羽进军路线图,再介绍刘邦与项羽相争时的军事形势:“在秦末农民起义军中,有两只声势浩荡的队伍,一支是刘邦的队伍,一支是项羽的队伍。

楚怀王曾与他们约定‘先入定关中者,王之。

’刘邦先破咸阳,项羽大怒,欲击刘邦。

当时,项羽兵四万,刘邦兵仅十万在霸上。

项羽欲击刘邦易如反掌。

刘、项两军相距四十里,战争大有一触即发之势。

《鸿门宴》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举行的一次宴会,它揭开了楚汉之争的序幕。

这次宴会包藏杀机,是一场明争暗斗,扣人心弦的政治斗争。

请看伟大史学家司马迁的笔下是如何描写的吧。

”《鸿门宴》教案上传: 赖华健更新时间:2012-5-17 16:14:36《鸿门宴》(语文版高一必修)第一课时课型——自主研讨课(一)问题导入猜一历史事件(多媒体展示提示语:项庄舞剑沛公)学生根据阅读积累猜出“鸿门宴”(调动学生原有的阅读经验,激发学生进一步阅读的兴趣) . 板书课题:鸿门宴(二)学生展示①为了更好学习文本,学生以“大家”为栏目,配合自制幻灯片介绍司马迁和《史记》。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