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十九世纪三十年代诗歌
现代派诗人
• 1932年5月《现代》杂志创刊(1935年5月终刊),成了 刊载现代派诗歌并使之独立与成熟的重要园地,“现代 派诗”也因《现代》杂志而得名。以后,戴望舒主持的 《现代诗风》(1935年10月出版,仅一期),戴望舒、 卞之琳、梁宗岱、冯至主编的《新诗》月刊(1936年10 月-1937年7月)先后出版,进一步扩大了现代派诗的影 响,约在1936、1937年间达到了创作的极盛期。其代表 诗人除戴望舒外,还有施蛰存、何其芳、卞之琳、废名、 林庚、李白凤、金克木等。《现代》主编施蛰存在《现 代》4卷1期上发表的《又关于本刊中的诗》几乎可以看 作是现代派诗歌的一个宣言:“《现代》中的诗是诗, 而且是纯然的现代诗。它们是现代人在现代生活中所感 受的现代的情绪,用现代的词藻排列成的现代的诗形。”
• 戴望舒诗歌在艺术上的最大特点就是通过象征化的意象来 表达感情与主旨。
《汉园集》三诗人
• 《汉园集》是1936年出版的三位青年诗人 的合集,内收何其芳的《燕泥集》、李广 田的《行云集》与卞之琳的《数行集》。
艾青
• 艾青的诗在中国新诗发展历史上所完成的是历史 的“综合”的任务。一方面,坚持并发展中国诗 歌会诗人“忠实于现实的、战斗的”传统,另一 方面又克服、扬弃其“幼稚的叫喊”的弱点,批 判地吸收现代派诗人在新诗艺术探讨中取得的某 些成果,进一步丰富与发展新诗艺术,成为新诗 第三个十年最有影响的代表诗人。
忧郁的诗绪
• 浸透了诗人灵魂、永远摆脱不掉的忧郁,是构成 艾青诗歌艺术个性的基本要素之一。
• 在他的诗里,一再地回旋着这样的调子:“中国 的苦痛与灾难,像这雪夜一样广阔而又漫长呀” (《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薄雾在迷蒙着 旷野啊……”,“你悲哀而旷达,辛苦而又贫困 的旷野啊”(《旷野》)
为何忧郁
• 1,很早就感染了农民的忧郁,成了个人道主义者 。 • 2,当他徘徊于巴黎街头,过着半流浪式的生活,置身于
淫荡、疯狂、怪异、陌生的资本主义文明世界中,咀嚼 异国游子的内心孤寂的时候,与表现大都会里个人失落 感、追念乡村古老的宁静的西方现代象征派、印象派诗 歌产生了强烈的共鸣。个人境遇、气质与西方文学思潮 的结合,形成了艾青早期作品中流浪汉的“漂泊的情愫”
中国诗歌会诗人群
• (一) 及时、迅速地反映时代重大事件,表 现工农大众及其斗争,强调诗歌对实际革命运动 的直接鼓动作用
• (二) 中国诗歌会强调“诗的意识形态化”, 这自然大大加强了诗的理性化色彩与主观性
• (三) 这一时期中国诗歌会诗人的创作,在 艺术表现上,大都采取直接描摹现实的方式,提 出了“歌谣化”的主张。
• 这是一种农民式的忠实于生活的清醒的现实主义 态度,产生于对中国革命和抗日战争长期性、艰 苦性的这种深刻认识与体验中。
• “艾青式的忧郁”正是时代情绪、民族传统、西 方文化影响与艾青个人气质的一种“契合”。
• 艾青的忧郁当然不表示他对生活的灰心与绝望; 相反,正是表现了他对美好生活执著的追求与坚 强的信念。
• 3,在抗日战争的炮火中,当艾青辗转于中国的“北方” 时,不仅理解了“载负了土地的痛苦的重压”的北方农 民的现实苦难,而且对这“古老的国土”所“养育”的 “世界上最艰苦与最古老的种族”的感时愤世、忧国忧 民的传统产生了心灵的契合。
如何理解这忧郁
• 这忧郁里,浸透着诗人对祖国、人民极其深沉的 爱,更表现了诗人对生活的忠实与思索。
独特意象与主题
• 太阳 • 1,“太阳”的意象表现了诗人灵魂的另一面:
对于光明、理想、美好生活热烈的不息的追求。 • 2,诗人说过:“凡是能够促使人类向上发展的,
都是美的,都是善的,也都是诗的”,正是从这 种美学思想出发,诗人几十年如一日地热情讴歌 着:太阳,光明,春天,黎明,生命与火焰。这 正是艾青的“永恒主题”。这一时期写得最好的 光明颂是《向太阳》与《黎明的通知》。
三十年代
诗歌
三十年代诗歌概说
• 30年代的新诗,即在此基础上继续发展, 出现了以殷夫为前驱、蒲风为代表的中国 诗歌会诗人群,和以徐志摩、陈梦家为代 表的后期新月派,以戴望舒为代表的现代 派诗人群两大派别相互竞争的局面。
• 向内转 • 向外转
中国诗歌会诗人群
• 中国诗歌会成立于1932年9月,它本身就是左联 领导下的一个群众性诗歌团体。中国诗歌会除了 在上海建立总会外,还在北平、广州以及日本东 京等地设有分会。上海总会有机关刊物《新诗歌》 旬刊(后改为半月刊、月刊),各分会也有自己 的刊物或副刊。中国诗歌会的发起人有穆木天、 蒲风、杨骚、任钧(卢森堡)等人。要求诗歌自 觉地表现大时代阶级斗争的“急风狂雨”,而不 是趋向诗人的内心世界;要求诗歌缩短(而不是 拉大)与“大众”的距离。
戴望舒
• 戴望舒一生的诗歌仅九十三首。第一本诗集《我底记忆》 (1929)分“旧锦囊”、“雨巷”和“我底记忆”三辑。 1933年出版《望舒草》。1937年1月出版《望舒诗稿》, 汇集了戴望舒当时的大部分诗。1948年出版《灾难的岁 月》。
• 戴望舒开始写诗,正是“五四”退潮期,青年知识分子中 普遍弥漫着一种孤独、寂寞、苦闷、失望和怀疑的情绪。 后来又亲历了大革命失败的惨剧,深感幻灭。《我底记忆》 所传达的基本上是一个孤独的流浪者和一个失意的恋人的 落寞感伤的情怀。
独特意象与主题
• 土地 • 1,“土地”的意象里,凝聚着诗人对祖国——
大地把这种感情表现得最为动人的, 是他的《我爱这土地》。
• 2,“土地”的意象还凝聚着诗人对于生于斯、 耕作于斯、死于斯的劳动者最深沉的爱,对他们 的命运的关注与探索。
• 3,诗人正是通过对于土地的痛苦、复活与解放 的描绘,真实地写出了中国农村现实的灵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