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行为主义心理学

行为主义心理学

行为主义心理学是美国现代心理学的主要流派之一,也是对西方心理学影响最大的流派之一。

行为主义可区分为旧行为主义和新行为主义。

旧行为主义的代表人物以华生为首,其次则有霍尔特、拉施里·亨特和魏斯。

新行为主义的主要代表则为托尔曼、赫尔和斯金纳等产生1 华生
903年,华生在安吉尔的指导下完成了他的博士学位论文《动物教育:白鼠的心理发展》一文。

接着,他就留在芝加哥大学主持动物心理实验室的研究工作。

1908年,华生离开芝加哥大学,前往霍布金斯大学担任教授的职务,他的行为主义心理学理论体系,就是他在这个大学任教的期间开始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1912年,华生在他发表的一些公开演说中,初步表露了他的行为主义的心理学观点。

1913年,他在美国的《心理学评论》杂志上发表了一篇题为《一个行为主义者所认为的心理学》的论文,他的这篇论文乃是行为主义心理学正式成立的一个宣言。

1914年,他又发表了《行为:比较心理学导论》一书。

他的这部书乃是他根据1913年冬在哥伦比亚大学所作的八次讲演编纂而成的。

在这部书内,他的行为主义的心理学理论体系已初具规模。

在1914年后,由于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华生就暂时中断了他的建立心理学派别的工作,而直接去为这一战争服务。

1919年,他的《行为主义观点的心理学》一书出版问世,这部书是华生的代表作。

他在这部书内,采用了巴甫洛夫的条件反射的概念,并且系统地表述了他的行为主义心理学的理论体系。

1925年,他又发表了《行为主义》一书。

他在这部著作内明显地表达了他的极端“环境论”的观点。

此后,他就脱离学术工作而去为美国资产阶级的广告事业效力。

编辑本段发展1913~1930年是早期行为主义时期,由美国心理学家华生在巴甫洛夫条件反射学说的基础上创立的,他主张心理学应该屏弃意识、意象等太多主观的东西,只研究所观察到的并能客观地加以测量的刺激和反应。

毋须理会其中的中间环节,华生称之为“黑箱作业”。

他认为人类的行为都是后天习得的,环境决定了一个人的行为模式,无论是正常的行为还是病态的行为都是经过学习而获得的,也可以通过学习而更改、增加或消除,认为查明了环境刺激与行为反应之间的规律性关系,就能根据刺激预知反应,或根据反应推断刺激,达到预测并控制动物和人的行为的目的。

他认为,行为就是有机体用以适应环境刺激的各种躯体反应的组合,有的表现在外表,有的隐藏在内部,在他眼里人和动物没什么差异,都遵循同样的规律。

1930年起出现了新行为主义理论,以托尔曼为代表的新行为主义者修正了华生的极端观点。

他们指出在个体所受刺激与行为反应之间存在着中间变量,这个中间变量是指个体当时的生理和心理状态,它们是行为的实际决定因子,它们包括需求变量和认知变量。

需求变量本质上就是动机,它们包括性,饥饿以及面临危险时对安全的要求。

认知变量就是能力,它们包括对象知觉、运动技能等等。

在新行为主义中另有一种激进的行为主义分支,它以斯金纳为代表,斯金纳在巴甫洛夫经典条件反射基础上提出了操作性条件反射,他自制了一个“斯金纳箱”,在箱内装一特殊装置,压一次杠杆就会出现食物,他将一只饿鼠放入箱内,它会在里面乱跑乱碰,自由探索,偶然一次压杠杆就得到食物,此后老鼠压杠杆的频率越来越多,即学会了通过压杠杆来得到食物的方法,斯金纳将其命名为操作性条件反射或工具性条件作用,食物即是强化物,运用强化物来增加某种反应(即行为)频率的过程叫做强化。

斯金纳认为强化训练是解释机体学习过程的主要机制。

编辑本段基本观点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关于心理学的对象与任务
托尔曼
行为主义观点认为,心理学不应该只研究意识,还应该研究行为。

所谓行为就是有机体用以适应环境变化的各种身体反应的组合。

这些反应不外是肌肉收缩和腺体分泌,它们有的表现在身体外部,有的隐藏在身体内部,强度有大有小。

华生指出一向认为纯属意识的思维和情绪,其实也都是内隐和轻微的身体变化。

前者是全身肌肉,特别是言语器官的变化,后者是内脏和腺体的变化。

20年代以来记录肌肉电位变化的技术不断提高,已经发现心理活动伴有轻微的肌肉收缩。

但连带发生的事件并不一定就是同一事件。

所以思维时有轻微的肌肉收缩,并不足以证明思维就是轻微的肌肉收缩。

华生认为,肌肉收缩和腺体分泌都可归结为物理或化学变化;引起有机体反应的刺激,最后分析也只能是有机体内部和外界的物理或化学变化。

这样一来。

全部行为,包括通常所说的心理活动,都不外是一些物理或化学变化引起另一些物理或化学变化而已。

因此,他认为心理观象都能够用物理和化学的概念来说明。

一位早期行为主义者魏斯把这种观点发挥到极端的还原论,但华生本人则又主张心理学只应着眼于有机体整体的适应性行为,无须过问这些物理和化学变化。

斯金纳
华生自称行为主义是唯一彻底而合乎逻辑的机能主义。

他在芝加哥大学深受机能主义的影响。

机能主义代表人物之一安吉尔也说过心理学要研究行为。

但机能主义者把意识和行为都看作人适应环境的手段。

按机能主义的哲学依据——实用主义来说,检验意识适应性的唯一标准只能是行为的适应性。

所以,考察了行为就无须考察意识;反之,若不考察行为则无法考察意识的适应性。

因此彻底的机能主义就必须承认,可以丢开意识去考察行为,但不能丢开行为去考察意识。

华生宣称心理学家应该象物理学家那样去使用意识,即只把它看作关于客观事物的经验,而不看作关于心理活动的经验,从而否定了冯特所指的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的区别,把心理学家所研究的意识和物理学家所研究的客观事物等同起来。

拉什利明确指出这是新实在论的观点,并极表赞赏。

华生认为心理学研究行为的任务就在于查明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规律性关系。

这样就能根据刺激推知反应,根据反应推知刺激,达到预测和控制行为的目的。

关于心理学的方法
行为主义者在研究方法上摈弃内省,主张采用客观观察法、条件反射法、言语报告法和测验法。

这是他们在研究对象上否认意识的必然结论。

华生一方面反对内省,另一方面又不能不利用只有内省才能提供的一些素材。

于是他把内省从前门赶出去,又以“言语报告”的名义从后门请进来。

这样就把言语的两种作用混淆了。

言语固然和动作一样是对客观刺激的反应,但也可用来陈述自己的心理,这种陈述其实就是内省。

行为主义心理学在方法论上深受进化论问世以来的动物心理学的影响,动物不会作内
省报告,所以只能根据它对刺激的反应来推测其心理。

这样就使早期的动物心理学染上浓厚的拟人论色彩。

L.摩根提出要尽量克服拟人论,经过J.勒布的进一步努力,直至E.L.桑代克,均未能彻底解决这一问题。

华生承其余绪,做过许多动物心理学的研究,最后得出一反拟人论的结论,断言人和动物在心理上没有质的差别,但不能按人的心理来推测动物的心理,相反地要像研究动物心理那样来研究人的心理。

因此,他非常赞赏И.Π.巴甫洛夫的条件反射法,因为它可以使像感觉辨别这样的主观经验转化为反应差异的客观事实。

但从根本上看,华生与巴甫洛夫完全不同。

华生否认神经中枢在动物行为中的特殊重要性,认为它仅起联络作用。

巴甫洛夫则把身体外周器官活动与神经中枢活动的关系看作投影关系,考察外周器官的活动,目的在于了解神经中枢的活动。

再者,巴甫洛夫不否认意识,而且非常强调人和动物在心理上的本质差别。

关于行为的环境决定论
华生认为除极少数的简单反射外,一切复杂行为都取决于环境影响,而这种影响是通过条件反射实现的。

因此他把巴甫洛夫式的条件反射当作行为主义的“枢石”。

华生夸口说,给他一打健康婴儿,让他在可以完全控制的环境里去培育,他能使任何一个婴儿变成任何一种人物。

他在婴儿的情绪行为上做了实验,使婴儿的爱、惧通过条件反射的改变而改变。

他后来侈言要建立行为主义的实验伦理学。

行为主义心理学的创始人是美国的心理学家华生。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