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地图知识点
(2)关于地轴对称的两点:经线相对,和为180°;纬度相同,如 A(40°N,20°W)与C(40°N,160°E)。
(3)关于地心对称的两点 (对趾点):经线相对,和为180°;纬度
相反,数值相等,如A(40°N,20°W)与D(40°S,160°E)。
1.(2010年高考天津文综改编)读下图,回答(1)~(3)题。
(3)新加坡(1°22′N,103°45′E)与我国北京南北相距约为(
答案:(1)B (2)A (3)A
比例尺的大小、缩放与应用
1.比例尺大小的判断
(1)依据比例尺公式判断。
比例尺是个分数值,且分子是1,因此看比例尺的大小,就看分 母的大小,分母越大,比例尺越小。
(2)依据实际面积大小判断。
图上面积相同时,实际面积越大,则比例尺越小。如图,甲、乙、
线凸出方向相反。
②水文特征:等高线密集的河谷,落差大,河流流速大,流水侵
蚀作用强烈,陡崖处有时形成瀑布;河流的流量还与流域面积(集水区
域面积)和所处迎风坡、背风坡有关;河流流出山口处常形成冲积扇或 洪积扇。
(3)等高线地形图与“线”的区位。
(4)等高线地形图与“点”的区位。
(5)等高线地形图与“面”的区位。
比例尺缩小后的图幅面积=原图面积×缩小到的倍数之平方。如
将比例尺缩小到原图的1/3,则图幅面积为原图的1/9。比例尺缩放后, 原面积之比变为缩放倍数的平方。
5.比例尺中有关距离的计算
(1)根据比例尺求距离。
如下图,求A、B两点的直线距离。先用刻度尺量出AB间的图上 距离,然后除以比例尺。
(2)根据距离求比例尺。
(2)比例尺缩小:用原比例尺×缩小到的倍数(分数倍)。
例如,将1/120 000的比例尺缩小1/4,即比例尺缩小到3/4,缩小 后的比例尺应为:3/4×1/120 000=1/160 000,比例尺缩小。
(3)缩放后图幅面积的变化。
比例尺放大后的图幅面积=原图面积×放大到的倍数之平方。如 将比例尺放大到原图的2倍,则放大后图幅面积是原图的4倍。
如下图,AB间为 30千米,求出该图的比例尺。先用刻度尺量出 AB间图上距离,然后除以30千米即可,注意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单位
要统一。
2 . (2010 年高考天津卷 ) 某校地理小组学生在滨海公路沿线的山 坡上,看到了几千年前形成的海浪侵蚀地貌。在学生绘制的该地区由 陆到海的地形剖面图中,地形起伏不明显。为了突出图中的地形起伏, 绘图时应采用的做法是( )
渐减小则为西经。
②两条正相对的经线组成一个经线圈。已知一条经线的经度为 x, 则与它正相对的另一条经线的经度 y= 180°-x(x、y所属的东、西经 不同)。
2.球面上对称点位置的确定 (1) 关于赤道对称的两点:经度相同;纬度相反,数值相等,如
A(40°N,20°W)与B(40°S,20°W)。
°C/100 m)可计算两地间的气温差异:T差=(0.6 °C·H相)/100 m。
(3)估算陡崖的相对高度。
①陡崖的相对高度。
ΔH的取值范围是:(n-1)d≤ΔH<(n+1)d。
②陡崖的绝对高度。 A.陡崖崖顶的绝对高度:H大≤H顶 <H大+d。
B.陡崖崖底的绝对高度:H小-d<H底≤H小。
注:n为陡崖处重合的等高线条数,d为等高距,H大为重合等高 线中海拔最高的,H小为重合等高线中海拔最低的。
图2
Hale Waihona Puke ②B、C位于同一经线上,根据极点位置判断C位于B的正南方。 ③ C、A既不在同一经线上,也不在同一纬线上,根据以上原理 分别判断东西、南北方向,可确定C在A的东南方。 2.定“距离” (1)根据纬度差定经线长度:纬度1°的实际经线弧长处处相等,
图3 约是 111千米,如图 3中AB。若两地在同一条经线上,只要知道 两地的纬度差,就可以计算出两地之间的距离。 (2)根据经度差定纬线长度:经度 1°的纬线弧长由低纬向高纬递 减,约是111×cos φ千米(φ表示该纬线的纬度数值),如图3中AC。 (3)图3中BC的距离可根据勾股定理估算出。 3.定“范围” (1)距经纬度数相同的地图,纬度越高,表示的实际范围越小。 (2) 图幅相同的两幅图,中心点纬度数相同,则跨经纬度越广, 所表示的实际范围越大,比例尺越小。
)
B.310米 D.410米
获取解读信息 解答本题的关键点是根据图中山峰高度和等高距确定出图中各条 等高线的高度,解题流程见下图:
答案:(1)D (2)C
地形剖面图的绘制与应用 1.绘制 (1)绘制步骤。
(2)绘制实例。
2.应用——通视问题 通视问题可通过作地形剖面图来解决。如果过已知两点作的地形 剖面图无障碍物 ( 如山地或山脊 ) 阻挡,则两地可互相通视。特别注意 “凹形坡”与“凸形坡”的不同。从山顶向四周,等高线先密后疏, 为“凹形坡”,可通视;等高线先疏后密,为“凸形坡”,“凸形坡” 容易挡住人们的视线。(如下图)
A.比例尺不变,适当扩大图幅 B.水平比例尺不变,适当扩大垂直比例尺 C.比例尺不变,适当缩小图幅
D.垂直比例尺不变,适当扩大水平比例尺
获取解读信息 从题干中可获取“突出地形起伏”的信息。即扩大垂直比例尺就 能突出地形的高低起伏。
答案:B
等高线地形图的实际应用与计算
1.等高线地形图的实际应用 (1)等高线地形图与气候。 ①气温:海拔每升高1 000米,气温约下降6℃;阳坡热量条件好, 阴坡相反;盆地不易散热,又容易引起污染空气的滞留。 ②降水:迎风坡降水量多,背风坡降水量少;高大的山地或者高 原对大气环流有阻挡作用,从而影响不同坡面的气温和降水状况。 (2)等高线地形图与河流。 ①水系特征:山地常形成放射状水系;盆地常形成向心状水系; 山脊常形成分水岭 ( 山脊处等高线弯曲最大处的连线称为分水线 ) ;山 谷常有河流发育,等高线穿越河谷时向上游弯曲,即河流流向与等高
2.等高线地形图的有关计算 等高线地形图中的等高线数值可以提供很多的信息,可以结合其 他知识进行一些相关的计算。 (1)计算两地间的相对高度。 从等高线图上读出任意两点的海拔,就可以计算这两点的相对高 度:H相=H高-H低。
(2)计算两地间的气温差。 已知某地的气温和两地间的相对高度,根据气温垂直递减率 (0.6
4 . (2013 年高考天津卷 ) 某中学地理小组对下图所示区域进行考
察。读图回答(1)~(2)题。
(1) 在同学们绘制的地形剖面图中,依据图中甲、乙两处连线绘 制的是( )
(2) 为了保护生态环境,当地政府计划将图中 a、 b 、 c、 d 四处居 民点集中到一处。地理小组建议居民点集中建在水源最丰富的地方, 该地应选在( A. a处 C.c处 ) B.b处 D . d处
另一个是“W”(0°和180°除外)。
三、地图三要素
1.比例尺
2.方向
3.图例和注记
四、等高线地形图与地形剖面图
1.地面高度的计算方法 (1)海拔:地表某地高出海平面 的垂直距离。
(2)相对高度:地表某两点之间的垂直距离。
2.等高线地形图 (1)等高线的基本特征。
3.等高线地形图上常见的地形部位
(1) 图中的北京、新加坡、纽约和巴西利亚四个城市中位置完全 符合西半球、北半球、中纬度地区三个条件的是( A.北京 C.新加坡 B.纽约 D.巴西利亚 )
(2)图中的北京(39°54′N,116°23′E)位于纽约(40°43′N,74°W) 的( ) A.西南方向 C.西北方向 A.4 300千米 C.4 500千米 B.东南方向 D.东北方向 ) B.1 500千米 D.2 800千米 获取和解读信息 (1)图中可读出北京、新加坡、纽约和巴西利亚的大致经纬度。 (2) 根据题干中北京和纽约的具体经纬度可获取两地南北纬度、 相对位置和东西经度相对位置。 (3)由第(2)、(3)题干北京39°54′N、新加坡1°22′N可知两地的纬 度差为38°32′。
(2) 若等压差和等压线疏密程度相同时:比例尺越大,风力越大;
比例尺越小,风力越小。 (3)若等高(压)线疏密、比例尺、图幅相同时;等高距 (等压差)越 大,坡度越大(风力越大);等高距(等压差)越小,坡度越小(风力越小)。
4.比例尺的缩放
(1)比例尺放大:用原比例尺×放大到的倍数。
例如,将1/20 000的比例尺放大1倍,即比例尺放大到2倍,放大 后的比例尺是1/10 000,比例尺变大。
(4)估算某地形区的相对高度。
①估算方法:一般说来,若在等高线地形图上,任意两点之间有 n条等高线,等高距为 d米,则这两点的相对高度 H可用下面公式求算:
(n-1)d米<H<(n+1)d米。
②例证:如图所示,求A、B两点间的相对高度:A、B两点之间 有3条等高线,等高距为100米,利用公式可得A、B两点间的相对高度
上图中字母代表的地形名称及剖面图示意:
4.地形剖面图:地形剖面图可以直观地表示某条剖面线上的 地势起伏 和 坡度陡缓 。
[灵犀一点] 山脊线为流域的分水线,山谷线为河流的集水线。
经纬网图的判读与应用
1.定“方向” 理论依据:经线指示南北方向,纬线指示东西方向。
图1 (1)方格状经纬网图上经线和纬线呈直线。如图1中A在B的西北方 向。 (2)弧线式经纬网图(以极点经纬网图为例) ①如图 2 中A、 B两点位于同一纬线上,先确定 A 、B两地经度差 小于180°,再根据自转方向判断B在A的正东方。
为200米<H<400米。
3 . (2012 年高考新课标全国卷 ) 下图示意某小区域地形。图中等 高距为100米,瀑布的落差为72米。据此完成(1)~(2)题。
(1)Q地的海拔可能为( A.90米
) B.230米
C.340米
D.420米
(2)桥梁附近河岸与山峰的高差最接近( A.260米 C.360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