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中考历史必背考点中国近代史部分一、不平等条约对中国的影响1.鸦片战争(《南京条约》)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影响使中国开始步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2.甲午中日战争(《马关条约》)的影响大大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
3.八国联军侵华战争(《辛丑条约》)对中国的影响。
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二、近代化的起步1、洋务运动在中国近代化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
(评价=地位+作用)(1)地位:洋务运动是中国近代化的开端。
(2)作用:洋务运动没有使中国走上富强的道路,但它引进了西方先进技术,创办了近代企业,客观上刺激了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对西方列强的经济侵略也起了一定的抵制作用。
为中国近代化开辟了道路。
2、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1)经济:鼓励私人兴办工矿企业(有利于发展近代工商业)——最能体现运动的性质(2)文化:开办新式学堂培养人才(开办了京师大学堂,即北大的前身)——唯一保留下来的成果3、百日维新的影响戊戌变法是我国近代化进程中政治领域的开启性事件,在社会上起到了重要的思想启蒙作用。
4、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推翻了清王朝的封建统治,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同时促进了社会风俗的改变。
(剪辫、易服、禁缠足、改称谓、变礼节等)。
5、新文化运动在中国近代思想解放运动中的地位和作用(评价=地位+作用)(1)历史地位:新文化运动是我国历史上空前的一次思想大解放运动。
(2)作用:它促使人们追求民主和科学,探索救国救民的真理,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条件,使人们的思想得到一次空前的解放。
6、中国近代化的特点由器物到制度到思想文化,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层层递进。
三、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兴起1、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历史意义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是中国历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中国革命的面貌从此焕然一新了。
2、南昌起义的意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成为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武装斗争和创建人民军队的开始。
(注意点:“军旗”首先升起的地方是南昌,南昌起义日“八一”成为建军节。
)3、中国共产党创建工农红军和农村革命根据地的意义。
开创一条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全国政权的道路。
四、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1、西安事变和平解决的历史作用。
标志着十年内战基本结束,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
2、“七七事变”的影响日本开始了全面侵华战争,全国性的抗战也由此拉开了序幕。
3、抗日战争胜利的历史意义。
国内意义:抗日战争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民族解放战争;洗刷了近代以来的民族耻辱,成为中华民族由衰败到振兴的转折点。
国际意义:中国人民也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重要的贡献;中国的国际地位得到提高。
中国现代史部分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巩固1、新中国成立的历史意义。
(1)国内:①开辟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②中国结束了近代以来的屈辱历史,成为一个真正独立自主的国家③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成为国家的主人。
④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是中国现代史的开端。
(2)国际:①冲破了帝国主义的东方战线,大大增强了社会主义阵营的力量;②鼓舞了世界被压迫人民争取民族独立的斗争。
二、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1、三大改造的意义(1)三大改造的完成,实现了把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2)标志我国基本确立社会主义制度,我国开始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三、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1、十一届三中全会的主要内容(1)思想上:彻底否定“两个凡是”的方针,重新确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2)政治上: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作出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3)组织上:会议实际上形成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第二代领导集体。
2、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历史意义(1)它是建国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2)完成了党的政治路线、思想路线、组织路线的拨乱反正;(3)标志着改革开放的开端,从此中国历史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
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1978年至今3、经济特区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作用和影响(1)经济特区是我国改革开放的窗口(2)有利于引进外资、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3)它的设立为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发挥了积极作用,极大地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四、外交成就1.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主要内容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
2.周恩来出席万隆会议的史实中国提出的方针:求同存异;世界近代史部分一、欧美主要国家的社会巨变1.《权利法案》意义标志英国确立君主立宪制的资产阶级统治,为限制王权提供了法律保障。
2.《独立宣言》意义《独立宣言》的颁布标志着美国的诞生,《独立宣言》被马克思称为第一个人权宣言。
3.《人权宣言》意义《人权宣言》是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的纲领性文件,体现了要求摧毁封建君主专制和等级制度的思想,因此,它有“旧制度的死亡证书,新制度的出生证”之称。
体现了资产阶级性质,宣传启蒙思想家伏尔泰的思想。
二、资产阶级统治的巩固与扩大1、南北战争在美国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南北战争是美国历史上的第二次资产阶级革命(第一次资产阶级革命是独立战争),捍卫了国家的统一,废除了黑人奴隶制度,扫清了资本主义发展的又一大障碍。
促进了美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为美国后来成为资本主义强国奠定了基础。
2、俄国废除农奴制法令的主要内容,农奴制改革的历史作用。
(1)1861年沙皇亚利山大二世颁布废除农奴制法令:①农奴在法律上是“自由人”。
②地主再也不许买卖农奴和干涉他们的生活。
③农奴在获得人身自由的同时,可以得到一块份地,但他们必须出钱赎买。
(2)俄国1861年改革的历史作用:①废除了农奴制,有利于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是俄国近代历史的重要转折点,俄国从此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②局限性:留下大量封建残余,改革不彻底。
3、明治维新的主要内容,明治维新在促进日本向资本主义社会转变中所起的作用。
(1)主要内容:政治方面:“废藩置县”,加强中央集权。
经济方面:允许土地自由买卖,引进西方技术,鼓励发展近代工业。
(最能体现改革的性质)社会生活方面:提倡“文明开化”,(即向西方学习),努力发展教育(对日本持续发展最为有利)。
(注:西化措施有:引进西方技术鼓励发展近代工业;提倡文明开化;努力发展教育。
)(2)日本明治维新的作用:①使日本从一个闭关锁国的封建国家,逐步转变为资本主义国家,摆脱了沦为半殖民地国家的命运,改革后日本走上了崛起之路。
②局限性:改革不彻底,保留了大量封建残余。
后来很快走上了对外侵略扩张的道路,跻身于西方资本主义列强的行列。
世界现代史部分(一)苏联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1.新经济政策的特点和作用(1)特点:新经济政策把社会主义同市场、商品货币关系和资本主义直接联系起来,允许多种经济并存,大力发展商品经济。
(这是苏联建设社会主义的一大创举,体现了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思想。
中国的改革开放借鉴了新经济政策的部分成功经验。
)(2)作用:促进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巩固了苏维埃政权,巩固了工农联盟(二)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下的西方世界1.罗斯福新政(1)中心措施:颁布《国家工业复兴法》,对工业进行调整(2)特点:政府干预经济(3)作用:①罗斯福新政使美国经济开始复苏,尖锐的社会矛盾有所缓和②开创了资产阶级政府干预经济生活的先河③罗斯福新政使资本主义制度得到调整、巩固和发展。
(三)战后世界格局的演变1.“冷战”的表现政治上——1947年杜鲁门主义的出台(冷战开始的标志)经济上——1947马歇尔计划的实施军事上——1949 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的建立(四)科学技术和文化1.第三次科技革命的特点。
第一,它以群体形式出现,形成一个多层次、紧密联系的、统一整体的高科技群;第二,科技与社会的联系及其紧密。
国家、企业直接领导和参与科技研发,从而加快了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的速度,并成为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
第三,发展速度极快,知识老化加速。
启示类答题模版(必答点)一、中国梦1.闭关锁国导致愚昧落后,要坚持对外开放。
2.要实施“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
3.民族独立,是国家富强的前提。
4.没有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就没有新中国。
中国共产党能够把中国革命引向胜利,引导走向富强。
5.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从国情出发,实事求是。
二、改革1.改革是经济发展、社会前进的动力,要勇于改革。
2.改革要符合国情,实事求是,顺应历史发展的趋势。
3.改革要善于吸取世界先进文化成果,借鉴不同社会制度的优势和长处,取长补短,自我完善。
4.改革要关注民生,要让人民享受改革的成果。
5.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中国将始终不渝地坚持改革开放,坚持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三、外交(中外交往)1.落后就要挨打,弱国无外交,发展才是硬道理;2.国家角度:我们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科技教育事业,坚持改革开放,实行科教兴国战略,增强综合国力,提高国际地位;主动融入世界,把握机遇。
3.个人角度:我们要牢记历史,勿忘国耻,居安思危,发愤读书,准备报效祖国,振兴中华等。
四、大国崛起1.引领时代的政治体制、雄厚的经济实力、先进的思想理念和先进的科学技术是崛起的重要条件。
2.要尊重知识、注重创新、扩大海外贸易、努力发展经济。
五、三次科技革命1.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2.科学技术推动社会进步和发展、改善人类生活。
3.要积极引进世界先进技术。
4.要重视教育和人才培养。
5.要坚持改革开放。
六、两次世界大战1.和平来之不易,要珍惜和平、热爱和平,反对战争。
2.国与国之间应该和平相处、加强合作、共同发展。
3.国际间的竞争是综合国力的较量,包括经济实力和科技实力,要不断增强综合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