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方案-如何在数学教学中体现新理念(1)

方案-如何在数学教学中体现新理念(1)

如何在数学教学中体现新理念(1)
'\r\n在21世纪,世界
的主要趋势是教育将成为一种面向全体的全民教育,贯穿一生的终身教育,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突出个性的创新教育。

……
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对数学教育的价值观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数学教育已从以获取知识为首要目标转变为首先关注人的发展。

《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的前言部分中提出:“其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

”并明确了数学总体目标是通过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学习,学生能够:获得适应未来
生活和进一步发展所必需的重要数学知识(包括数学事实、数学活动
)以及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和必要的
技能;初步学会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现实社会,去解决日常生活中和其他学科学习中的问题,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
数学与自然及人类社会的密切
,了解数学的价值,增进对数学的理解和学好数学的信心;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和能力,在情感态度和一般能力方面都能得到允分发展。

从前言与这一总体目标中,我们可以深刻地了解、体会到:数学教学已不再是以“传授数学知识”为目的了,而是更加关注在数学教学过程中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和思维方式的多样化。

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数学实践活动中寻求解决问题的不同策略及良好的情感和态度的形成等等。

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体验探索知识、解决问题的感受。

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的发展。

为了我们的数学课堂教学适应今天学生的学习需要。

教师首先要更新观念,通过学习《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更新我们的教育教学观念。

把新的理念带进课堂,优化学生的学习过程。

一、如何在备课中体现新的理念
1.选择现实的、有意义的素材。

由于教材编写具有时代性,限于当时的社会背景,根据那个年代学生的条件及当时社会对各方面人才需要的要求不同,教材编写的内容及要求只符合一定时期的使用。

随着社会和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再好的教材经若干年也会滞后的。

因此,我们手中的教材有些编排顺序、准备题、例题、呈现方式及例题的情境已不能适应我们今天的学生学习了。

这就要求我们备课时,在基本不改变教材的编排意图的同时,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的特征,选择学生身边熟悉的、喜欢的、感兴趣的事物或内容为学习素材。

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他们感到数学就在自己的身边,与现实日常生活密切联系。

这样,在学习过程中学生才会乐于参与,他们才会对学习数学产生兴趣。

例如改变例题的叙述情节,省编义务教材第七册第43页的归总应用题是先通过准备题
出“
效率×工作时间=工作总量”的数量关系式,然后出示例题。

这样的课,用以前的眼光来看是无可非议的,就现在来讲逻辑思维也是很好的。

但我们所教的孩子不一样了,他们可能对3小时抽水420吨,5小时抽水多少吨已不会感兴趣了。

我想如果改成“老师想了解一下昨天晚上我们班55人一分钟共做多少题”?根据你自己的做题情况编一道数学题。

学生四人或两人小组讨论片刻,争相回答。

有的学生说:“我一分钟做了20道题。

照这样的效率,估计全班55人能做1100道题。

”有的说:“我两分钟做了30道题。

估计全班55人,可能做825道题。

”再让他们说说是怎样计算的?由于这道题是学生根据自己的亲身经历过的事实建构的,所以对例题的结构、数量关系比你去刻意地去教,掌握的要好得多。

学生很容易掌握了这类题的解题思路。

2.改变教材的呈现方式。

采用不同的表达方式呈现教学内容,以满足多样化的学习需求。

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教材只能作为教课的依据,要教得好,使学生受益,还要靠教师善于运用。

”这句话揭示我们,教材不是圣书,它只是提供了最基本的教学内容。

为了体现新的教学理念,备课时我们要根据学生具体情况,从实际出发,重新组合教学内容,安排最佳的呈现形式。

因为,教材的编写往往是根据知识的结构展示其发生、形成、发展的顺序。

而我们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思维方式不一定适应教材中的呈现顺序及呈现方式。

我在教学“分数的意义”这节课时,根据学生原有知识、生活经验和本节课要讨论的问题之间的距离,改变了教材内容中的呈现方式。

把用一个实物、一个图形、一个计量单位表示的单位"1"与用多个物体为整体表示的单位"1"的内容相对比,同时让学生用自己手中的材料根据自己的能力在小组的协助下主动参与解决问题。

学生在具体的实践活动中经历主动探究“分数的意义”的过程,建立分数的概念。

并理解单位"1"的含义,在学习过程中让学生经历和感受合作、交流、成功、愉悦的情感体验。

3.改变新课的导入方式。

现行教材中的准备题,是为新知学习铺路搭桥。

其内容一般是与本节课新知识密切相关的旧知识,目的是使学生的思维快速进入新知境界。

然而,从新的教学理念看,它恰恰是限制了学生的自主性,缩小了探索空间。

加之,教材中的例题在提供答案的同时,也提供了思考过程,在出示例题的同时,就有怎样想,它既约束了教师的思维,又扼杀了学生的创新精神。

随着数学教学的价值取向由知识传授为主转向个性、才能的发展为主,导入阶段的目标也应随之由为知识学习作准备为主转向情感诱导为主;由关注知识技能领域向关注发展性领域转变。

因而,强化情景创设功能,让学生体会今天学的数学就在身边,形成探索的欲望,是导入阶段的方向。

我们备课时在关注新课导入方式的同时,更要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

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创设与学生生活
、知识背景密切相关的,又是学生感兴趣的学习情境。

数学内容虽然是抽象的,然而大都可以在生活中找到适合小学生接受的原型。

例如,“正比例教学”中,可在有阳光的日子带着学生去室外,用杆高与影长的关系,测量树高、旗杆和周围的物体。

教学“比例尺”时,可让学生根据比例把自己家的房子画在纸上,设计自己喜欢的
物。

总之,在教学中,教师要尽量设计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导入新课,这样符合学生积极探索的
需求。

'。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