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绪论一、研究内容1、个体心理2、群体心理3、组织心理4、领导心理二、当代管理理论1、社会系统学派:巴纳德2、决策理论学派:西蒙、马奇3、系统管理学派:卡斯特4、经验主义学派:杜拉克、戴尔5、权变理论学派:伍德沃特6、管理科学派:伯法三、霍桑实验1、霍桑实验1924-1932照明实验福利实验访谈研究群体试验2 、霍桑实验结论人是社会人效率取决于士气非正式群体新型领导:善于倾听和沟通四、管理中的人性假设1、经济人2、社会人3、自我实现人4、复杂人5、X\Y理论6、超Y理论第二章研究方法一、研究原则1、客观性2、系统性与联系性3、发展性二、测量类别1、定类测量:2、定序测量3、定距测量4、定比测量三、信度类别复测信度折半信度复本信度四、效度类别表面效度:内容效度结构效度:准则效度:五、基本研究方法(一)观察法(二)访谈法(三)问卷法(四)测验法(五)实验法六、现场研究类别1、现场实验研究2、现场调查研究3、现场观察研究七、现场研究步骤1、现场研究抽样2、收集数据资料3、数据的整理和分析4、撰写报告前言、背景、研究方法、结果、结论、讨论八、调查问卷的种类1、开方式问卷2、封闭式问卷式3、半封闭式九、问卷基本内容1、标题和前言2、问题和答案3、编码4、结束语:感谢十、问卷编制的基本程序1、明确研究问题2、确定问题类型以及问卷的种类3、收集材料、编写题目4、问卷的测试5、问卷的定稿6、问卷的评价十一、个案研究的特点1、研究对象的典型性2、研究分析的深入性十二、个案研究方法分类(一)根据研究目的分类1、探索性个案研究2、描述性个案研究3、解释性个案研究4、评价性个案研究(二)根据研究对象分类1、个体研究2、群体研究(三)根据综合因素分类1、追踪法2、追因法3、临床法十三、个案研究报告撰写案例事件描述:时间、地点、人物、过程、结果案例理论分析:理论依据,软广告理论。
此为重点案例评议:自评,改进意见。
十四、个案研究法的实施1、直接观察法2、个别谈话法3、心理测量法4、问卷法5、作品分析法6、家庭访问法7、体格检查法第三章心理学的基本理论一、心理学主要学派1、构造主义2、机能主义3、行为主义4、格式塔5、精神分析6、人本主义7、认知二、心理现象1、心理过程2、个性心理三、心理过程1、认知过程2、情感过程3、意志过程四、认知过程1、感觉2、知觉3、记忆4、思维5、想象五、感觉个别属性在人脑中的反映六、感觉分类外部感觉(视、听、嗅、味、肤);本体感觉(运动觉、平衡觉);机体感觉(内脏如饥、渴)七、知觉整体属性在人脑中的反映八、知觉特点整体性、选择性、理解性、恒常性九、知觉分类知觉对象:对物的知觉与对人的知觉是否符合实际:正确知觉与错觉知觉对象性质:单纯知觉(视、听、嗅、味、肤)和复杂知觉(空间知觉、时间知觉、运动知觉),空间知觉:距离\大小\形状\深度十、记忆过去经历过事物的反映十一、记忆的基本环节识记保持再认回忆十二、识记的分类无意识记和有意识记;机械识记和意义识记。
十三、记忆种类记忆内容:形象记忆、逻辑记忆、情绪记忆、运动记忆储存时间长短:瞬时记忆、短时记忆(1秒)、长时记忆十四、思维借助语言对客观事物本质属性及规律间接的概括的反映。
十五、思维过程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十六、思维品质广阔性深刻性敏捷性逻辑性独立性灵活性十七、想象想象:人脑对表象加工,形成新形象十八、表象头脑保存的形象十九、想象分类有无预定目的:无意想象、有意想象新颖性:再造想象、创造想象。
二十、情感主观体验,对客观现实与人的需要之间的关系的反映。
二十一、情绪的基本状态(1)心境(2)激情(3)应激。
二十二、意志克服困难实现预定目的二十三、意志特点(1)预定目的(2)克服困难(3)支配行为:发动或制止行为二十四、意志品质(1)自觉性(2)果断性(3)坚毅性(4)自制性二十五、个性心理个性的倾向性个性心理特征二十六、个性的倾向性1、需要2、动机3、兴趣4、理想5、信念二十七、需要对某种目标的欲望和渴求。
缺乏某种东西的欲求。
二十八、动机推动人活动,达到目标的内在驱动力。
二十九、兴趣分类起因:直接兴趣(过程)间接兴趣(结果)效能:积极兴趣与消极兴趣时间:稳定兴趣与短暂兴趣范围:广阔兴趣与狭窄兴趣三十、个性心理特征1、气质2、能力3、性格三十一、气质心理活动的强度、速度、稳定性、灵活性、指向性等。
三十二、能力顺利完成某种活动所必备的,影响活动效果的个性心理三十三、性格对客观现实稳定的态度以及与之相适应的习惯化的行为方式。
三十四、心理与脑的关系1、脑是心理的器官2、心理是脑的功能第四章社会认知一、社会认知定义人际知觉,根据他人外在表现,推测他人心理状态。
二、社会认知内容(一)对他人的认知1、面部表情2、姿势3、言语表情(副语言)4、目光(二)对人际关系的认知自己与他人的关系他人与他人的关系(三)自我认知-自我1、物质自我2、社会自我3、精神自我三、社会认知的影响因素(一)客观因素的影响1、认知对象的特征2、认知对象和背景的关系3、动态与静态4、重复性5、新奇和熟悉6、认知对象价值7、认知对象的组合方式(二)主观因素的影响1、生理条件2、兴趣3、需要与动机4、知识和经验5、心境6、个性特征(三)情境因素的影响四、首因效应第一印象。
最初得到的信息印象深刻五、近因效应时间和空间最近的信息,印象深刻。
六、晕轮效应从一个人的个别品质进行全面评价。
以偏概全七、定型效应刻板印象。
对各类人持有一套固定看法。
八、线索偏差被对方设置的假象所迷惑。
九、归因对他人或自己的所作所为进行原因分析。
十、韦纳归因模型4因素:能力、努力程度、工作难度、机遇或运气3个向度:内外因、稳定性和可控性十一、凯利归因理论1、一贯性2、一致性3、区别性第五章个性一、气质学说(5种)中医的阴阳说内经的五行说恩培多克勒的四根说希波克拉底的四液说克雷奇默尔的体型说古川竹二的血型说柏尔曼的激素说巴甫洛夫的高级神经活动说二、气质体液说1、胆汁质2、多血质3、粘液质4、抑郁质三、气质在管理活动中的作用(一)气质的评价1、无好坏之分2、任何气质都可成功3、气质影响活动效率(二)气质与工作选择1、员工的气质要求2、管理者的气质要求3、气质的互补(三)气质与员工教育四、能力分类一般能力:智力,观察力、注意力、记忆力、思维力、想象力特殊能力五、能力的差异(一)能力水平差异(二)能力类型差异(三)能力表现年龄差异六、性格特点复杂性独特性整体性持续性七、性格的特征(一)对现实态度(二)性格的意志特征(三)性格的情绪特征(四)性格的理智特征八、性格的类型(一)功能优势说培因:理智型、情绪型、意志型(二)内外倾向说荣格:内倾、外倾、中间(三)独立-顺从说(四)情绪说A型B型C型D型E型第六章激励一、激励激发、鼓励。
调动人的积极性。
二、满足需要的原则1、现实性原则2、利益兼顾原则。
3、按劳分配原则4、多样化原则三、双因素理论在管理中的应用1、工作丰富化2、工作扩大化3、弹性工作时间四、期望模式1、努力与绩效的关系2、绩效与奖励斩关系3、奖励与满足个人需要的关系五、目标管理组织主管人员和员工亲自参加目标的制定,在工作中实行自我控制并努力完成工作目标的一种管理方法。
六、目标管理的基本特点1、有完整的目标体系2、是参与管理的一种形式3、强调自我控制4、注重管理实效七、不公平感产生的原因1、领导者的官僚主义和不正之风2、分配制度不合理3、过高估计自己4、对公平的认识差异八、精神激励(1)目标激励(2)工作激励(3)荣誉激励(4)情感激励(5)信任激励(6)民主激励:员工参与决策第七章情绪与挫折一、情绪的特性1、生理特性2、外显特性3、两极性4、情境性二、情绪的两极性极性:正与负性质:积极与消极对敌人愤怒负的积极的情绪强度:强与弱紧张:紧张与松弛三、情绪发生的心理机制1、客体与需要的关系2、客体与预期的关系3、认知评价四、情绪调节的基本过程1、生理调节2、情绪体验调节3、行为调节4、认知调节5、人际调节五、EQ:沙洛维、梅耶尔认识自身情绪的能力妥善管理情绪的能力自我激励的能力认识他人情绪的能力人际关系的管理能力六、管理中不良情绪的调节(一)排遣宣泄法(二)理智消解法(三)转移抽离法(四)升华法(五)自慰法(六)生理调息法七、挫折行为受到阻碍,目标无法实现,感受到挫败、失意。
积极:挫折激发力量,逆境中崛起消极:痛苦、情绪低落,一蹶不振---抑郁八、挫折的影响因素(一)客观因素1、自然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