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国内环境空气标准

国内环境空气标准

三是收严了监测数据统计的有效性规定,将有效数据要求由50%-75%提高至75%—90%;
四是更新了二氧化硫、二氧化氮、臭氧、颗粒物等的分析方法标准,增加自动监测分析方法;
五是明确了标准实施时间。规定新标准发布后分期分批予以实施。[6]
7添加监测
国务院总理温家宝2012年2月29日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7],同意发布新修订的《环境空气质量标准》,部署加 强大气污染综合防治重点工作。
环境空气
GB/T 15435
环境空气
GB/T 15437
环境空气
GB/T 15438
环境空气
GB 9801
空气质量
二氧化硫的测 定 ── 甲 醛 吸 收副玫瑰苯胺 分光光度法
二氧化硫的测 定 ── 四 氯 汞 盐副玫瑰苯胺 分光光度法
总悬浮颗粒物 测 定 ── 重 量 法
大气飘尘浓度 测定方法
氮氧化物的测 定 ──Saltzman 法
相关政策
2012年10月11日,环境保护部副部长吴晓青说,新标准颁布后,环境保护部立即印发了《关于实施〈环境空气质量标准〉 的通知》、《空气质量新标准第一阶段监测实施方案》等一系列文件,明确提出了新标准实施的“三步走”目标,明确了 开展第一阶段监测的范围、内容和要求,对新标准监测实施工作进行了全面部署。全面优化新标准监测网络,出台了《关 于加强环境空气质量监测能力建设的意见》,对城市环境空气自动监测能力建设、区域环境空气监测能力建设进行了部 署和要求。会同财政部安排专项资金5.19亿元已全部下拨到地方,重点支持开展第一阶段监测的重点区域以及直辖市、 省会城市、计划单列市尽快形成对新增空气质量指标的监测能力。建立和完善新标准监测技术体系,开展了新《空气质 量评价办法》和新增指标监测方法、技术规范、质量控制规范等的研究与制定工作。[5]
8质量分级
环境空气质量功能区分类
环境空气功能区分为二类:
一类区为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和其他需要特殊保护的区域;
二类区 为居住区、商业交通居民混合区、文化区、工业区和农村地区。
环境空气质量标准分级
环境空气质量标准分为二级:[8]
一类区执行一级标准
二类区执行二级标准
9GB
4.2 环境空气功能区质量要求一类区适用一级浓度限值,二类区适用二级浓度限值。一、二类环境空气功能区质 量要求见表14.3 本标准自2016 年1 月1 日起在全国实施。基本项目(表1)在全国范围内实施;其他项目(表2)
为使环境空气质量评价结果更加符合实际状况,更加接近人民群众切身感受,新标准增加了细颗粒物(PM2.5) 和臭氧(O3)8小时浓度限值监测指标。会议要求2012年在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等重点区域以及直辖市和省会城市 开展细颗粒物与臭氧等项目监测,2013年在113个环境保护重点城市和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开展监测,2015年覆盖所 有地级以上城市。
苯并[a]芘的测 定 ── 乙 酰 化 滤纸层析荧光 分光光度法
苯并[a]芘的测 定 ── 高 效 液 相色谱法
铅 的 测 定 ── 火焰原子吸收 分光光度法
氟化物的测定 ── 滤 膜 氟 离 子选择电极法
氰化物的测定 ── 石 灰 滤 纸 氟离子选择电 极法
6调整限值
中国环境保护部部长周生贤于2011年12月30日主持召开环境保护部常务会议,审议并原则通过《环境空气质量标 准》。新修订的标准调整了污染物项目及限值,增设了 PM2.5平均浓度限值和臭氧8小时平均浓度限值,收紧了 PM10、 二氧化氮等污染物的浓度限值。 会议认为,现行的《环境空气质量标准》,在加强空气污染防治、保护公众健康方面发 挥了积极作用。但随着中国经济高速发展,环境空气污染特征已由煤烟型向复合型转变,区域性大气细颗粒物和臭氧污 染不断加重,一些城市经常出现长时间灰霾天气,空气污染对公众健康产生了严重威胁,同时,发布的评价结果与人民 群众主观感受存在差异。因此,有必要对《环境空气质量标准》进行修订。
总悬浮颗粒物的测定 重量法 GB/T 15439 环境空气 苯并[a]芘的测定 高效液相色谱法 HJ 479 环境空气 氮氧化物(一氧化氮和二氧化 氮)的测定 盐酸萘乙二胺分光光度法 HJ 482 环境空气 二氧化硫的测定 甲醛吸收-副玫瑰苯胺分光光度法 HJ 483 环境空气 二氧化硫 的测定 四氯汞盐吸收-副玫瑰苯胺分光光度法 HJ 504 环境空气 臭氧的测定 靛蓝二磺酸钠分光光度法 HJ 539 环境空气 铅的测定 石 墨炉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暂行) HJ 590 环境空气 臭氧的测定 紫外光度法 HJ 618 环境空气 PM10和 PM2.5的测定 重量法 HJ 630 环境监测质量管理技术导则 HJ/T 193 环境空气质量自动监测技术规范 HJ/T 194 环境空气质量手工监测技术规范 《环境空气质量监测 规范(试行)》(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公告 2007年第4号)《关于推进大气污染联防联控工作改善区域空气质量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10〕 33号
二氧化氮的测 定 ──Saltzman 法
臭氧的测定 ── 靛 蓝 二 磺 酸钠分光光度 法
臭氧的测定 ── 紫 外 光 度 法
一氧化碳的测 定 ── 非 分 散
GB 8971
空气质量
GB/T 15439
环境空气
GB/T 15264
空气质量
GB/T 15434
环境空气
GB/T 15433
环境空气
红外法
国内环境空气标准
环境空气质量标准
环境空气质量标准规定了环境空气质量功能区划分、标准分级、污染物项目、取值时间及浓度限值,采样与分析方法及 数据统计的有效性规定。2012年2月,国务院发布空气质量新标准,增加了 PM2.5值监测。
目录
1质量标准 22012标准
2.1 新标目次
2.2 标准前言
2.3 相关政策
调整内容
会议经过讨论,原则同意修订后的《环境空气质量标准》。与现行标准相比较,新修订后的标准草案作了如下调整:
一是调整了环境空气功能区分类方案,将三类区(特定工业区)并入二类区(城镇规划中确定的居住区、商业交通居 民混合区、文化区、一般工业区和农村地区);
二是调整了污染物项目及限值,增设了 PM2.5平均浓度限值和臭氧8小时平均浓度限值,收紧了 PM10、二氧化氮、 铅和苯并[a]芘等污染物的浓度限值;
1 适用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环境空气功能区分类、标准分级、污染物项目、平均时间及浓度限值、监测方法、数据统计的有效性规定及实施与监督等 内容。 本标准适用于环境空气质量评价与管理。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本标准引用下列文件或其中的条款。凡是不注明日期的引用文件, 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GB 8971 空气质量 飘尘中苯并[a]芘的测定 乙酰化滤纸层析荧光分光光度法 GB 9801 空气质量 一氧化碳 的测定 非分散红外法 GB/T 15264 环境空气 铅的测定 火焰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 GB/T 15432 环境空气[2]
4规定内容
本标准规定了环境空气质量功能区划分、标准分级、污染物项目、取值时间及浓度限值,采样与分析方法及数据统计的 有效性规定。 本标准适用于全国范围的环境空气质量评价。
5引用标准
GB/T 15262
空气质量
GB 8970
空气质量
GB/T/T 15436
会议指出,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大气污染防治工作。“十一五”以来,全国大气环境质量基本稳定,部分城 市空气质量有所好转,大气中二氧化硫(SO2)和可吸入颗粒物(PM10)等持续下降。但同时要看到,当前我国污染 物排放总量依然较大,区域性大气污染问题仍很突出,大气环境形势严峻。要以更大的决心、更高的标准、更有力的措 施,切实加强大气污染综合防治,推动空气质量持续改善。一要加快淘汰电力、钢铁、建材、有色、石化、化工等行业 的落后产能。在大气污染联防联控重点区域积极推进使用清洁能源。对城区重污染企业实施搬迁和节能环保技术改造, 优化工业布局。二要提高环境准入门槛。在重点区域实施更加严格的大气污染物排放特别限值,禁止新建、扩建除热电 联产以外的燃煤电厂、钢铁厂、水泥厂。严把新建项目准入关,严格环境执法监管。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大力发展 环保产业。三要深化污染减排。推进电力行业和钢铁、石化等非电行业二氧化硫减排治理。加快燃煤机组脱硝设施建设, 加强水泥行业氮氧化物治理。四要突出抓好机动车污染防治。提高车用燃油品质与机动车排放标准。到2015年,基本淘 汰2005年以前注册运营的“黄标车”。五要加强协同防控。在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等重点区域,实施大气污染联防 联控。建立极端气象条件下大气污染预警体系。
3标准制定4规定内容5引用标准6调整限值7添加监测8质量分级9GB
质量标准 Ambient air quality standards( GB 3095—2012代替 GB 3095—1996 GB 9137—88 2016-01-01实施
为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1],保护和改善生活环境、生态环境,保障人体健康,制 定本标准。本标准规定了环境空气功能区分类、标准分级、污染物项目、平均时间及浓度限值、监测方法、数据统计的有效性规定及实 施与监督等内容。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对本标准中未作规定的污染物项目,可以制定地方环境空气质量标准。本标准中的污 染物浓度均为质量浓度。本标准首次发布于[2]1982年。1996年第一次修订,2000年第二次修订,本次为第三次修订。本标准将根据国家 经济社会发展状况和环境保护要求适时修订。自本标准实施之日起,《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 3095—1996)、《〈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 3095—1996)修改单》(环发〔2000〕1号)和《保护农作物的大气污染物最高允许浓度》(GB 9137—88)废止。[3]
3标准制定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