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钻孔灌注桩施工技术方案

钻孔灌注桩施工技术方案

绍兴市曹娥江综合整治工程(柯桥段)二标(迎阳闸、东江闸)钻孔灌注桩施工技术方案浙江艮威水利建设有限公司绍兴市曹娥江综合整治工程(柯桥段)二标项目部2020年3月20日目录一、项目概况 (2)二、编制依据 (4)三、施工工艺方法 (4)四、施工组织与管理 (7)五、工程质量保证措施 (8)六、安全环保控制措施 (9)七、施工进度计划及保证工期的主要措施 (12)八、偏孔塌孔防范处理措施 (13)附图1钻孔灌注桩施工工艺流程图 (15)附图2钻孔灌注桩工序质量保证对策表 (16)附图3钻孔灌注桩施工进度计划表 (17)一、项目概况1、水文、气象条件本项目位于绍兴市,场地属杭州湾南岸萧(山)—绍(兴)平原地貌曹娥江水系,处平原地带,地表水发育,以河流为主,汇水面积较大。

河道设计常水位4.13m。

气候属亚热带季风性气候,湿温多雨,四季分明,具有冬夏长、春秋短的特点。

年平均气温16.4℃,极端最高气温39.5℃, 低温天气平均在3-4℃,极端最低气温-10.1℃。

年降雨量1450.4mm,日最大降雨量345.2mm,且分布不均,降水量变化呈双峰型且年际变化较大,年降水日数平均为156.2天。

最大积雪深度24cm,年蒸发量为800~1000mm,相对湿度80%左右,无霜期245天左右。

春末夏初多梅雨,七~九月多热雷、台风暴雨。

历年十分钟平均最大风速为21.7m/s,风向WWS,夏季主导风向为WN;台风最大风速为34m/s。

2、桥桩结构设计说明2.1迎阳闸桥迎阳闸桥桥梁全宽23.5m,布置为0.5m护栏+2.5m非机动车道+7.5m车行道+0.5m双黄线+7.5m车行道+2.5m非机动车道+2m游步道+0.5m护栏。

桥梁无通航要求,右偏角90℃。

桥梁采用钻孔灌注桩。

钻孔采用Z11、Z12,桩基均按摩擦桩设计,桥台持力层为粉质粘土,桥墩持力层为砂砾,单桩轴向受压承载力容许值:桥墩不小于5500KN,桥台不小于2500KN。

2.2东江闸桥东江闸桥桥梁全宽23.5m,布置为0.5m护栏+2.5m非机动车道+7.5m车行道+0.5m双黄线+7.5m车行道+2.5m非机动车道+2m游步道+0.5m护栏。

桥梁无通航要求,右偏角90℃。

桥梁采用钻孔灌注桩。

钻孔采用Z6、Z7,桩基均按摩擦桩设计,桥台持力层为粉质粘土,桥墩持力层为砂砾,单桩轴向受压承载力容许值:桥墩不小于5500KN,桥台不小于2500KN。

2.3桥桩桩基情况桥桩桩基情况一览表如下:3、桥梁桩基施工设计要求如下:3.1施工单位应采取可靠的方法对桥基础中线及各桩位坐标精确放样。

放样前应对提供的坐标及基底标高进行复核,确认无误后方可进行下部结构施工。

3.2桥址处钻孔数有限,施工中如发现地质与设计不符,应及时反馈以进行变更。

基础施工时应加强地质监控,及时反馈地质的变化,进行动态设计。

3.3钻孔桩成孔后,必须测量孔深,垂直度、孔径和沉淀层厚度等,有预埋声测管的桩基要注意声测管的位置,确认满足设计要求后,才能灌注砼,灌注砼过程中注意控制成桩钢筋笼中心位置。

应加强检测,防止塌缩径、砼离析和桩偏位。

3.4清空要求:钻孔灌注桩桩底沉淀土厚度要求小于20cm。

钻孔泥浆应禁止直接排入江、河中3.5桩基础检测频率按照《公路工程基桩动测技术规程》(JTG/TF81-01-2004),高应变动测不宜小于总桩数的5%且不少于5根,并保证每个桥梁墩台有一根桩的检测率。

其余桩基均应采用超声波检测。

检测完毕后需向建设方、施工监理、设计方提交一份符合《规程》要求的。

3.6如桥下存在填土的,或位于路基侧边的桩基,需等填土或路基处理稳定达到要求后,方可施工桩基础二、编制依据(1)绍兴市曹娥江综合整治工程-二标桥梁、涵洞施工图设计(2)提供的地质勘察报告(3)工程测量规范(GB50026-2007)(4)钢筋焊接及验收规程(JGJ18-2012)(5)钢筋混凝土用热轧带肋钢筋(GB1499-2018)(6)钢筋混凝土用热轧光圆钢筋(GB13013-2005)(7)水利水电工程施工安全管理导则(SL721-2015)(8)施工组织设计(9)现场实际情况三、施工工艺方法1、工艺流程见附图12、钻孔桩施工方法及技术要点2.1施工准备根据本工程场地实际情况,钻孔灌注桩施工前,应对桩基施工场地进行平整、压实。

2.2测量放样测量放样桩位采用全站仪以复核过的导线控制点为基准进行放样。

测量时采用“两次放样法”,即先用桩位坐标测出具体桩位,然后再反测出该桩位的坐标值,与设计计算坐标较核,从而防止操作仪器输入数据时“手误”,从而导致桩位偏位。

具体桩位放设后,立即用“十字线法”将桩位用护桩引出,同时对桩位、护桩进行加固、标识、保护。

2.3埋设护筒(若施工时地面土质较硬可不用护筒)护筒埋设采用70小挖掘机挖埋,四周回填土应夯实。

护筒内径应比桩径大20~40cm,护筒中心线与桩基中心线重合。

护筒高度应高出地面30cm,埋深宜为2m。

护筒内泥浆面应高于地下水位1.0m以上。

测设护筒顶面标高,用作控制孔底标高(孔深)。

现场施工员填写工艺流程卡,将有关成孔控制参数如孔号、孔口标高、孔底标高、孔深、孔径等注明,并下发至钻机操作手。

2.4钻进成孔成孔采用回转钻进,泥浆护壁。

粘土中钻进时,采用原土造浆,遇砂层较厚易发生塌孔,可调整泥浆粘稠度及比重。

为了泥浆有更好性能,可适当掺加碳酸钠等分散剂,其掺量为加水量的0.5%左右,在淤泥质土及砂层成孔时,泥浆比重控制在1.3~1.5,砂率小于8%,防止塌孔。

开钻前,应检查钻机的水平度及钻杆的垂直度,钻杆要有导向装置,钻具中心对准桩位后方可开钻。

在土层中成孔采用导向性好的筒式钻头。

钻进时,对不同的地层和深度按不同的方式操作:刚开钻时,要轻压慢钻,回转速度不能太快,以免钻杆过分抖动,造成孔位偏斜;在砂层中,控制钻进速度,加强泥浆护壁。

当钻头钻至岩层时,应进行取样,通过岩样和进尺速度结合钻探资料判断地质情况是否与设计相符。

在钻进过程中,详细认真地填好成孔钻进记录,并对孔位、孔深、孔径及垂直度等情况进行自检合格后向监理工程师报验,合格后进入下一道工序。

2.5钢筋笼制作、安装钢筋在加工场分节制作、安装,现场安放。

钢筋笼应严格按设计及规范要求制作。

对桩基主钢筋的自身接长采用焊接,其余接头均采用搭接双面焊;钢筋混凝土段加强圈每2米设置一个,素混凝土段声测管范围内每1米左右设置一个,加强圈自身搭接部分采用双面焊;伸入盖梁内的钢筋除受构造限制外,应做成与竖直线成10度角的喇叭形,若以后与盖梁钢筋发生碰撞时,可适当调整伸入承台内的桩基钢筋;桥台桩基主筋保护层按净7cm控制,桥墩桩基主筋保护层厚度按净5~7cm控制。

钢筋笼下放过程中应保持垂直下放,准确焊接。

焊缝应饱满平顺,避免烧伤钢筋,钢筋均匀分布,钢笼平直。

焊缝长度满足设计及规范要求。

吊放前应放置定位预制混凝土块,定位预制混凝土块固定在钢筋骨架上,在钢筋混凝土段每2米左右沿圆周等距离布置4块,上下层错开位置,吊放时应慢慢吊起至孔口,在操作人员的扶持下将正位后的钢筋笼骨架慢慢吊入孔内,在骨架入孔时应清除骨架上的泥土和杂物,修复变形或移动的箍筋,重放或绑扎已开焊的焊点。

钢筋笼接长应扶正固定,确保2个钢筋笼在同一条竖直线上,且不得倾斜,焊接应符合规范要求,当采用双面焊接时,焊接头应≥5d;当采用单面焊接时,焊接头应≥10d。

吊放最后一节钢筋时,应增设吊筋,由水准仪测出孔口标高来计算吊筋的长度,核对无误后再焊接对位,吊筋安放后用钻机缓慢下放最后一节钢筋笼,当下放至一定高度后在钢筋笼顶吊圈下插两根平行钢槽,将整个笼体支托于枕木上,这样可防止钢筋笼受碰撞变位和落入孔中,也可防止钢筋笼上浮,利用全站仪等测量工具测出桩柱中心位置,然后在顶吊圈位置焊定位筋,以防钢筋笼下放过程中发生移位,之后再放入孔内至设计高程。

2.6吊放导管导管采用壁厚5mm的无缝钢管制作,直径Ф200-Ф300,使用前应进行水密承压实验,进行水密实验的水压宜为孔内水1.5倍的压力,也不应小于导管壁和焊缝可能承受灌注时最大压力的1.3倍。

导管吊放时应居中且垂直,轴线偏差小于孔深0.5%,下口距孔底0.3~0.5m,最下一节导管长度应不小于4m。

2.7清孔成孔结束后,为保证钢筋骨架顺利安放,进行第一次清孔。

安放导管后,为确保清孔质量,采用反循环工艺进行第二次清孔。

清孔后泥浆各项指标应符合要求。

孔底沉渣厚度,满足设计及规范要求。

摩擦桩沉渣厚度小于100mm。

清孔完毕后,必须在30分钟内灌注混凝土,否则,要再次清孔直至符合要求。

2.8水下混凝土灌注本工程桩基混凝土采用商品混凝土,混凝土强度等级为水下C30,混凝土搅拌车运至现场,用导管进行水下灌注,混凝土塌落度控制在18~22cm。

水下砼灌注采用同标号的砼隔水塞隔水。

混凝土灌注的上升速度不得小于2m/h。

初灌时首批混凝土数量必须满足充满孔底并埋管1m以上的要求。

在灌注过程中,随时测量混凝土面高度,及时提升和拆除导管,开始灌砼时导管离孔底宜保持300—500mm,以使导管在混凝土中始终保持埋置深度2~6M。

为使砼密实,可利用吊车慢速振插导管。

接近终灌时,通过适当减少埋管深度(但须≥2M)升高承料漏斗,辅以人工排除孔口浓泥浆等措施,以确保砼压出顺利。

终灌时,按桩顶设计标高正确掌握最后灌注的砼量,使实灌砼面高出设计桩顶面1M以上,以确保凿除桩头后桩顶砼的质量。

砼的充盈系数必须控制在1.15—1.3之间。

砼灌注过程中,应做好水下砼灌注记录。

3、成桩检验及质量检验标准严格按《施工技术规范》及《质量检验评定标准》执行,具体标准及检验方法见下表。

四、施工组织与管理为保证工程顺利施工,在管理体系人员、施工班组人员、机具设备方面组织如下。

1、管理体系组织针对工程实际情况,组织管理人员,见下表。

钻孔桩工程管理人员2、班组作业人员组织钻孔桩工程作业人员3、机具设备组织根据施工工艺要求,本工程配备的相应的施工机具设备,见下表。

机具设备配备表五、工程质量保证措施1、管理措施1.1建立施工质量管理流程图和工序责任表,各工序检查、验收工作分解落实到班组个人,并通过完善以承包为主的经济责任制,明确内部奖罚制度,充分调动施工人员的积极性和责任心。

1.2做好工序管理的控制1.2.1工程经理控制好本工程人员、材料、设备、工艺方法和施工环境(即4M1E)等五个方面的因素,确保工序投入的质量,以此保证每道工序质量的稳定。

1.2.2加强质量检查和隐蔽工程的鉴证,对每道工序实行操作者、班组长和质检员三者百分百检查,工程技术负责抽检的制度。

1.2.3技术负责应及时掌握质量,一旦发现问题立即研究处理,隐蔽工程必须严格遵循上道工序,不合格不能进入下道工序的原则。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