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吉林省城镇污水处理提质增效实施方案编制技术指南(试行)

吉林省城镇污水处理提质增效实施方案编制技术指南(试行)

附件吉林省城镇污水处理提质增效实施方案编制技术指南(试行)目次1 总则 (1)1.1 编制目的 (1)1.2 适用范围 (1)1.3 基本原则 (1)1.4 工作目标 (2)1.5 技术路线 (3)2 术语 (6)2.1 截直排 (6)2.2 堵倒灌 (6)2.3 治渗水 (6)2.4 改混接 (6)2.5 清管泥 (6)2.6 减溢流 (6)2.7 补空白 (7)3 城镇污水处理系统排查 (8)3.1 排查对象 (8)3.2 排查内容 (8)3.3 排查措施 (14)4 工程措施 (16)4.1技术路径 (16)4.2 新建和改造管网工程质量控制措施 (22)4.3智慧管控(是否放后面) (24)5 管理机制建设 (25)5.1 明确部门职责与管理目标 (25)5.2 部门管理 (25)5.3 部门监督管理 (26)5.4 健全排水管理长效机制 (26)5.5 强化管网运营维护 (28)5.6 强化污水处理厂运行与维护 (29)6 组织实施与政策保障 (32)6.1 落实工作责任 (32)6.2 强化规划统筹 (32)6.3 加大资金支持 (33)6.4 强化用地保障 (33)6.5 优化审批流程 (33)6.6 加强监督检查 (34)6.7 鼓励公众参与 (34)附件标准规范目录 (35)1 总则1.1 编制目的为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和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精神,指导吉林省各地科学合理地解决城镇污水处理系统质量和效益低下的核心问题,编制本指南。

1.2 适用范围本指南主要用于指导吉林省各地区人民政府、行政主管部门城镇污水处理系统提质增效实施方案的编制工作,重点围绕近期(2019-2021年)行动计划的制定和实施,同时对城镇污水处理系统规划、设计及设施运营维护单位规范开展城镇污水处理系统提质增效工作也具有指导意义。

1.3 基本原则补齐短板,保障民生。

在全面排查城镇污水收集、处理、再生利用及污泥处置设施的基础上,加快设施建设和改造,彻底解决污水直排、老旧城区污水横流、水体黑臭等问题,提高城镇污水处理系统效能,提升优质生态产品提供能力。

因地制宜,重点攻坚。

结合本地实际,在科学诊断城镇污水收集、处理系统现状基础上,做好顶层设计,抓住影响系统效能的薄弱环节和主要矛盾,重点攻坚和突破。

精准施策,系统治理。

以污水处理系统服务片区(含水体)为单元,按照“一区一策”的原则,制定治理、改造和建设方案,统筹协调河道、排水管网、污水处理厂等管理部门和单位职责,优化城市地表水体水位协调,强化管网改造建设用地、资金等保障,健全费价和投融资机制,逐步推进“厂网一体化”、“厂网河/湖一体化”。

建管并重,确保质量。

落实城市政府主体责任,强化监督检查;工程措施和机制建设同步推进,建立城镇污水处理系统提质增效的长效机制;强化设计、施工、监理等从业信用体系应用,引导工程建设和设施运维单位发扬工匠精神,确保工程质量和运维效能。

公众参与,共治共享。

积极为公众参与创造条件,保障公众知情权。

引导群众自觉维护城市排水设施,不向水体、雨水收集口排污,不私搭乱接管网。

1.4 工作目标第一阶段(2019年至2020年)基本工作目标如下:1.到2020年,地级及以上城市完成建成区污水收集处理设施全面排查,地级及以上城市全面消除黑臭水体,基本消除城中村、老旧城区和城乡结合部生活污水收集处理设施空白,基本实现管网全覆盖和污水全收集、全处理,基本消除旱天污水直排。

其他城市、县城污水处理系统效能明显提升,生活污水处理率分别达到95%、85%左右。

2.地级及以上城市的城镇污水处理厂,旱天进水生化需氧量(BOD5)浓度低于120 mg/L的,每年进水浓度增长5%以上,且到2020年旱天进水BOD5浓度不得低于100 mg/L。

对于已经实现上述基本目标的,旱天进水生化需氧量(BOD5)浓度不应低于140 mg/L。

第二阶段(2020年至2035年)目标:1.系统效能进一步提升。

城镇污水处理厂旱天进水BOD5浓度不低于150 mg/L;污泥得到同步处理处置,缺水城市再生水利用率35%以上,鼓励将污水处理厂出水用于景观环境,或经湿地净化后的出水用于城市地表水体生态补水,城镇水环境质量全面改善。

2. 有效降低溢流污染。

雨水排水口降雨结束24小时后,无污水直排;合流制排水口溢流污染发生后3天内无溢流,溢流频次较2021年降低50%以上,解决城市地表水体“下雨就黑”的问题。

3.提质增效长效机制进一步巩固。

城镇污水处理系统性进一步增强,建立完善的“厂网河/湖一体”统筹运作和绩效考核的机制;设施周期性检测机制和投入制度进一步健全,建立和实施5—10年一轮次的周期性监测评估制度第三阶段(2035年至2050年)目标:构建完善的城镇污水处理系统,污水处理系统多重功能充分发挥,效能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全面提升污水再生利用及污泥资源化水平。

1.5 技术路线城镇污水处理系统的核心问题包括污水直排、河湖水倒灌、雨污错接混接、地下水等外水入渗、溢流污染、工业废水不达标纳管等。

城镇污水处理系统存在诸多问题的原因是非常复杂的,根本原因是污水收集、处理系统碎片化的“厂网分离”管理体制机制以及“重地上、轻地下”、“重厂轻网” 的投入机制。

1、污水处理系统提质增效的主要内容(1)“挤外水”,把外水“赶出网”;(2)“收污水”,把未收集的生活污水“收进网”;(3)“治雨水”,削减合流制溢流污染;(4)“强管理”,保证系统稳定运行和效能稳步提升。

2、提质增效的技术路线(1)污水厂进水浓度长期偏低的成因及对策见图1.5-1;图1.5-1 污水厂进水浓度长期偏低的成因及对策(2)污城市地表水体长期黑臭的成因及对策见图1.5-2;图1.5-2 城市地表水体长期黑臭的成因及对策(3)提质增效技术路线见图1.5-3。

图1.5-3 提质增效技术路线图2 术语2.1 截直排指将旱天直排进入地表水体的污水通过工程措施接入城镇污水收集系统。

2.2 堵倒灌指采取有效方法防治地表水体水通过排水口倒灌进入污水系统。

2.3 治渗水指针对排水管道和检查井破损、断裂等结构性缺陷,采取工程措施进行治理,封堵地下水等外水入渗和污水外渗“通道”,这是解决地下水等外来水入渗和污水外渗的根本措施。

2.4 改混接指将混接在雨水管道中的污水改接到污水管道中,将混接在污水管道中的雨水改接到雨水管道中,实现雨水、污水“各行其道”和“清污分流”。

主要分为市政管网混接改造和小区内部管网混接改造。

2.5 清管泥指清除管道中的沉积物。

2.6 减溢流指通过源头、过程和末端等工程措施削减雨水管道排水口和合流制管道排水口溢流污染。

2.7 补空白指建设和完善污水收集系统,并将尚未纳管的企事业单位、住宅小区和沿街商铺的污水纳入污水收集管道。

3 城镇污水处理系统排查3.1 排查对象1、污水收集处理设施(包括建成区各类市政排水口、城镇污水处理厂的收集管网、市政雨水的收集管网、经营性排水单位和个人等)。

2、各地区城镇污水处理设施。

3、各地区城镇污水处理厂再生水、分散污水处理设施。

4、各地区污泥处理处置设施,最终处置方案。

3.2 排查内容3.2.1 全面排查既有污水收集处理设施对建成区各类市政排水口、城镇污水处理厂的收集管网进行排查,同步摸清经营性排水、个人排水接入、污雨水混接错接等情况。

1、污水旱季直排。

对于有旱天有污水直排地表水体的排水口,要沿地表水体等地表水体排水口上溯,排查雨、污水管道。

要查清排水口(包括上游检查井)类型、形式、尺寸出流水量、水质等。

82、河湖水倒灌及地下水等外水入渗。

由城镇污水处理厂进水浓度、截流干管水位、提升泵站运行水位判定有无河湖水倒灌及外水入渗,通过降低地表水体水位的方式,逐一排查位于地表水体水位下的排水口,包括类别、形式、倒灌水量、外水入渗量等。

3、雨污水错接混接。

由沿地表水体雨水排水口旱天有无溢流、城镇污水处理厂雨天进水流量和浓度是否异常,判定城镇排水系统有无错接混接,排查雨污水管网,严查污水私接乱接、直接排入雨水收集口的经营性排水单位和个人。

4、排水口雨天溢流污染。

由合流制污水溢流排水口有无旱天溢流及雨天溢流情况、合流制污水截流管旱天运行水位判定污水收集系统截流能力,排查合流制污水管道污泥淤积、地表水体水倒灌、外水入渗情况。

5、工业废水超标纳管。

由城镇污水处理厂进水污染物浓度情况判定有无工业废水超标纳管,逐一排查污水处理厂服务范围内接入城镇污水处理系统的工业企业纳管管位、排水方式、水质、水量。

工业企业应提交其内部排水管网竣工验收资料。

6、小区与公共建筑区域污水收集系统排查。

有条件的市(州)、县(市),按照权属及工作职责,稳步推进居民小区及公共建筑单位内部管网排查工作。

3.2.2 全面排查未覆盖区域污水数据对沿河未截污的分散排污口,未覆盖污水收集系统的城中村、老旧城区和城乡结合部,要查清排污口类型、形式、尺寸出流水量、水质等,这是实施截污、截流措施的前提。

3.2.3 全面排查既有污水处理设施现有城镇生活污水处理设施的服务区域,负荷率,出水水质指标,污水处理能耗,污泥产量、含水率,污泥安全处置等。

3.2.4 全面排查既有污泥处理处置设施现有污泥处理处置设施的服务区域,负荷率,处理工艺,能耗指标,最终处置方式等。

3.3 排查措施城镇污水系统的排查,可参照《排水口、管道及检查井治理技术指南(试行)》释义及相关技术规程进行,具体措施如下:1、分片分区,统筹实施。

根据辖区污水处理系统布局,分片区、分流域、分单元实施排查;抓住重点,分步推进,边排查边总结;选择专业队伍进行排查。

2、边查边改,及时收效。

以查促改、以查促建、以查促管,根据排查结果,及时对各类缺陷问题进行治理,避免“小病拖成大病”、“大病掩盖小病”。

3、建立队伍,形成制度。

结合排查工作推进,逐步建立污水收集设施的专业运行维护管理队伍,建立管网运行维护管理长效机制;逐步建立以5年为一个排查周期的长效机制。

4、落实费用,强化监管。

落实排查与检测费用,确保排查工作有效推进,坚决杜绝通过模型“模拟”预测的方式代替排查和周期性检测。

有效推进排查工作的同时,强化监管考核,确保排查数据和结论的真实可靠。

5、规范操作,安全生产。

污水处理系统排查与检测现场作业应符合国家现行标准《城镇排水管理维护安全技术规程》(CJJ6)、《城镇排水排入管道与泵站运行、维护及安全技术规程》(CJJ68)和《城镇排水管道检测与评估技术规程》(CJJ181)等的相关规定;现场使用的检测设备,其安全性能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爆炸性气体环境用电气设备》(GB3836)的有关规定;从事排水管道检测和评估单位应具备国家法律法规等规定的条件,检测、排查人员应培训合格后方可上岗;依法依规建立现场安全管理员制度,确保现场检查和施工人员按照操作规程规范操作,安全保障措施落实到位,避免人员伤亡。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