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苏东坡传读后感3000字

苏东坡传读后感3000字

苏东坡传读后感3000字苏轼的人生当用悲喜二字。

得之、失之,偏在与才华。

苏轼才华如何,笔墨难叙,唯有用二则野史故事聊以充数。

以下关于苏东坡传读后感3000字范文分享给大家,欢迎阅读借鉴。

更多内容请继续关注网。

舀起一瓢西湖水,水中照映当着沙堤杨柳的轻柔舞姿,在这如诗画卷里,我不得不想起你。

西湖西畔,正春山好处,空翠雨霁。

苏堤两岸水波拍堤,薄雾如轻纱笼罩湖面。

堤上柳丝拂面,桃花正艳,鸟鸣雀上枝头,处处铺锦刺艳,小桥流水如行银河天桥。

只见你孤身恰于岸上,那神情仿佛和西湖相见恨晚,观之不足,爱之有余,不然,你怎么会留下453首之多的咏西湖诗词?时光倒转千年,见你伫立于苏堤之上。

不得不叹曰:东坡者,世间奇才也!细数史上的文人如恒河沙粒,其中不乏敢于同日月星辰争辉者。

而面对苏轼,这位政治上失意的诗词家,这颗难觅的“北珠”时,不免逊色许多。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

也许只有阅读了林语堂的《苏东坡传》,才能真正的认识苏东坡这旷世奇才的豪情与温柔。

林语堂的《苏东坡传》卷二中有一段绝妙的苏东坡西湖诗词评论:“西湖的诗情画意,非苏东坡的诗思,不足以极其妙;苏东坡的诗意,非遇西湖的诗情画意不足尽其才。

”妙哉!壮哉!正是由于有了这千古奇才与绝色美景的结合,才使西湖有了许多光耀千秋的杰作。

当然在我看来苏轼的一生都是在飘泊着的,被那皇帝老儿扁了一次又一次。

也难怪苏轼被扁后,能写下这《江城子。

十年生死两茫茫》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

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

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

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自从1079年3月,苏轼到湖州去做知州。

打击也随之而来。

苏轼因此陷入了牢狱之灾。

后来经过了多方营救。

如宰相吴充对神宗进言说:曹操还能容忍祢衡,陛下为什么不能容忍一个苏轼?退居金陵的王安石上书皇帝:“安有圣世而杀才士乎?”病中的仁宗皇后也出面干预。

苏辙上书,愿意用自己的官职来赎苏轼的罪。

因此,苏轼在被一连审问了一百多天后,被降职为黄州任团练副使,不得参与公事。

当然,实际上就是流放了。

苏轼不欲家人随往受苦,便把家小安顿在苏辙处,只带了长子苏迈一同前往。

“似花还似非花,也无人惜从教坠。

抛家傍路,思量却是,无情有思。

萦损柔肠,困酣妖眼,欲开还闭。

梦随风万里,寻郎去处,又还被,莺呼起。

不恨此花飞尽,恨西园,落红难缀。

晓来雨过,遗踪何在?一池萍碎。

春色三分,二分尘土,一分流水。

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

”《水龙吟——次韵章质夫杨花词》是连苏轼也发出了这样的伤情啊!春苦春愁,花开花败。

就在三年前,他夜宿燕子楼时候,还写道:“古今如梦,何曾梦觉,但有旧欢新怨。

异时对、黄楼夜景,为余浩叹。

”看来,这是个将天地装于胸怀中的儒门豪生,她一声浩叹,便又如天地间的飓风一般。

这样的一个人,难道也因为磨难,而渐渐熄灭了豪气,转而变化入了禅入了淡定,为沧桑所改了吗?黄州待了四年,苏轼才有了东坡居士的雅号。

不可忘记的是此前的“乌台诗案”。

他也发出了“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

”的隐逸逃遁的喟叹。

儒门大勇,是挡在世事洪流之中要为往世开太平的,他如何让可以去呢!记起来苏轼还有一句“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后人多赞这两句诗好,说写的够通透疏朗,一片超脱的气概,多少旷达在怀。

可是,天空无雨无晴,不正是一个阴天吗?即便解作为人风雨不变,晦明不动,却不也昭示了苏某人此刻也在要追求的这样一种淡定,那么他心中不正是欠缺这样的定境吗?此后八年,1085至1093年,苏轼可谓几上几下。

早在1084年,苏轼年49岁时候,神宗准备起用苏轼,下诏改派为汝州团练副使。

在赴汝州的途中,他游了庐山、石钟山,写下了脍炙人口的诗歌《题西林壁》和散文《石钟山记》。

在金陵,他拜见了闲居在家的王安石,一起玩了几天,写了几首互相唱和的诗。

年底,苏轼到达泗州。

他不想再向前走了,便向朝廷报告,请求在常州居住。

经朝廷批准,苏轼于1085年五月,返回常州。

1085的三月,神宗病逝,继位的哲宗年仅十岁,高太后垂帘听政。

她是反对变法的,于是守旧派人物纷纷上台。

苏轼到常州不久,就接到担任登州知州的命令。

刚到登州五天,又奉命进京任职,进京后不到一年的时间里,就升了三次官,被任命为翰林学士,知制诰,后来,他还兼任了哲宗皇帝的老师。

但苏轼毕竟是苏轼,不久就和守旧派的领袖司马光发生了分歧。

司马光担任宰相后,以彻底废除新法,恢复旧法为目标。

苏轼在当地方官的时候,贯彻过新法中的免役法,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也亲眼看见了以前的差役法给人民带来的痛苦,因此便反对废除免役法。

以前,苏轼得罪了变法派,现在又得罪了守旧派。

在旁人看来苏轼是个没有立场的人,在新法时候提出反对,现在又要实施新法,时人有目之为沽名钓誉,取异于群,以彰独见。

但是苏轼却是个不因群疑而阻独见的人。

但是人言终究可谓,正如他曾经说过的:“人言未必皆然,则疑似有以致谤”三人成虎教训在前。

于是苏轼认为自己如果“不改其操,知无不言,则仇怨交攻,不死即废。

”因此,他要离开京城这个是非的中心,请求到地方去做官。

1089年,他终于被任命为杭州的知州。

而迎接他的还是严重的自然灾害。

这年春天,江浙一带遭水灾,早稻不能下种;五六月间又转为旱灾,刚种下的晚稻也收成无望。

于是大力兴修水利,治理西湖。

至今西湖留有苏堤。

现在已是杨柳堆烟的去处,正是:山水依依似旧在,不见当年东坡公。

1091年三月,苏轼又被调进京任翰林学士。

已是“两目昏暗,左臂不仁”之人,便借口身体不好,上疏辞免。

朝廷没有批准。

再任翰林学士不久,苏轼又遭到党人的攻击,甚至连他在杭州请求朝廷救灾也成了罪名。

苏轼对这种斗争早已厌倦,又请求离开朝廷。

结果1092年八月,出任颖州知州。

颖州是欧阳修晚年闲居的地方。

这时候,欧阳修早已去世。

他的两个儿子还在。

苏轼常和他们一起饮酒赋诗。

颖州也和杭州一样,灾情十分严重。

农民以榆树叶等度日。

苏轼想方设法进行救济。

又兴修水利,动手疏浚逐渐干涸的颖州西湖1092年二月,苏轼又被调任扬州知州。

在去扬州的路上,见麦苗长势喜人,苏轼心里也非常高兴。

但苏轼在造访百姓时却听到“丰年没有灾年好”的说法。

“水旱杀人,百倍于虎;而人畏催欠,乃甚于水旱。

”他估计,“每州催欠吏卒,不下五百人。

以天下言之,是常有二十余万虎狼,散在民间。

百姓何由安生?”因此,他请求朝廷免掉老百姓欠官府的钱粮。

在他的一再请求下,朝廷终于同意了。

苏轼在扬州也只有半年时间又被调回了朝廷,升为礼部尚书。

但无休无止的宗派斗争还是使他呆不下去,1093年九月,他又离开京城,到定州任知州。

定州是与辽交界的军事重镇。

由于官吏克扣军饷,放债取息,士兵无衣无食,营房破旧,纪律松驰,喝酒的、赌钱的、偷盗的,什么都有。

苏轼严厉惩办了贪污将校,修补了营房,恢复了纪律,加强操练,很快提高了部队的战斗力。

他又恢复了民间的武装组织“弓箭社”,在物质上给予优待,让老百姓一面种地,一面防边。

正当他兢兢业业大力加强边防的时候,沉重的打击又一次降临到了他的头上。

1093年九月,高太后去世,哲宗亲政。

哲宗要继承神宗变法遗志。

苏轼的政敌们又弹劾他“诽谤先帝”。

哲宗便把他的老师贬到英州知州。

苏还没有到达英州,又被贬为建昌军司马,惠州安置。

他只好把家小安顿在阳羡,带着小儿子苏过一起前往。

在路上,又被贬为宁远军节度副使,仍然在惠州安置。

1094年十月,苏轼到达惠州。

当时的岭南,十分落后,被称为蛮貃之邦,瘴疠之地,专门流放罪大恶极之人。

苏轼年近花甲,遭到这样的打击,自然是十分凄惨的。

《赴英州乞舟行状》说:“自闻命以来,忧悸成疾。

两目昏障,仅分道路。

左手不仁,右臂缓弱。

六十三年,头童齿豁。

疾病如此,理不久长。

”加上平时薪俸所得,随手花尽,定州送他的人,不肯再往前走,而英州接他的人又没有来,他连买马的钱也没有。

“譬如中流失舟,抱一浮木,恃此为命,而木将沉”。

他哀求皇帝看在当了八年老师的份上,准许他坐船到英州去。

这样,一是可以节省路费,二是免去了鞍马之劳。

如果一定要他“强衰病之余生,犯三伏之毒暑,陆走炎荒,四千余里,则僵仆中途,死于逆旅之下,理在不疑。

”但一来到惠州,苏东坡又笑了。

《惠州一绝》:罗浮山下四时春,卢桔杨梅次第新。

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

不久,他就把全家接到了惠州。

嘴里吃着荔枝,心里想起了历史上进贡的一幕幕,忆古抚今,写了《荔枝叹》。

苏轼一生总是因才而名,也是因才而祸,闲来捉笔,总是诗文叙情,有《纵笔》一诗:白发萧散满霜风,小阁藤床寄病容。

报道先生春睡美,道人轻打五更钟。

这首小诗让当上宰相的章惇看了不高兴了,他居然还活得如此快活。

苏轼字子瞻,瞻和儋右边的声旁相同,恶作剧似的就把苏轼流放到了海南岛上的儋州。

这时,苏轼自以为不可能活着从海南岛回来了。

他安排好了后事,只带苏过一个人渡海。

来到儋州,过着食无肉,病无药,居无室,出无友,冬无炭,夏无泉的生活。

但苏轼仍然不把政敌们的迫害放在那里,用轻蔑和嘻笑来迎接苦难。

他和黎族人民交上了朋友,得到了他们慷慨的帮助。

《和陶田舍始春怀古二首》之二:“鴂舌倘可学,化为黎母民”。

他开始招生。

十多个学生从师于他。

《琼台记事录》:“宋苏文忠公之谪儋耳,讲学明道,教化日兴。

琼州人文之盛实自公启之。

”苏轼还积极向人民宣传生产知识,鼓励他们发展农业生产。

在海南岛,创作了大量诗文。

他特别喜欢陶渊明,作了和陶诗一百多首。

学术研究:《易传》九卷、《论语说》五卷、《书传》十三卷、《志林》(小品文)五卷。

又写了《纵笔》三首。

寂寂东坡一病翁,白须萧散满霜风。

小儿误喜朱颜在,一笑那知是酒红。

1100年正月,哲宗死,徽宗即位,大赦天下。

五月,苏轼被赦北归。

1101年七月,病逝于常州,时年66。

六六大顺。

临终前有:身似不系之舟,心如已灰之木。

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

苏轼的一生就是这样,被扁,任用,被扁,就这样一次又一次的循环着。

??就是这样才有了一首首充满才情的诗的出现。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这首凄婉中流露伤情的水调歌头,脍炙人口。

我们不难发现一种微妙的介于伤悲与安定之间的从容和安然。

三次贬谪,直至琼州。

苏轼处变而不惊,超然物外,少有读书人以往的寒酸与哀伤、风雨伤情。

代之的是明快而又通透的达观、慧觉,又有些许惋惜的诗情。

苏轼的人生当用悲喜二字。

得之、失之,偏在与才华。

苏轼才华如何,笔墨难叙,唯有用二则野史故事聊以充数。

《合璧事类》时谣曰:“眉山生三苏,草木尽皆枯。

”张端义《贵耳集》:“蜀有彭老山,东坡生则童,东坡死复青”。

意思是说,苏轼乃山川钟灵毓秀之气萃聚而成的。

如此俊才,当真得是集天地之灵气,日月之精华。

想来当年贺知章老先生阅青莲的《蜀道难》,目视为:“公非世间人,岂太白星精耶?”在读《苏东坡传》时,我们其实是在追随一个伟大的心灵。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