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报纸版面中图片的作用

报纸版面中图片的作用

报纸版面中图片的作用
[关键词]报纸;版面;图片
当下报纸从纸媒过渡到新媒体的瞬间阅读方式了,让现代人的生活节奏变得越来越快,使得人们的阅读习惯也在发生着变化。

每天有大量的信息通过视觉获得。

快节奏的生活使得人们对图片信息的获取更加直接,所以图形图像信息的地位越来越重要了。

人类在有文字之前,就先有了图形。

如同文字一样,图形,同样催生了阅读。

读图时代的来临促成了新媒体视觉文化的产生。

新视觉媒体作为一种影像与图形占据主导地位的文化形态,不仅改变着人们接受信息的方式,还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们的思维方式。

在视觉文化的熏陶下,人们逐渐习惯于形象化的思维方式,用图像的表达比文字更加直观和生动。

在信息过盛的社会,需要耐心阅读的文字越来越无法快速抓住人们的视线。

面临读图时代的到来,报纸版面设计者应该思索的是如何让新视觉传播向有利于人类发展的方向发展,重新调整和刷新人们的视觉经验,不断在实践中解除视觉困惑,以人文精神去影响和改善大众视觉文化的现状。

随着大众新媒介传播的视觉化在不断加强,报纸这种以文字传播为主体的大众媒介也开始转向视觉化,市场上的期
刊报纸将图片的比重一增再增,对于全新版式获取与追求,以全方位地体现了突出图片、迎合读者的视觉习惯,吸引读者眼球的目的。

报纸上的图片,能赋予人以形象实感,并具有实证作用,还可增加读者的认同感,另外还有美化版面的作用。

图像作为这个时代的重要特征极大地丰富了人们的视觉体验,人类眼观的欲望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满足。

传统的读文时代变成一种新阅读时代。

无论从技术层面、文化理念还是传播方式上,今天的图像传播已经是一个以消费者为中心的视觉消费趋向。

图像,在某种程度上,作为一种文化商品,其商品特性影响了受众的消费方式和习惯,即阅读方式和习惯;反过来,受众的阅读方式也左右图像的制造和生产,影响设计者的创作过程。

生活频率的加快,信息噪音的加剧,心理压力的增大,使得受众少有时间和心境进行专注性、潜入式阅读。

瞬息接触、快速获取、片段式记忆成了当下读者在娱乐时间阅读图像的惯常方式。

大多数人每天通过对图片、电视、广告、电影、网络图片及动画等图像的阅读时间占总阅读时间的70%以上。

人们更容易在行进中无意识地浏览路牌广告,线性地获取直观、具象、信息轻松单纯的图像语言。

图片信息的遮天蔽地使读图成了受众的文化消费负担,在此压力下,受众对风格平淡、稳定、均衡、和谐、完整等图像已视觉疲劳或无暇顾及,标新立异、打破常规、甚至错
觉的图像受到了视线的追捧。

传媒奇观的建构已经成为当代社会和文化鲜明特征之一,奇观化社会的形成使奇观阅读成为了一种主要的文化消费方式之一。

如今这种读图方式以使视觉文化在某种程度上成为一
种强势文化,但也给视觉文化带来了负面的影响。

许多令人担忧的问题,使我们不免要对这一时代的视觉设计进行反思。

在这样一个特定的时代背景下,人们的这种阅读方式虽然能较为直接、快速地获取信息,但是这是有弊端的,那就是人们逐渐成为了图片的奴隶,只会在图片的支配下进行浅阅读,不能对读物所要描绘和表达的内涵有深刻的理解,继而也就丧失了思考的能力,这也是图片无法取代文字的原因。

所以对报纸编排设计不是不要文字只有图片,而是找到一种新的方式来引领读者阅读,可能会使读者在与阅读的关系上进入一个新的台阶――更快看,更慢读。

这就要求读物的内容要多元化,编排更合理,与读者的交流更应建立在人性化的基础上。

读者对阅读的顺序是可以自由支配的,这就要求阅读杂志时的逻辑性与连贯性更加合理,所以对于文字、图片及色彩的编排要有更高的要求。

作为纸媒策划者需要倡报纸编辑设计的真实性与多样性。

设计者要遵从读者读图的视觉运动规律,做好视觉流程规划。

在一般情况下,界定范围内的视觉运动,是由内而外,先中心后周边。

一条直线可以分割空间也可以引导视线向左
右、上下或斜向运动,斜线具有更强的动势变化和视觉诉求力,折线和曲线更容易引起视觉流动。

人们读图的时候,也会形成一个习惯的视觉流动顺序,“首先表现为快速浏览整个画面,以形成一个初步的整体印象,接着视线就会随物体的各个要素的强弱变化而作有序的流动,最后按自己的理解获取信息。

”遵从视觉流程的逻辑性,减少非逻辑性元素的干预;增强视觉元素的可视性,减少非可视元素的干预。

总之,要让设计内容遵从读者的视觉流程。

图像作为大众文化商品的一种类型,要在这样一个娱乐化的文化工业社会中生存,“娱乐性”便是其有效的生存策略之一,因为大众文化天生便有媚人本性。

文化享乐成了当下社会大众在巨大生存压力下的精神追求,大众文化以“让大众高兴”的功能受到青睐。

欲实现真正的娱乐,意义和深度便成了必须舍弃的负担。

设计者要从形式和内容两个方面做到娱乐化:内容轻松、形式夸张、表达直接流畅,减少意义追寻和深度探究等传统阅读习惯对受众群体读图娱乐化过程的干扰。

运用非常规的造型、主观的色彩、特异的题材等颠覆性因素做好奇观化设计,减弱常规信息的干预。

设计的本质就是创意,创意的本质就是改变,比如,利用错觉便是奇观化设计的手段之一,错觉就是打破人们的视觉恒常这一基本的视觉功能,使视知觉产生偏差。

在设计中,通过图片的不同
趋向来调整张力的倾向性、利用色彩的叠加和同化实现错觉表现、利用色彩和光影对比的调控使产生闪烁感的光效应效果等都是制造错觉效果的设计技巧。

设计者坚持文化正义,积极应对不良信息的干预。

在图片的制造过程中,设计者扮演着三个角色:创意表达者、文化制造者、道德承载者,社会文化责任的担当是其基本的职业素养。

在设计过程中,设计者要树立正确的义利观,使设计元素的运用达到“形美已悦目,意美以感心”的目的。

总之,在这样一个图像文化膨胀的社会中,读图成为了大众文化消费主要方式之一,设计者只有遵循受众的读图习惯,减少和规避设计过程中的干预因素,才能实现自己创意的成功表达,使最终的受众读图行为成为一个有效行为。

毫无疑问,图像满足了视觉最直接的感观快感,今天的消费时代也愈发膨胀了这种感性的需要。

视觉生产无法脱离商业消费的制约,由此带来视觉设计师们趋时尚新,以新为进步,而忽略艺术内涵和自我艺术深化完善的可能。

设计作品中主体性缺失的现象屡见不鲜,现代商业和传媒更趋向时尚的标新立异,视觉文化对传统的崇高理想价值追求的抛弃,对公众低级趣味的逢迎,使传统文化与民族精神、与我们的日常生活和精神理念逐渐的疏离。

虽然图像是感性的,图像占中心的视觉文化所建构的主体趋向于感性的经验是必然的,但是,“读图”并不意味着对内涵的放弃,只求感观愉悦。

如果那
样,“读图”将流于肤浅和庸俗,传播也将失去意义。

因此,“读图”不可能是对图的简单识别,图像应该着力表现文字所不能或不能充分表达的内容,图像需要思想来依托。

只有这样,视觉文化才能不失去理性精神的光芒,才能造就出更多高品质、有思想的受众。

(编辑/安舜)。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