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电视专题片的整体评价
对一部专题片的整体评价可用“八字评价法”,即“题、深、新、美、人、情、事、画、”。
题:主题要集中、鲜明、突出。
深:是否有挖掘的潜力。
那种“小中见大、平凡中蕴深意、一滴水见太阳”的题材最需要选择者的慧眼去发现去拍摄。
新:题材、角度、拍摄手法等是否新颖奇特。
人无我有,人有我新。
创新、突破应是艺术创作者永远的追求。
美:是否给观众以某种审美愉悦。
一部优秀的专题片必然是美的艺术品,或真实动人净化心灵,或教人向善境界升华,或意境优美令人神往。
人:人物形象、气质、个性等方面是否有特色、有魅力。
主人公选择的准确与否直接影响一部专题片的成败。
情:能否“出情”,引起观众的情感共鸣。
播音要以情动人
事:有没有故事,细节是否吸引人。
叙述一个真实动人的故事给观众。
画:拍摄对象(包括现场环境)是否具有可视性。
采用独特的拍摄手法发挥电视画面优势,把画面语言作为专题片的本体。
后期制作的画面衔接和特技应用要服从于主题。
二、电视专题片的创意与定位
1、突出生动性
片中的事件主题突出,场面既要自然,又要有气势、生动,
2、突出鲜明性
片中的观点要鲜明,人物个性要突出。
3、强调对比性
片中对事物、人物的烘托,在对比方面要形象、生动,让观众有参照物。
三、电视专题片的撰稿与语言
电视与其他媒体相比,最突出的是具有视觉和听觉的双重功能。
因此,把握好电视语言——即专题片解说词的“写作”是至关重要的。
一般地说,叙述的语言中都要设置高潮或合理安排“兴奋点”,以达吸引观众的目的,这是“电视
片语言”的关键所在。
“兴奋点”是语言的点睛之笔,是情感碰撞的结合点,让观众由感官的认识进入理性的共鸣。
四、电视专题片的细节与表现
人物专题片中可以没有情节,但是不可以没有细节。
根据整体构思的需要安排适当的的细节,可以使人物显得丰满、完整,使人物生活的物质环境变得真切。
一部专题片如有一两处精彩的细节,使人过目不忘,引导人们由局部、片段的印象而引向整个片子的回忆。
细节就是画龙点"睛"。
一般来说,电视专题片中的细节有画面语言组成的细节和听觉语言组成的细节。
在创作专题片的过程中应注重细节的表现。
五、电视专题片的拍摄与画面
1 镜头运动最忌乱
电视与动画、照片的主要区别之一就是镜头的运动。
对镜头运动的主要要求就是平、稳、匀和定位,通过镜头的运动构成新的画面,表达新的信息。
平:就是所拍摄画面,构图应该是平衡稳定,无论是静物,还是运动的物体都应保持其水平线的平整一致。
而当摄像机位作横向移动时,保持机身的水平也是尤为重要的。
稳:这是对摇镜头的基本要求。
通过摇镜头给观众一个被摄体或其背景不断变化的相对稳定的视像。
一般而言,摇镜头的速度应该是起幅和落幅较慢,中间稍快。
操作时要考虑到全片的节奏。
匀:这是对变焦距操作和推、拉摄像机的基本要求。
此外在变焦距和匀速推拉摄像机的同时跟上焦点,保证被摄体的清晰也是保证画面质量至关重要的。
定位:镜头的运动都存在着落幅画面的定位问题。
即推、拉、摇、移、跟、甩镜头时,最后一个画面定在什么位置。
镜头运动都是为了说明一个问题或引入新的主体。
因此在操作运动镜头时,摄像人员要做到心中有数,眼明手快,根据主题的要求把镜头定在相应的全景、中景或特写等景别上,并且保持被摄主体始终在画面的相应位置上。
2 色彩还原要真
在电视专题片中,彩色还原的好坏是每个摄制人员都关心的事情,也是衡量电视专题片质量的标准之一。
在拍摄过
程中,影响彩色还原的因素很多,室内、室外,清晨、黄昏,日光、灯光频繁变化,这就要求摄制人员工作细心。
六、电视专题片的现场与声响
同期声具有特殊的形象性,它与画面的形象性是迥然不同的。
电视专题片的拍摄中通过对现场声音的真实纪录,建立了声音形象。
这一声音形象,拓宽了画面空间的结构,渲染了画面的热烈氛围,使画面充满活力和生机,使画面所要表现的内容更加具体可感。
而且往往起到一种画外空间的效果,音有尽而意无穷。
使画面体现出一种意境美。
通过同期声,画面所具有的时代性、民族性、地域性可以得到充分的体现。
因为同期声形象所表达的在空间上,始终是现场的,在时间上,始终是现在时态。
七、电视专题片的主持与播音
电视专题片不同于普通的电视新闻,也不同于电视娱乐和教学节目,它的制作精细,画面讲究,要使解说、音乐、画面交相辉映,对播音员配音的要求就要更高、更严格,需做到以情带声、以声传情、声请并茂。
因为电视配音是对作品的一次艺术再加工、再创造,播音员必需把片中所表达的情感和内容传达给观众。
因此,播音员要想做到以情带声、以声传情、声情并茂,理解稿件是非常关键的,而且在整个播音创作中占有很大的比重,从层次、主题、背景到目的、重点、基调等都要经历一个反复揣摩的过程,这就需要播音员不仅要有较为扎实的播音基本功,有一定的播音技法,还要具有较高的艺术和文化修养,能充分领会作品的思想感情,并把自己的思维纳入稿件作者思维的轨道,做到两者一致,这样才能用有声语言准确而忠实地表达出稿件作者的思想感情,否则,就可能出现心不在焉、言不由衷、语言苍白,使片子的思想内容大大弱化,难以达到声画和谐的统一。
不论是风景片、艺术欣赏片还是人物事迹片等都是感情凝聚的产物,播音员一定要借助这个“情”字,并发挥自己积极而丰富的想象、联想,把自身的整个思想感情都融入其中。
八、电视专题片的剪辑与制作
1、特技效果忌过滥
如今,非线形编辑在电视制作上的广泛应用,大有取带线形编辑的可能,用非线形编辑制作特技,真是易如反掌,
得心应手。
但是,特技如果运用得当,独具匠心,无疑可以激发观众的欣赏情趣,增强观众的记忆。
如果过多的滥用特技效果,不按需要,只图新鲜,没有经过深思熟虑就随意加上特技,其结果只会使观众对电视片产生厌恶感和不信任感,尤其是科技电视节目,因遵循事物本身的特性去发展,过多过滥的特技只能适得其反。
因此特技效果选用是宁缺勿滥,可用可不用的坚决不用;效果相同,其它手段能说明时,坚决不用;可用简单特技说明的问题,坚决不用复杂的特技效果。
2、后期编辑忌“跳”
节目在编辑过程中产生的画面跳动是观众难以忍受的。
画面的跳动有以下两种情况。
(1)由于技术性原因引起的整幅画面的跳动与不稳整幅画面的跳动。
这种解决办法就是摄像时每次开机要留够6秒以上预卷时间等。
(2)由于蒙太奇组接手法不当而引起的画面情节的跳动。
因此后期编辑人员应在充分理解编导创作意图和中心内容的基础上,进行创作。
一般情况下尽量避免与特写之间、运动镜头与固定镜头之间,作相反运动的镜头之间,被摄体与机位景别相对固定的镜头之间进行硬性切换。
3、音乐效果声要有新意
专题片中的音乐,效果声是有生命的,是渲染主题思想的一个重要手法,音乐必须与节目的主题、节奏相吻合的。
不同节奏的背景音乐加在相同内容的画面上给人留下了不同的心理效果。
音乐的起落、节奏、主题旋律选择合适,将使电视片画面内容相得益彰,锦上添花。
(1)音乐的选择如无特别需要,应尽量避免使用流行歌曲的音乐。
采用流行歌曲,歌曲的节奏、旋律、含意与内容往往格格不入,会分散观众的注意力,影响节目的效果。
(2)电视片背景音乐不要从头到尾都是一个调。
专题片中的音乐也应该与内容相适应,有起落、有平缓、有高潮、有间歇。
音乐的节奏与旋律本身就包含有情绪、思想、寓意,所以决定音乐片断的录用和起止时间、段落是做好电视片配乐工作的基础。
(3)背景音乐的音量选择。
一般而言,电视专题片中
的音乐是不直接给观众传递信息的,心理学研究表明人们从视听教材中获得知识60%是取自于画面,30%取自于解说。
所以无论如何背景音乐的音量也不能超过解说音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