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手们笑的声音更大了,孩子的脸红了。
他脱了上衣,爬上桅杆去追猴子。
不一会儿,他已经顺着绳子爬到第一根横木上了。
就在孩子想去抓住帽子的时候,猴子又往上爬了,爬得比孩子更灵巧,更快。
“你逃不了!”孩子一边喊一边往上爬。
猴子不时回过头来逗孩子,孩子气急了,不停地往上追。
眼看就要爬到桅杆的顶端了,这时猴子把身子尽量伸直,用后脚钩住绳子,把帽子挂在最高的横木的一头,然后爬到桅杆的顶端,乱扭着身子,龇着牙做着怪样。
从桅杆到挂帽子的横木的一头有一米多。
要拿着帽子,手必须放开绳子和桅杆,此外没有别的办法。
孩子气极了。
他丢开桅杆,走上横木。
甲板上的人都在望着,都在笑猴子戏弄船长的儿子。
但是他们看到孩子放开了绳子,两只手摇摇摆摆地走上那最高的横木,全都吓呆了。
()孩子一失足,他()会跌到甲板上,摔个粉碎。
()他不失足,拿到了帽子()难以转身走回来。
所有的人都不知所措。
忽然,人群里有个人吓得大叫一声。
孩子听见下边的叫声才醒悟过来。
他往下一望,脚底下就摇晃起来。
正在这时候,孩子的父亲——船长从船舱里走了出来,手里拿着一支枪,本来是要打海鸥的。
他看见儿子在桅杆顶端的横木上,就立刻向他瞄准,同时喊:“跳到水里,赶紧跳到水里,不然我就开枪了!一!二!”在父亲刚嘁出“三”的时候,小孩把头往下一低就跳了下来。
“扑通”一声,孩子像一颗炮弹落到大海里。
二十个勇敢的水手已经由船上跳到海里。
四十秒钟以后——大家已经觉得时间太长了,孩子的身体浮上来了。
水手们把抓住,拉到甲板上。
过了几分钟,孩子的鼻子里,嘴里控出许多水。
他又开始呼吸了。
1、在第2自然段中的括号内填上合适的关联词。
2、试通过以下的外表体会人物的内心。
A、“你逃不了!”:
B、“他往下一望,脚底下就摇晃起来。
”
3、甲板上的人们为什么全都吓呆了?
4、读完文章,你觉得船长父子俩是怎样的人?
沙漠之舟(一)
骆驼生活在沙漠里。
它身体很高,脖子很长,能够望到很远的地方。
沙漠里有水的地方很少,骆驼的嗅觉很灵敏,能帮助人们找到水源。
每逢沙漠里刮起卷着沙子的旋风,它的鼻孔就紧紧地闭起来。
骆驼的腿上有一大片胼胝,它就是趴在被太阳晒得滚热的沙子上,也不会烫伤。
骆驼的脚掌又宽又厚,走路的时候,两个脚趾分开,不会陷到松软的沙子里去。
骆驼背上有驼峰,在水草多的地方,它吃得饱饱的,喝得足足的,一部分养料变成脂肪藏在驼峰里。
等到缺乏食物的时候,它就用自己积蓄的营养来维持生命。
1、“沙漠里的船”指的是。
2、写出下列各词的反义词。
缺乏——()维持——()积蓄——()
3、根据片段内容把下列句子补充完整。
(1)因为骆驼的嗅觉很灵敏,所以。
(2)骆驼不怕卷着沙子的旋风,是因为。
(3)骆驼的驼峰里能储藏脂肪,所以。
4、读了这段话,你想对骆驼说什么?
沙漠之舟(二)
沙漠宽广无边,到处是高高低低的沙丘,旅行的人很难认路。
骆驼却能在沙漠里给人们带路。
沙漠里的大风是很可怕的,大风卷着沙粒飞滚,有时会移来整座沙丘,把人和牲口全埋在底下。
骆驼熟悉沙漠里的气候,快要刮风了,它就跪下,旅行的人可以预先做好准备。
骆驼走得很慢,()能驮很多东西。
它是沙漠里重要的交通工具,人们把它看做渡过沙漠之海的航船,称它为“沙漠之舟”。
1、写出下列词语的反义词。
宽广()熟悉()慢()多()
2、在文中括号里填上恰当的关联词。
3、骆驼生活在沙漠中,请写出几个形容沙漠的成语。
一望无际
4、联系选段内容,理解下列句子,回答问题。
人们把它看作渡过沙漠之海的航船,称它为“沙漠之舟”。
(1)把“人们把它看作渡过沙漠之海的航船。
”这句话改为“被”字句。
(2)为什么把骆驼称作“沙漠之舟”呢?
(3)作者把比作,把比作。
5、你还知道哪些动物或植物能适应沙漠生活?它们为什么能适应沙漠生活呢?
海上的日出
天空还是一片浅蓝,颜色很浅。
转眼间天边出现了一道红霞,慢慢地扩大它的范围,加强它的亮光。
我知道太阳要从天边升起来了,便目不转睛地望着那里。
果然,过了一会儿,在那个地方出现了太阳的小半边脸,红是真红,却没有亮光。
这个太阳好像负着重荷似地、一步一步慢慢地努力上升,到了最后,终于冲破了云霞,跳出了海面,颜色红得非常可爱。
一刹那间,这深红的圆东西,忽然发出夺目的亮光,射得人眼睛发痛,它旁边的云片也突然有了光彩。
有时太阳走进云堆中,它的光线却从云里射下来,直射到水面上。
这时候要分辨出哪里是水,哪里是天,也不容易,因为我就只看见一片灿烂的亮光。
有时天边有黑云,而且云片很厚,太阳出来,人眼还看不见。
然而太阳在黑云里放射的光芒,透过黑云的重围,替黑云镶了一道发光的金边。
后来太阳才慢慢地冲出重围,出现在天空,甚至把黑云也染成了紫色或者红色。
这时候发亮的不仅是太阳、云和海水,连我自己也成了明亮的了。
这不是很伟大的奇观么?
1、从文中找出下面词语的近义词或反义词写在()里。
近义词:重担()耀眼()光辉()呈现()
反义词:缩小()困难()黑暗()平凡()
2、读2、3自然段,找出反映日出时天空颜色变化的词语写在下面的()里。
()——()——()
3、把“这不是很伟大的奇观么?”改成不带问号的句子。
4、你怎样理解“伟大”“奇观”的意思?
5、从文中找出一个拟人句,用“”画出来。
6、读了上面这段文字,你有什么感想,请写下来。
7、读了上面这段文字,请你提出一个有价值的问题,并自己回答。
问题:
回答:
太阳
有这么一个传说:古时候,天上有十个太阳,晒得地面上寸草不生。
人们热得受不了,就找了一个箭法很好的人射掉九个,只留下一个,地面上才不那么热了。
其实,太阳离我们有三万万里远。
到太阳上去,如果步行,日夜不停地走,差不多要走三千五百年;就是坐飞机,也要飞二十几年。
这么远,箭哪能射得到呢?
我们看太阳,觉得它并水大,实际上它大得很,一百三十万个地球才能抵得上一个太阳。
()太阳离地球太远了,()我们看上去只有盘子那么大。
太阳会发光,会发热,是个大火球。
太阳的温度很高,表面温度有六千度,就是钢铁碰到它,也会变成气;中心温度估计是表面温度的三千倍。
太阳()离我们很远很远,()它和我们的关系非常密切。
有了太阳地球上的庄稼和树木才能发芽长叶开花结果鸟兽虫鱼才能生
存繁殖如果没有太阳,地球上不会有植物,也不会有动物。
我们吃的粮食、蔬菜、水果、肉类,穿的棉、麻、毛、丝,烧的柴禾,都和太阳有密切的关系。
埋在地下的煤炭,看起来好像跟太阳没有关系,其实离开太阳也不能形成。
因为煤炭是由远古时代的植物埋在地层底下变成的。
地面上的水被太阳晒着的时候,吸收了热,变成了水蒸气。
水蒸气遇到冷,凝成了无数小水滴,飘浮在空中,变成云。
云层里的小水滴越聚越多,就变成雨或雪落下来。
太阳晒着地面,有些地区吸收的热量多,那里的空气就比较热;有些地区吸大收的热量少,那里的空气就比较冷。
空气有冷有热,才能流动,成为风。
太阳光有杀菌的能力,我们可以利用它来预防治疗疾病。
地球上的光明和温暖,都是太阳送来的。
如果没有太阳,地球上将永远是黑暗,到处是寒冷,没有风、雪、雨、露,没有草、木、鸟、兽,自然也不会有人。
一句话,没有太阳,就没有我们这个可爱的世界。
1、在最后一段找出两对反义词。
()——()()——()
2、给文中空白处加上标点符号。
3、在括号里填上适当的关联词。
4、给一、二、三自然段加个小标题。
(1)
(2)
(3)
5、在文中用~~~~画一个过渡句,这句话起()作用。
6、文中划“”的句子改为陈述句。
7、(1)“到太阳上去,如果步行,日夜不停地走,差不多要走三千五百年” 这句话中的“差不多”能不能删去?为什么?
(2)“中心温度估计是表面温度的三千倍”这句话中的“估计”能不能删去?为什么?
8、下面的句子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从哪看出?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1)其实,太阳离我们有三万万里远。
到太阳上去,如果步行,日夜不停地走,差不多要走三千五百年;就是坐飞机,也要飞二十几年。
(2)太阳的温度很高,表面温度有六千度,就是钢铁碰到它,也会变成气;中心温度估计是表面温度的三千倍。
(3)我们看太阳,觉得它并水大,实际上它大得很,一百三十万个地球才能抵得上一个太阳。
(4)太阳会发光,会发热,是个大火球。
9、下面的句子,你喜欢吗?为什么?
太阳是个大火炉,它的表面有六千度。
太阳上炽热的火焰,已经燃烧了五十亿年,再有五十亿年也不会熄灭。
太阳的火苗叫日冕,有好几个地球摞起来那么高。
威力巨大的原子弹爆炸,与太阳的火根本不能相提并
论。
10、文章从哪些方面介绍太阳与人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