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新生儿破伤风护理常规

新生儿破伤风护理常规

1、按新生儿疾病一般护理常规护理2、住单间隔离,保持室内安静,避免强光的声音的刺激。

治疗、护理等操作应尽量集中进行,动作轻柔。

3、绝对卧床休息,给侧卧位。

4、加强营养。

早期痉挛频繁发作时暂禁食,作静脉滴注液体、血浆等维持。

痉挛减轻后用鼻饲喂养,但插胃管前应给足量的镇剂,以防诱发抽搐。

每次喂奶量不宜过多,以免呕吐引起窒息。

5、应有专人护理,密切观察病情变化,保持呼吸道通畅、防止窒息,痉挛发作出现呼吸困难时,应立即给予氧气吸入,并配合医生观察,确定镇静剂的合适用量及间隔时间。

6、加强脐部护理,用破伤风抗毒素封闭脐周。

有脓性分泌物者,可用3%过氧化氢溶液或1:4000高锰酸钾液清洗脐部,洗后涂以2.5碘酊,每天一次,按时更换敷料直至伤口愈合,污敷料应焚烧处理。

一切用物须高压灭菌。

7、注意保暖,避免受凉。

定时更换卧位。

以防坠积性肺炎以及褥疮。

做好口腔护理,及时擦干净口腔分泌物。

8、室内备齐各种抢救物品。

新生儿硬肿症护理常规1、按新生儿疾病一般护理常规护理2、逐渐缓慢复温,切忌过速。

根据体温及硬肿范围估计轻重度,轻者可用恒温床复温,重者用保温箱复温,床上及箱内温度从26度开始,以每小时升高1度逐渐升至30-32度,相对湿度在65%左右,力求在12-24小时内使病儿体温恢复正常并维持稳定。

在此期间每2小时测体温一次,体温平稳后改4小时测一次,并做好记录。

3、喂给足够的热量和水份,能吸吮者喂母乳,吸吮差者用滴管,必要时鼻饲,每2小时喂一次,忌过量过速。

发现面色改变立即停止,以防窒息。

4、热量不足者,按医嘱给静脉补液或输血浆,以促进代谢,改善循环,补液量宜偏小,注意观察输液情况,滴速宜慢,以免引起水肿。

5、注意观察硬肿范围、体温、心率、入量、呕吐及有无出血倾向。

6、护于是、治疗应集中,动作轻快,以免影响复温。

注射时应避开硬肿部位。

7、定时更换卧位,包被、衣服、尿布应柔软,防止皮肤损伤及坠积性肺炎。

8、做好消毒隔离,防止感染。

早产儿是指胎龄小于37周,出生体重小于2500克,身长小于47厘米的活产新生儿。

早产儿各器官生理功能不成熟,生活能力低下,死亡率高,更须加强护理,要精心、细心的观察微小变化,及时发现异常,给预处理。

1、按新生儿一般护理常规护理。

2、严格执行保护性隔离,做好日常清洁消毒工作。

地板、工作台、床架等均要湿式打扫,病室24小时空气消毒,每周二、五大扫除,用具要灭菌。

要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护理按无菌操作规范进行。

接触护理早产儿前后要洗手。

3、保持室温在24—26摄氏度‘相对湿度在55一65%,床单为整洁、平整、干爽。

如患儿体重〈2000g或体温低于36oC应放入暖箱保暖。

暖箱温度按日龄及体重的不同调节其中性环境温度。

暖箱湿度55-66%。

保持暖箱清洁,每周二、五擦拭消毒二次。

4、保持呼吸道通畅,及时清除口腔呼吸道分泌物。

头偏向一侧,上身抬高30度防止返流呛咳。

随时注意有无呛吐以防窒息。

如出现呼吸暂停,可刺激皮肤(弹足底)等方法,使小儿啼哭,使呼吸暂停消失,如不能恢复,使用简易复苏囊复苏,同时汇报医生。

5、早产儿缺氧时给于氧气吸入,要密切观察用氧疗效,及时降低氧浓度,以防止氧中毒的发生。

6、加强喂养早产儿要用早产儿专用奶粉,严格按比例配制,注意温度,奶量要准确,每2h1次。

无吸吮能力及吞咽能力差的可给予鼻饲,每次喂奶前要检查胃管是否在胃内,是否有潴留。

详细记录出入量。

7、加强基础的护理,体重在1000g-1500g的每日油浴一次。

2000g以上每日洗澡一次。

每日定时定秤称体重并记录。

8、加强病情观察早产儿病情复杂,变化快,应该注意密切观察病情变化,观察生命体征。

同时需观察患儿的面色。

及时做好护理记录,及24h出入量的记录。

备好抢救药及抢救物品,及时发现病情变化及时抢救。

9、出院时向家长详细讲解患儿喂养及护理方法小儿心肌炎护理常规1. 按儿科疾病一般护理常规护理。

2. 急性期或心力衰竭者应绝对卧床休息,恢复期也应限制活动量,以减轻心脏负担,降低心肌耗氧量。

3. 给高热量、高蛋白、高维生素、低盐、低脂、易消化饮食。

少食多餐,不宜过饱。

4. 患儿最好住单间,病室安静,空气新鲜。

防止交叉感染5. 密切观察病情并记录心率、脉率、心音性质和强弱、血压、体温的变人。

对严重的心律失常,需心电监护。

6. 呼吸困难者,立即给予吸氧,必要时加压吸氧,烦燥不安者,遵医嘱给予镇静剂。

7. 若发生心力衰竭或心源性休克者,应立即通知医生,积极配合抢救。

8. 注意药物的疗效和副作用。

9. 静脉输液时,滴速宜慢,以免引起心衰。

13. 出院指导。

应特别强调休息,避免劳累,增加心脏负担,避免受凉,预防感染.。

小儿腹泄护理常规小儿腹泻或称腹泻病,是由多种病原引起的以腹泻和电解质紊乱为主的一组临床综合征。

发病年龄以2岁以下为主,其中1岁以下者约占50%。

一年四季均可发病,但夏秋季发病率最高。

1. 执行儿科护理常规.2. 严格消毒隔离,防止感染传播按肠道传染病隔离,做好床边隔离,护理患儿前后要认真洗手,防止交叉感染。

3. 严格饮食管理,按医嘱禁食或喂少量补盐液,恢复期给易消化,营养好的饮食,宜少量多餐,由淡到浓.4. 根据病情,补充液体。

轻、中度脱水及无呕吐或呕吐不剧烈且能口服的患儿,鼓励患儿少量多次口服ORS补液盐。

5. 建立静脉通路,保证液体按计划输入,特别是重度脱水者,必须尽快(30分钟)补充血容量。

按照先盐后糖、先晶后胶、先快后慢、见尿补钾原则,补钾浓度应小于0.3%,每日补钾总量静脉点滴时间不应短于6~8小时,严禁直接静脉推注。

了解补液后第1次排尿时间,以估计疗效。

6. 通过观察患儿的神志、精神、皮肤弹性、前囱眼眶有无凹陷、机体温度及尿量等临床表现,估计患儿脱水的程度,同时要动态观察经过补充液体后脱水症状是否得到改善。

当患儿出现呼吸深快、精神萎靡。

口唇樱红,应及时报告医师及使用碱性药物纠正。

7. 观察记录大便次数、颜色、性状、量,做好动态比较,为输液方案和治疗提供可靠依据。

8. 监测体温变化:体温过高应给予患儿多喝水,擦干汗液,减少衣眼,头枕冰袋等物理措施。

9. 做好皮肤护理,防止臀红及尿路感染.勤翻身,防止发生褥疮.有呕吐的患儿做好口腔护理.10. 按医嘱调节输液速度,保持输液管道通畅,无药物外漏.11. 有心,肺,肾功能不全者应密切观察病情,备齐抢救药物,器械,以利抢救.12. 出院时应宣传科学喂养,注意饮食卫生等.护理问题:1. 腹泻与喂养不当、感染导致肠道功能紊乱有关。

2. 体液不足与腹泻、呕吐丢失过多和摄入量不足有关。

3. 体温过高与肠道感染有关。

4. 有皮肤完整性受损的危险与大便次数增多刺激臀部皮肤有关。

新生儿肺炎护理常规1. 按新生儿一般护理常规护理。

2. 绝对卧床休息,取头高脚低位。

3. 注意保暖,保持室内空气新鲜和温湿适宜。

4. 加强营养,供给充足的热量和水份,不宜过饱,病情严重者可鼻饲,或以静脉补液。

5. 保持呼吸道通畅,及时吸出口腔呼吸道分泌物。

分泌物粘稠者,给超声雾化吸入,以利稀释痰液,易于咳出。

6. 注意呼吸状态改变。

若出现哭闹或吃奶后呼吸急促、紫绀,应给面罩吸氧。

氧气预先湿化,密切观察用氧疗效,缺氧好转立即降低吸氧浓度或停止给氧。

7. 严格掌握并随时调整静脉输液速度,每分钟4-6滴为宜,必要时使用微量输液泵,以免滴入过快引起心衰或肺水肿。

8. 新生儿病情变化快,观察应格外细致并做好各种记录。

如出现烦燥不安、面色苍白、心率加快、肝脏肿增大、嗜睡、两眼上翻、凝视、抽搐、昏迷等表现时,应立即通知医生,并积极配合抢救。

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护理常规1、按新生儿一般护理常规护理。

2、绝对卧床休息,取头高右侧卧位,尽量避免惊扰,少搬动。

必要时可按医嘱给镇静剂。

3、根据病情选择喂养方法。

病情严重者,以静脉滴入营养液及液体为主,并注意24小时均匀滴入,以防快速扩容而加速出血。

病情稳定再喂奶。

4、密切观察神志、瞳孔、呼吸、心率、面色、吸吮能力、吞咽反射等变化,注意囟门大小及饱满度、有无躁动、脑性尖叫、惊厥等表现。

一旦发现异常,通知医生及时处理。

5、保持呼吸道通畅,及时清除口腔分泌物。

必要时给氧气吸入。

注意保暖,防止发生硬肿症。

7、加强基础护理,避免局部皮肤长期受压,。

动作轻柔,床垫柔软平整。

病情稳定后可定时翻身。

6、为避免感染,应与感染性疾病病儿分开护理。

保持空气新鲜,温湿度适宜。

高热的护理高热要认真细致地观察病情,才能准确找到病因。

如有的患儿虽然高热,但精神状态良好,玩耍如常,这类患儿病情较轻,可不急于退热,瞩其多饮水;也有的患儿前额、腋窝等处灼热,但手足冰凉;有的患儿高热时伴有寒战;有的体温只接近39℃,便出现四肢抽搐,应考虑高热惊厥之先兆,特别是有惊厥史的患儿则应考虑退热。

6个月~1岁患儿由于体温调节中枢功能发育不全,易发生高热惊厥。

此外应注意患儿的意识状态、发热的伴随症状、发热的时间与规律、小便的次数与量、皮肤有无细小的出血点与皮疹,1、按儿科疾病一般护理常规护理。

2、卧床休息,室内环境安静、通风良好,室温保持在20℃~22℃,衣被不可过厚,以免影响机体散热。

3、给高热量、高维主素、清淡、易消化的流质或半流质饮食,鼓励患儿多饮水,必要时静脉补液。

4、密切观察病情,随时监控体温变化,并记录,注意发热热型,有无伴随症状,如皮疹、呕吐、腹泻、淋巴结肿大、神志的改变等,以协助医生寻找病因。

5、高热时先用物理降温,必要时遵医嘱给解热剂,并观察疗效,记录给药时间。

热退出汗时,应给予适当保暖勿使患儿受凉,也可用干毛巾擦净汗液。

体温骤降,大量出汗,易出现虚脱现象嘱其多饮水并通知医生必要时补液。

6、发热伴寒战,四肢发凉,应给热水袋保暖,以改善全身循环,但应防止烫伤。

7、注意口腔、皮肤的清洁,防止感染。

7、有高热惊厥病吏者,应及时降温,同时遵医嘱给镇静剂并密切观察。

一旦高热引起惊厥,及时通知医生并执行惊厥护理常规。

8、对持续高热者,在未明确诊断前,应给予适当隔离,并随时观察其有无新的症状和体征。

惊厥的护理1. 惊厥发作时应即刻松解衣领,取头侧平卧位,吸咽部分泌物,并托起患儿下颌防止舌后坠而引起窒息。

痰液黏稠不易咳出时,可采用超声雾化吸入以稀释痰液,利于排出。

2. 抽搐发作要注意防止碰伤及坠床,必要时约束肢体,上、下牙齿之间应放置牙垫,防止舌及口唇咬伤。

对抽搐频繁者应特护,减少不必要的刺激,室内光线宜暗,并保持安静。

治疗护理操作集中进行,动作轻柔准确。

3. 快速建立静脉通道并遵医嘱快速准确给予镇静药。

静脉注射安定应缓慢,避免引起呼吸抑制,注射过程中应严密观察呼吸有无频率、节律的改变。

用10%水合氯醛灌肠时,应稀释1~2倍,尽量保留5—10分钟以上,以便达到药物吸收。

4. 惊厥时氧的需要量增加,吸氧可减轻缺氧与脑损害5. 高热引起的惊厥应同时降温。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