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校园诚信

校园诚信

内容摘要:诚信是做人的基本准则,也是公民道德的一个基本规定。

在我国传统美德中,诚信被视为“立人之本”、“育人之本”,孔子的“民无信不立”,更是把诚信提高到关系国家兴亡的重要地位。

建立诚信重中之重,作为学生,我们要诚信学习,作为老师,我们因诚信学术。

关键词:学生教师诚信成因措施
携手共建诚信校园
在校园里,知识是财富,诚信也是一种财富。

我们在收获知识的同时,也应该为自己披上诚信的外套,不造假,说实话,办真事,做诚信学子,携手共建诚信校园!
诚信是做人的基本准则,也是公民道德的一个基本规定。

诚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之一。

在我国传统美德中,学生诚信被视为“立人之本”、“育人之本”,孔子的“民无信不立”,更是把诚信提高到关系国家兴亡的重要地位。

但无论在过去或是现在或是未来,诚信对于建设人类社会文明都是极为重要的。

既然诚信如此深刻的意义,对于学生群体中现存的严重的诚信危机问题,我们必须予以高度重视,要深入剖析其中的成因,且及时采取适合的方法加以解决。

现在最能体现学生诚信缺乏问题的莫过于考试舞弊了。

目前学生作弊手段有多种方式,不论单元小测验,还是期末考试,甚至四六级考试都存在舞弊行为。

分析其中原因,我总结了以下三点。

一、心理上的原因。

引起学生考试作弊的心理主要有:对考试的认知不够充分,不明确考试只是手段不是目的。

存在侥幸心理,从众意识,虚荣心理及懒惰心理。

二、学校教育、教学、管理方面的原因。

学生考试会作弊,与学校的教学管理及学风建设有密切关系。

考试的内容、方式、组织方法等存在缺陷和漏洞。

学校没有制定或很少制定严格的规章制度来惩治舞弊行为。

课程设置上,部分课程设置与社会或学生需要脱节,或学生自认为该门课不具有重要性,学后考后也忘光了,故想蒙混过关了事。

三、思想道德建设和社会原因。

学校和学生自己过于注重能力培养,却忽视了道德教育,没有认识到身为一名新时期的建设者所应具备的起码品质。

社会上存在的许多不良社会风气在大学校园泛滥。

如弄虚作假,以权谋私,贪污腐败等不良现象的存在不可避免地会对学生学习带来负面影响。

有学者认为,坏的社会风气是产生大学生考试作弊的外在原因之一。

还有就是社会及家长片面追求成绩及升学率,给学生灌输功利荣誉观念,却忘了灌输诚实守信的思想。

考试作弊作为大学生思想道德缺失的严重表现,为提高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消除考试作弊则迫在眉睫。

从学生方面来看,抓考风应从平时入手,与学风建设紧密结合。

平时就应该教育学生严守考场纪律,树立起遵守考场纪律光荣,考试作弊可耻的良好风气。

参加社会工作的学生应同时把学习摆在第一位,减少功利心理,侥幸心理及虚荣心理,提高学习各门功课的积极性,并组织他们在考前学习考试舞弊处罚条例。

要求学生平时驱除惰性,努力学习,考试时严格对号入座,避免替考现象。

从教师方面来看,抓考风首先教师要提高认识,与教风建设紧密结合。

提高广大教师的职业素质,上课时努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教师还要组织好学生复习迎考工作,尽量降低不按要求出卷现象,在考试时不要划范围或将原题抄给学生或出同类型题,考题应利于充分发挥广大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学校在组织考试时,务必对监考严格要求,不要姑息纵容作弊现象,只要一发现作弊,立刻以零分论处。

以严厉打击舞弊!
从学校来看,强化考试全过程管理,提供公平竞争环境。

为此,必须做到以下十条:一是采用A、B、C卷制度;二是坚持机关干部巡考制度;三是每个考场双人监考制度;四是随机编排考场,座位制度;五是坚持当场处理制度;六是坚持命双份试卷抽考制度;七是设置监控系统;八是考试工作总结评比;九是考前对监考进行教育制度;十是平时及考前对学生进行教育制度。

除此之外,学校还可以设立相应的诚信校园制度。

如学生信用奖惩制度,该奖则奖,该罚则罚。

还有学生诚信舆论监督制度,給学生权利监督别人监督自己。

当然,学校还要积极开展诚信法制教育,把诚信教育纳入学校德育体系,从大力提倡诚实守信入手,逐步丰富德育内容,深化德育教育,着力培养学生诚实守信的品
格,努力健全学生人格,为不断深化学生的素质教育打好坚实的基础,把诚信教育落实到学校教育的各个环节,把诚信深入灌输到学生的思想上。

对于校园诚信缺失的问题,并非只存在于学生的层面,在老师院士身上也出现了学术造假的问题。

所谓学术造假,就是指人为地制造假的学术成果以获得某些利益行为与现象。

具体说,是指个人或集体用非科学的态度编造、捏造、任意取舍实验数据,来公开发表自己的研究成果,或抄袭、剽窃他人作品与研究成果,或在与自己毫无关系的学术成果、研究论文上署名占有他人成果等行为与现象。

举些例子来说明。

浙江大学副教授贺海波被爆剽窃论文。

浙大共核查了贺海波及其所在研究室相关人员涉嫌学术道德问题的论文20篇,其中贺海波涉及论文9篇。

还有中山大学外语教学中心主任夏纪梅伙同副主任王哲等人,在申报2009年度“国家精品课程”时,张冠李戴,大肆造假。

如此事例可谓不胜枚举。

学术造假似乎不像生产商品造假那样对人们的身心健康及经济等切身利益产生直接而明显的危害和影响,但若从深层思考,学术造假造成的后果更为严重。

它败坏社会风气,导致道德沦落,诚信缺失;阻碍学术发展和科技进步;破坏社会公平、公正,使社会前进缺乏动力;严重损害我国的国际学术声誉与形象。

学术造假在世界各国都有,但在我国更为盛行,为何如此呢?
一方面与制度不完善有关,另一方面与单位对待学术造假者的态度也有很大关系。

有的学术研究者为了名利而造假,而造假者所在的单位往往为了维护自己的名声和所谓的利益而睁只眼闭只眼,或者轻描淡写,使得造假者肆无忌惮。

造假事件发生后,有的造假者甚至只需写一份检查交给领导就可过关,这样的处理无疑无法对造假者产生威慑力量。

造假者之所以敢明目张胆地造假,一个最大的原因就是造假暴露后所需付出的成本太低,一纸检查,一个道歉就解决问题,毫无疑问,这就是姑息。

古语云:“姑息养奸”,在“姑息”的庇护伞下,造假者不仅不会减少,还会增多。

至于如何解决造假问题,我认为,根除学术造假,首先要从建立完善制度入手,对学术造假进行有效监管。

现在,对造假事件多是学校单独处理,有的院校、科研机构态度暧昧模糊,甚至姑息迁就——正是学术造假监管制度上的缺位造成近年来“造假事件揭露得轰轰烈烈。

同时,可以借鉴美国监管经验。

学术不端行
为在美国一经发现,造假者轻则数年不得申请国家科研资金,重则身败名裂,永远被阻隔于学术圈之外。

每一年不断地公布抄袭者和学术不端者的处罚结果,用这种公开透明的处罚去钳制学术不端的行为。

对根除学术造假,教育部周济部长曾经有过总结,要“借助道德的力量,使之不愿违背学术道德;借助制度的力量,使之不能违背学术道德;借助社会力量,使之不敢违背学术道德”。

但是现在看来,道德力量无从借助,社会力量只能停留在“揭露”层面,制度力量没有完全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所以,根除学术造假之路还很漫长,不但需要有关部门拿出足够的决心和勇气,更要发挥智慧。

诚是为信之本,信乃立身之道。

诚实守信是我国传统道德大厦的根基,诚信铸成中华民族道德之魂。

“所守者道义,所行者忠信,所惜者名节”。

在社会发展的今天,我们学生和老师都应明白诚实守信的重要性。

作为学生,我们要强化自己的诚信学习,作为老师,我们要深入我们的诚信学术,唯有如此,才可以携手共建我们的诚信校园。

参考文献:中国教育报、中国古代的诚信教化
材料与能源学院 09材加1班
曾昭朗 3109006691。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