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孔子(公元前551--前479)我国春秋末期著名的思想家,伟大的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是中国教育史上第一个将毕生精力从事教育事业的教育家。
他提出了"有教无类"的办学方针,并兴办私学。
他"有教无类"的理论基础,是"性相近也,习相远也"。
更可贵的是他的"庶、富、教"思想。
他直观地看到了发展教育事业和社会物质条件的关系,并把教育的地位摆得较为恰当。
他在教育工作中特别注意研究学生,他对学生个性特征有深刻的观察和分析。
由于他的教育因人而异,宋代朱熹把这种教育原则概括为"孔子教人,各因其材"。
后人就简称为"因材施教"。
在中国教育史上,孔子是最早提出启发式教学原则的人。
他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孔子很重视立志,立志就是确立目的和理想。
一个人有明确的努力方向,才能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他说:"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他要求学生立志于学和道。
他还重视学行结合、言行一致,对夸夸其谈、巧言令色的作风表示深恶痛绝。
他最注意"行",提倡"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耻其言而过其行"。
他认为评价一个人要"听其言而观其行"。
他还认为一个人犯了错误不要怕批评,提出了"过则勿惮改"的名言。
他也非常重视道德信念的培养和意志性格的锻炼,要求做到"磨而不磷","涅而不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不因困难、仓卒而违背道德标准;要"宁死善道",在必要时宁愿"杀身以成仁",也要坚持自己的道德信念。
这说明孔子把意志性格的锻炼已经提到为道德献身的高度。
2、孟子(约公元前372-前289)我国战国中期著名的思想家,他的教育思想在古代中国教育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后世把他和孔子的思想并称为"孔孟之道"。
孟子在中国教育史上首倡"性善"论。
他把人性归于天性,把道德归于人性,又把人性归于天赋,构成了他的先验主义的人性论。
另外,孟子认为同物则同类,同类则同性,提出了"圣人与我同类者"、"人皆可以为尧舜"的智力平等的思想。
孟子从他的政治思想和"性善"论的哲学思想出发,提出教育目的主要是培养"明人伦"的"治人"的"劳心者"。
他又以城郭、军队、土地、财物和教育相比,如城郭不完整,军队不多,军器不精,"非国之灾";田野未开垦缺乏财物,"非国之害";但若"无学",则国"丧无日矣"。
可见,他把教育当作国政的根本。
孟子发展了孔子的因材施教的教育思想,他根据学生的特点,提出"教亦多术"的原则,实行五种教育方式:一、对学习好的,"如时雨而化之"(即如雨露润泽草木一般);二、对德行好的,就注意他的德行培养;三、对天资较高的,使之成为通达之才;四、对一般的,采取"答问"法,以释疑解惑;五、对于不能登门受业的,使他自学成材。
在德育过程和原则上,他认为一个人的道德修养先从志于善开始,能分辨善恶,为善不为恶,应以不能为善为耻。
他说:"人不可以无耻,无耻之耻,无耻矣"。
他还以为不以落后为耻的人将永远落后。
"不耻不若人,何若人有"?其次,孟子非常重视改过迁善,积极学习别人的善行。
他主张"见善则迁","闻过则喜",并且"与人为善"。
他以为一个人能不固执己见,以从人之善为乐,才能把自己培养成具有高尚道德的人。
最后,孟子特别强调意志性格的锻炼。
他以为一个人要成就一番事业,必须经受锻炼,培养自己的坚强意志。
他说:"天之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
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
"他以为一个"大丈夫",应有百折不挠的坚强意志,要"宝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孟子也知道生命可贵,"生我所欲",但在必要时应该"舍生取义"。
这与孔子的"杀身成仁"是一致的。
3、墨子(约公元前468-前376)我国先秦时代继孔子之后的第二个有巨大影响的思想家、教育家。
墨子是躬行实践的教育家,在教育方法上有重大贡献。
一、指出教与学是不可分的统一体。
他把教与学比作和与唱,"唱而不和,是不教也,智多而不教,功适息"。
二、教师要发挥主导作用。
他以撞钟为例,说:"扣则鸣,不扣亦鸣"。
要求教师不要处于"待问后对"的被动地位,应主动向学生提出问题,做到"不扣亦鸣"。
三、提出"量力所能至"的自然原则。
他要求教师根据学生的自然发展安排教学程序,做到"深其深,浅其浅",使学生能"浅者求浅","深者求深",这说明墨子已经看到教学是一个由浅入深的认识过程。
可以说,墨子是中外第一个提出量力性原则的人。
四、强调学以致用。
他说:"士虽有学而行为本",意思是学习的目的在于行。
而且,他还认为判断一个人行为的好坏,必须把行为动机的"志"和行为效果的"功"结合起来。
4、荀子(约公元前286-前238)荀子一反孟子的性善论,首倡性恶论。
他以为教育在"善伪"中有巨大作用。
通过教育与受教育者的客观努力,知力德积累而成,谓之"积",圣人就是"人之所积"。
他还很重视"渐",即环境的影响。
经过长期的"积"和" 渐",就达到"君子学问,不时变化,如蝉蜕壳",就是说教育可以使人发生质变。
把人培养成"士"、"君子"和"圣人"。
在德育原则和方法上,荀子和孔孟相同之处甚至多,如他们都重视"笃志"、"内省",但也有自己的特点:其一,长虑顾远。
他以为人都"好荣恶辱,好利恶害"。
可是有些人偏偏去做坏事,招来"危辱",这是他们没有受教育,只顾眼前利益,不能"长虑顾后",不知为长远利益打算的结果。
其二,积善成德。
他主张人要终生积善,只有这样才有"终乎为圣人"的希望。
其三,培养德操。
荀子认为德育的最后目标在于培养德操。
他要求一个人要养成不可动摇的意志和德操。
他说:"权利不能倾也,群众不能移也,天不能荡也。
生乎由是,死乎由是,夫是之谓德操。
"这些话和孔子的"杀身成仁",孟子的"舍生取义"是同义语。
荀子一方面看重教师,一方面对教师提出了严格要求。
他认为做教师要具备四个条件:(一)有尊严有威信;(二)有丰富的经验和高尚的信仰;(三)能循序渐进、不凌不乱地进行教学;(四)能了解精细的道理,而且能加以发挥。
此外,要有广博的学识和高深的学问。
5、董仲舒(公元前179-前104)西汉很有影响的唯心主义哲学家和有名的教育家。
在德育方法上,他强调"尽小慎微",采取"众小成多、积小致巨"、"渐以致之"的方法。
他要求"明于性情",要"引其天性之所好,而压其情之所憎者"。
此外,他还强调德育必须通过智育来进行,认为人犯错误往往是由于"知之所不明","虽有圣人之道,弗论不知其义"。
所以他以为不学便不能成德,智育和德育是不可分割的。
他还注意到"积习渐靡"的作用,要防止外物对人不知不觉的侵蚀。
事。
9、韩愈(768-824)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文学家、哲学家和教育家。
韩愈认为教育的目的就是"学所以为道",道即"先王之教",主要是儒家仁义道德。
教育任务和内容,大体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德育,包括仁义道德等整套儒家伦理;二是智育,有"诗、书、易、春秋";三是政治教育,包含礼、乐、刑、政等。
韩愈在教育方面还总结出许多带有规律性的东西,提出不少精辟而独到的见解,丰富了我国古代教育学理论。
第一,要善于识别人材、培养人材。
他认为人材总是有的,关键在于能否识别和扶持,"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第二,提倡勤奋刻苦、独立思考。
韩愈有几句格言:"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惰。
" 这是他治学多年的宝贵经验的结晶,也是他对前人治学经验教训的总结。
第三,在教学方法上注意生动活泼。
第四,重视师道和学无常师。
韩愈的《师说》是中国教育史的宝贵遗产。
它阐述了师道的重要性:"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惑也终不解矣"。
11、王安石(1021-1086)我国历史中杰出的政治家,也是我国中世纪的教育改革家。
王安石认为变法的关键在于人才,有了人才,就可以"变更天下之弊法"。
欲有足够的人才,必须由国家实行统一的"教之、养之、取之、任之有其道"的教育制度。
他把教、养、取、任四者联系起来,在四者之中以教为根本,养是教的继续,取和任是教和养的目的。
他针对时病,提出了四方面的要求,以改革教育制度,使之为新法服务:即自京师至地方皆设学校严选教官,教以"礼乐政刑"等为国所需之事;保证士子的物质生活,约之以礼,裁之以法,朝廷力行提倡,以形成新风气;推选贤能,审其德才,试以事功,然后给予适当的爵禄;处之久而任之专,使得行其志意,以达成功。
12、朱熹(1130-1200)我国南宋著名的哲学家、教育家。
朱熹字元晦,号晦庵,别称紫阳,生于福建尤溪,祖籍徽州婺源(今属江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