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先进制造业技术指南(4)高速卷筒纸胶印机技术等。
六、仪器仪表仪器仪表技术的发展趋势是向高精度、高可靠性及更高的环境适应性方向发展,并逐步实现微型化、数字化、智能化、集成化、网络化和总线化。
1、传感器技术传感器技术涉及多学科与技术,与通信技术、计算机技术构成信息产业的三大支柱,是信息社会的重要技术基础。
(1)传感器新材料开发技术;(2)传感器微机械加工技术;(3)传感器集成化技术;(4)传感器网络化技术;(5)传感器多功能化技术;(6)传感器智能化技术;(7)新型传感器;(8)无线传感系统技术。
2、微机电技术微机电技术是指以微光机电系统加工技术和材料为基础,制造出微电子器件、微型光学器件和微机械器件以及微机电系统。
(1)微型射频信息传输系统技术;(2)微型探测与成像系统技术;(3)微机电惯导系统技术;3、工业自动化仪表技术工业自动化仪表是工业自动控制领域的基础和核心之一。
(1)现场仪表智能化技术;(2)工业自动化仪表的环境适应性技术;(3)先进自动化软件技术;(4)工业自动化仪表网络通信技术;(5)综合自动化技术;4、工业自动控制系统技术工业自动控制系统是现代化工业生产实现自动化、柔性化、最佳化的基础手段。
(1)现场总线控制系统技术;(2)工业以太网网络通信技术;46(3)工业自动控制的开放性、互联性、互操作性技术;(4)工业自动控制系统的应用软件技术;(5)实时优化控制系统集成技术;(6)企业资源管理系统(ERP)、制造执行信息系统(MES)、现场总线控制系统(FCS)三者集成技术;(7)工业自动控制系统的环境适应性技术。
5、现代科学仪器设备技术重点发展高精密、高通量、便捷、快速的现代科学仪器设备。
(1)数字化、智能化应用技术;(2)动态快速瞬态测量、分析技术;(3)微弱信号传感技术及高灵敏度检测技术。
6、信息技术电测仪器技术(1)电测仪器软件化智能化技术;(2)总线式自动测试技术;(3)综合自动化测试系统;(4)新型元器件测量技术;(5)在线测试技术;(6)信息产业产品测试技术;(7)多媒体测量技术以及相应测试技术;(8)能源使用(电、汽、水)监控管理技术等。
7、医疗仪器技术(1)无损诊断成像技术;(2)内窥直视诊断技术;(3)自动手术系统技术;(4)自动化生化分析测试技术及相应分析测试仪器的研制技术。
8、其他各类测量仪器仪表及系统的关键技术(1)卫星通信技术在各类测量仪器中的应用技术;(2)声学及超声技术在各类测量仪器中应用技术;(3)食品品质快速测定技术;(4)农产品品质及残留农药水平快速检测技术。
9、仪器仪表元器件技术(1)弹性元件制造技术;(2)厚膜专用IC制造技术;(3)接插件制造技术。
4710、仪表材料制造技术(1)纳米材料制造技术;(2)高精密特种功能材料制造技术;(3)敏感材料制造技术;(4)材料复合技术;(5)超细粉体制造技术;(6)精细陶瓷材料制造技术;(7)精密超薄带制造技术;(8)材料深加工技术;(9)高性能测温材料制造技术。
七、发电与输变电设备世界发电设备的发展趋势是向大容量、高参数、高效率、低污染、高可靠性、负荷适应性、经济性、自动化方向发展。
在火电方面,十分重视洁净煤燃烧发电技术和循环流化床锅炉燃烧技术的开发;在水电方面,继续发展大容量、高参数水电机组,抽水蓄能机组的发展愈来愈被重视。
输配电设备的发展趋势是向大容量、高电压、智能化、组合化、小型化、无油化、免维护和远程故障诊断技术等方向发展,同时信息技术将全面渗透到输配电技术和设备之中。
(一)发电设备制造业1、洁净煤燃烧发电技术发展高效、低污染的洁净煤燃烧发电技术是实现电力工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战略举措。
(1)煤粉燃烧技术(包括切圆燃烧、旋流燃烧、w火焰燃烧技术);(2)循环流化床锅炉燃烧技术;(3)型煤燃烧技术;(4)水煤浆燃烧技术;(5)低NOx燃烧技术。
2、大容量超临界火电机组提高发电效率、降低污染、节约资源是火电机组的发展方向。
大型超临界火电机组已成为世界发达国家电力设备的主导产品。
? (1)超临界机组系列选型及系统配臵;(2)大型超临界锅炉关键技术;(3)大型超临界汽轮机关键技术;(4)大型超临界汽轮发电机关键技术;48(5)超临界机组材料的国产化研究;(6)超临界机组自动控制关键技术;(7)超临界机组主要辅机设备研制技术;(8)超临界机组运行技术;(9)600MW-1000MW超临界火电机组;(10)600MW亚临界火电机组。
3、循环流化床锅炉燃烧技术循环流化床锅炉燃烧技术集节约能源、清洁燃烧、安全可靠、降低污染排放等优点于一体,是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先进技术,其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明显,具有极大的市场潜力和广阔的推广前景。
(1)气固分离器技术;(2)布风装臵技术;(3)返料装臵技术;(4)国产化大型循环流化床锅炉(410吨/小时(10万千瓦机组)及以上规模的大型循环流化床锅炉国产化)。
4、燃气轮机及联合循环发电机组燃气轮机联合循环发电机组具有效率高、机动性好、适配性强,能满足日益严格的环保要求,已成为当今世界发电的主要形式。
(1)大容量机组;(2)燃气—蒸汽联合循环技术;(3)整体煤气化联合循环(IGCC)技术;(4)流化床燃煤联合循环(PFBC—CC)技术(5)微型燃气轮机电热(冷)联供系统。
5、大型水力发电机组发展大型水力发电机组是电力结构调整和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1)700MW级水电机组;(2)300MW抽水蓄能机组;(3)500兆瓦以上大型混流式水轮发电机组。
(二)输变电设备制造业1、超大容量远距离输电技术(1)高压直流输电技术;(2)交流500kV以上等级高电压输电技术;(3)提高交流500kV线路输电能力的综合技术;(4)柔性交流输变电技术;49(5)大容量和新一代电力电子技术。
2、超大规模互联电网安全保障和防御体系(1)大规模电网互联的仿真分析和智能控制技术;(2)电网调度自动化、控制保护、通信信息系统技术;(3)防止破坏大电力系统稳定运行和因连锁性故障造成大面积停电的开发技术;(4)远程监控技术;(5)基于广域相量测量技术的大电网监控系统。
3、超导输配电技术(1)当代和新一代超导材料及其制造工艺技术;(2)配套的低温制冷技术;(3)应用于电力输配系统中的超导技术;(4)超导电缆、超导变压器、超导限流器、超导储能等电力设备及技术。
4、先进可靠的配电网和供用电系统及技术(1)配电网自动化技术;(2)配电网在线监测与控制技术;(3)故障电网的快速恢复技术;(4)配电网供电可靠性在线评估技术;(5)分布式能源及其可靠接入和供电保障技术;(6)先进的电能质量扰动检测系统和电能质量控制技术;(7)提高供电质量的电力电子装臵及技术;(8)综合高效的配电和供用电管理信息技术。
5、特种输变电设备(适用电气化铁路、轨道交通、环保要求)6、适用城乡电网的小型化、低损耗、无油化、自动化、免维护输变电设备和出口输变电产品八、轨道交通轨道交通是解决交通拥挤、保护环境、提高安全性和节约能源的有效途径,是世界城市交通的发展方向。
提高隧道施工、线路技术、车辆技术、供电系统、悬浮技术、信号系统、通信系统、环境控制与车站机电设备等技术水平,发展A型车及变形车设计是当前上海轨道交通技术的发展方向。
(一) 轨道交通通用技术1、车辆技术50上海先进制造业技术指南(XXXX年3月前言为了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落实“两个优先”产业发展方针,实施“科教兴市”主战略,提升上海制造业的创新能力和产业国际竞争力,体现先进制造业的高端。
上海市经济委员会在承担编制《上海优先发展先进制造业行动方案》的同时,会同上海科技情报所,组织各领域专家编制《上海先进制造业技术指南(XXXX年编制发布的《上海产业能效指南》、《上海产业用地指南》相配套的一个系列指南。
指南参考和借鉴了国家有关部门的产业发展规划,以及发达国家制造业关键技术与前沿技术的发展动态,结合上海发展先进制造业对不同技术的需求,通过专门研究机构的分析跟踪和有关领域专家论证咨询,分别列出每个行业的关键技术及核心内容。
本指南在编制过程中,还组织相关行业协会、产业技术部门和一批资深技术专家,对指南进行了审核修正。
指南编制的基本原则:一是体现国家战略、贯彻上海科教兴市主战略和“两个优先”的原则;二是跟踪国际先进制造技术和高技术产业最新发展方向的原则;三是坚持阶段性目标、突出重点的原则,以XXXX年为目标,二至三年按照《上海优先发展先进制造业行动方案》中的产业划分,从支柱产业技术、装备产业技术、战略产业技术、新兴产业技术和都市产业技术五个方面,形成二十五个重点行业技术指南,供各级政府产业管理部门、开发区、中介机构和企业在投资、招商中参考。
指南今年是首次编制,因此,不少方面还需要充实和完善,文中也有不少疏漏乃至不确切、不合理之处,热忱欢迎社会各界提出宝贵意见,以帮助我们进一步修改完善,使该指南在推动上海先进制造业向高端发展、实施科教兴市主战略中发挥应有的作用。
上海市人民政府副秘书长徐建国上海市经济委员会主任XXXX年3月2第一部分支柱产业技术一、电子信息电子信息产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电子信息技术是高新技术的前沿,是最具活力、渗透力最强的产业技术。
微电子、计算机、现代通信和信息家电等技术仍然是技术发展的重点领域,其飞速发展不仅成为经济增长的重要推动力,也带动了传统产业的升级,促进其它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成为提高企业竞争力和增强综合国力的关键。
(一)半导体1、集成电路设计制造技术集成电路是电子信息产业的核心和基础,具有很强的前、后向关联性,是关系到国民经济整体效益和国家信息安全的重要战略性产业。
提高集成电路设计软件工具开发、集成电路产品设计及应用、封装测试等方面的水平,是当前上海集成电路产业技术的发展重点。
(1)集成电路设计技术1)硬件/软件协同设计;2)SOC设计平台与SIP重用技术;3)低压低功耗电路设计技术;4)市场急需的新型有特色的软件工具开发;5)为适应不同设计流程设计的接口软件。
(2)面向整机应用的集成电路开发1)智能卡芯片设计开发及模块制造技术;2)高清晰度电视(HDTV)、DVD、数码相机、数码音响等配套集成电路技术;3)3C 多功能移动终端芯片组(802.11协议);4)数控机床电子专用芯片;5)汽车电子专用集成电路芯片;6)为其它整机产品配套的专用集成电路;7)数字信号微处理器(DSP)和64位通用CPU以及相关产品群。
(3)12 英寸90/65 纳米微型生产线1)薄栅介质层形成技术;2)High-K 材料制作及界面控制工程;3)低接触电阻浅结形成工程;34)栅电极形成工程;5)铜互连/Low-K 新材料的形成工程。
(4)集成电路封装技术1)更先进的仿真技术和工具,提高封装的机械、电器以及热性能;2)能承受潮气和较高焊接温度的高强度、绿色新型封装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