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汽车理论教程之前、后制动器制动力的比例关系.pptx

汽车理论教程之前、后制动器制动力的比例关系.pptx

前、后制动器制动力的分配比例,将影响制 动时前后轮的抱死顺序,从而影响汽车制动
时的方向稳定性和附着条件利用程度。
3
第五节 前、后制动器制动力的比例关系
一、地面对前、后车轮的法向反作用力
FZ1L
Gb
m
du dt
hg
FZ
2
L
Ga
m
du dt
hg
令 du zg dt
z —制动强度
FZ1 G b zhg L FZ 2 G a zhg L
第五节 前、后制动器制动力的比例关系
四、前后制动器制动力具有固定比值的汽车在各种 路面上制动过程的分析 1. f 线组
后轮没有抱死、前轮抱死时,前、后轮地面制动力FXb1、 FXb2间的关系曲线。
Fμ Fμ1 Fμ2
Fμ1

Fμ1 Fμ
Fμ2 1 Fμ
13
第五节 前、后制动器制动力的比例关系
Fμ1
Fμ2
Fμ2 1
β线
Fμ2 B Fμ1 为一直线
直线斜率tan 1
θ
0
Fμ1
β线:实际前、后制动器制动力分配线。
14
第五节 前、后制动器制动力的比例关系
2.同步附着系数
Fμ1、Fμ2具有固定比值 的汽车,使前、后车轮同 时抱死的路面附着系数称 为同步附着系数。
➢从图中看,同步附着 系数是β线和 I 曲线交点 处对应的附着系数。
➢该点所对应的减速度 称为临界减速度。
15
第五节 前、后制动器制动力的比例关系
同步附着系数的计算
满足固定比 值的条件
由 β b hg 得 1 a g
汽车理论
第二十一讲
主讲教师:杨志华 学时:48
第四章 汽车的制动性
第五节 前、后制动器制动力的比例关系
➢本节将分析地面作用在前、后车轮上的法向反力, 分析前、后车轮制动器制动力的比例关系,通过 I 曲线、 β 线、f 线、r 线分析汽车的制动过程,介绍汽车的附着 利用率(利用附着系数)、制动效率的计算方法等。
b2
4hg L G
Fμ1
G hg
2Fμ1
8
第五节 前、后制动器制动力的比例关系
1.解析法确定 I 曲线
由理想的条件可得
Fμ1 Fμ1
Fμ 2
Fμ2 FZ1
FZ 2
G
Fμ1 Fμ1
Fμ 2
Fμ2 G b hg
a hg
1 G
Fμ 2
2
hg
b2
4hg L G
Fμ1
G hg
4
第五节 前、后制动器制动力的比例关系
当前、后轮都抱死时
FXb
F
G
m du dt
du g z
dt
FZ1 FZ 2
G
L G
L
b hg a hg
即:地面法向反力取决于静态轴荷分配,以及制动强度(或附着系 数)和质心高。给定车辆,制动强度越大,轴荷向前转移的越多。
5
第五节 前、后制动器制动力的比例关系
7
第五节 前、后制动器制动力的比例关系
1.解析法确定 I 曲线
由理想的条件可得
Fμ1 Fμ1
Fμ 2
Fμ2 FZ1
FZ 2
G
Fμ1 Fμ1
Fμ 2
Fμ2 G b hg
a hg
FZ1

FZ 2
G
L G
L
b hg a hg
代入
消去变量
1 G
Fμ 2
2
hg
G L
b hg a hg
Fμ1 Fμ1
Fμ 2
Fμ2 G b hg
a hg
17
第五节 前、后制动器制动力的比例关系
Fμ1
Fμ2
Fμ2 1
β线
Fμ2 B Fμ1 为一直线
直线斜率tan 1
θ
0
Fμ1
β线:实际前、后制动器制动力分配线。
18
第五节 前、后制动器制动力的比例关系
Fμ1 Fμ1
Fμ 2
Fμ2 G b hg
a hg
满足同时抱 死的条件
0
Lβ b hg
强调:同步附着系数取决于车辆结构参数,与地面实 际附着能力无关。
16
地面法向反力
FZ1 G b zhg L FZ 2 G a zhg L
前后轮都抱死时,
FZ1 FZ 2
G L
➢本节内容是本章的难点,也是重点。
返回目录 2
第五节 前、后制动器制动力的比例关系
制动过程的三种可能
1)前轮先抱死拖滑,然后后轮抱死拖滑;稳定工 况,但丧失转向能力,附着条件没有充分利用。
2)后轮先抱死拖滑,然后前轮抱死拖滑;后轴可 能出现侧滑,不稳定工况,附着利用率低。
3)前、后轮同时抱死拖滑;可以避免后轴侧滑, 附着条件利用较好。
2Fμ1
思考:I 曲线受哪些 因素影响?对特定的 汽车是唯一的吗?
9
第五节 前、后制动器制动力的比例关系
2.作图法确定 I 曲线
1)按照 Fμ1 Fμ2 G 作图,得到一组等间隔的45˚平行线。
Fμ 2
线上任何一点都有以下特点:
0.4
Fμ1 Fμ2 G
G du g dt
du g
dt
0.3
同步附着系数
Fμ1、Fμ2具有固定比值 的汽车,使前、后车轮同
时抱死的路面附着系数称
为同步附着系数。
➢从图中看,同步附着 系数是β线和 I 曲线交点 处对应的附着系数。
0
Lβ b hg
同步附着系数取决于车辆结构参数,与地面实际附着能力无关。 19
20
汽车理论
第二十二讲
主讲教师:杨志华 学时:48
这组线称为“等制动减速度线组”。
0.2
0.1
Fμ1 Fμ1
Fμ 2
Fμ2 G b hg
a hg
du / dt 0.1g 0.2g 0.3g 0.4g
Fμ1
10
第五节 前、后制动器制动力的比例关系
2)按
Fμ 2
a hg b hg
Fμ1
作射线束
Fμ 2
0.1
0.4 0.2
Fμ1 Fμ1
Fμ 2
Fμ2 G b hg
a hg
0.3
0.3
0.2
0.4
0.1
I曲线
du / dt 0.1g 0.2g 0.3g 0.4g
Fμ1
11
第五节 前、后制动器制动力的比例关系
12
第五节 前、后制动器制动力的比例关系
三、具有固定比值的前、后制动器制动力与 同步附着系数
1.β线
制动器制动力分配系数β:前、后制动器制动力之比为固 定值时,前轮制动器制动力与汽车总制动器制动力之比。
思考:为什么有些轿车采用前盘后鼓的制动系统配置? 制动管路为什么采用交叉布置?
6
第五节 前、后制动器制动力的比例关系
二、理想的前后制动器制动力分配曲线
“理想”的条件是:前后车轮同时抱死。
Fμ1 Fμ2 G Fμ1 FZ1 Fμ2 FZ 2
I 曲线:在各种附着系数的路面上制动时,要使前、后 车轮同时抱死,前、后轮制动器制动力应满足的关系曲线。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