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网络舆情管理

网络舆情管理

舆情与网络舆情概念:舆情:就是舆论的实际情况,又称为社情民意,是公众的意愿和态度,包括公众对各种政治和社会现象及问题的认识或看法,是群众心理、情绪、意见、要求和思想的综合表现。

网络舆情:是指在互联网背景之下,众多网民对社会(现实社会、虚拟社会)各种现象、问题所表达的信念、态度、意见和情绪表现的总和,简言之,即网络上的社情民意。

网络社会的特点:1、中国网民的特质:(1)“草根”;(2)“有主张,少论据”;(3)情绪化;(4)盲目跟从2、网络舆论场域中两元化趋势明显3、负面“网络群体性事件”数量增加4、网民行为“从说到做”,没有结果“誓不罢休”5、网上群体性事件折射出社会大众的浮躁心理和情绪化心态6、网络热点的根源是民众与政府关于信息权利的争取与限制网络舆情的积极意义(一)互联网已成为一个巨大的民意平台(二)互联网逐步成为舆论“主流媒介”(三)网络舆情成为各级领导的决策参考网络舆情的特点:①直接性。

通过B B S 、新闻点评和博客网站,网民可以立即发表意见,下情直接上达,民意表达更加畅通。

②突发性。

网络舆论的形成往往非常迅速,一个热点事件的存在加上一种情绪化的意见,就可以成为点燃一片舆论的导火索③偏差性。

由于发言者身份隐蔽,并且缺少规则限制和有效监督,网络自然成为一些网民发泄情绪的空间。

在现实生活中遇到挫折,对社会问题片面认识等等,都会利用网络得以宣泄。

因此在网络上更容易出现庸俗、灰色的言论,相对集中的偏颇观点容易带来群体的盲从和冲动网络舆情的传播特征:1.传播的爆炸性2.主体的隐蔽性3.信源的模糊性4.网民的互动性5.意见的指向性6.影响的显著性舆情热点事件主要集中的议题:1、政府官员的违法乱纪行为2、涉及代表强制国家机器的司法系统、城管队伍3、涉及代表特权和垄断的政府部门与央企4、衣食住行等全国性的民生问题5、社会分配不合理、贫富分化6、涉及国家利益、民族自豪感7、重要或敏感国家地区的突发性事件8、影响力较大的热点明星、公众人物的火爆事件网络舆情信息的主要来源:网站新闻评论论坛与社区BBS聚合新闻RSSQQMSN博客BLOG微博MicroBlog网络舆情的形成模式:1.渐进模式一般情况下,网络舆情的形成会呈现出一个渐进的过程。

在社会矛盾的形成和积累之下,指向某种矛盾的舆情在暗暗地滋生和积累,经历有无到有、由弱到强、由隐匿到公开的过程,最终可能会以某一公共事务为导火索而在网络上爆发出来。

2.突发模式网络舆情形成的突发模式在体现“刺激——反应”机制时更为明显,其刺激物就是突发事件,网路上民众的舆情就是反应物。

突发事件一经发生,便在网络上迅速传播,激起公众的强烈反应,舆情表达集中且剧烈。

网络舆情的形成动因:外部动因:外部动因包括社会环境作用力合网络空间的舆情空间作用力。

内部动因:内部动因则包括利益需求和心理作用力,其中,公众自身的利益需求是舆情形成的动力源头。

网络舆情的监测监测系统结构图网络舆情评估:舆情评估是一项需要综合考虑多方面因素和变量的系统工程。

网络舆情评估四个一级指标:传播扩散、民众关注、内容敏感、态度倾向传播扩散指标是影响网络舆情信息安全的重要指标之一,它用来刻画某一具体的舆情事件或细化主题的相关信息在一定统计时期内通过互联网呈现的传播扩散状况。

民众关注指标用来刻画在一段统计时期内民众对国家各方面舆情信息的关注情况,有助于从海量的舆情信息中捕捉和发现民众关注的热点所在,通过密切关注该舆情信息的爆发和演化规律,以确保舆论安全。

网络舆情信息内容敏感是指某一特定的网络舆情信息内容可能造成的危害程度态度倾向指标用以刻画针对某一特定的网络舆情信息,民众所持有的观点态度(即民意)倾向评估流程:舆情收集和整理舆情分析和研判舆情总结和报告1.舆情的收集与整理:(1)舆情信息的收集,也就是进行舆情艘搜寻、调查和采集。

应该组织专人或委托专门机构,建立健全舆论信息网络。

舆情的收集①抓住关键渠道收集网络舆情信息②把握有价值舆情点收集网络舆情舆情热点舆情焦点舆情兴奋点舆情波动点舆情重点舆情诱发点③不同阶段采取不同方式收集网络舆情信息舆情酝酿阶段舆情初现与发展阶段舆情形成与外显阶段(2)舆情的整理经过搜集而获得的原始舆情信息和样本通常是繁杂无序且真假混合的,因此需要进行整理。

整理的过程就是信息和信息样本的组织过程,目的就是使信息从无序变为有序,成为便于分析评估的形式。

2.舆情的分析与研判对调查获取后的舆情,应该组织专人或委托专门机构进行分析和评估。

舆情分析的重点是舆情发展的未来态势,包括舆论发展的方向、强烈程度,以及对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的影响,尤其是对社会稳定是否存在着潜在危险。

舆情研判的标准是看舆情的发展是否符合舆论引导的目的。

3.舆情的总结与报告最后,对舆情分析资料进行归纳总结,写出舆情评估报告网络舆情的评估方法:1. 内容分析法内容分析法是情报学中一种对文献内容作客观系统的定量分析的专门方法,其目的是弄清文献中本质性的事实和趋势,揭示文献所含有的隐形情报内容,对事物发展作情报预测。

基本的做法是把媒介文字、非量化的有交流价值的信息转化为定量的数据,建立有意义的类目分解交流内容,并以此来分析信息的某些特征。

2. 比较分析法运用比较方法对网络公共事件进行分析,意味着突破地域和时间的制约,对同一地区的不同事件进行比较,对不同地区的事件进行比较,对不同时期的同类事件进行比较。

通过对已成型舆情评估案例的分析,对比目前需要评估的舆情,比较二者间的异同之处。

3. 抽样分析法科学抽样时进行舆情事件分析重要的前期环节,结合互联网传播的特点,科学的抽样规范与否直接影响舆情分析结论的可靠性。

样本的选取,媒体信息从体裁上分为报道与评论,抽取样本应该以评论为主;从地区上分为全国性媒体、地方性媒体与境外媒体;从体制上分为体制内媒体与商业化媒体;从文章来源上分为原创与转载。

另外重大涉外舆情事件还要关注境外媒体。

网络舆情管理方法:网络舆情引导就是政府针对网络舆情进行干预和调控,以抑制网络舆情对公共决策的负面影响,促进网络民主舆论健康发展。

网络舆情的引导:网络舆情应予以引导和控制。

一是舆情舆论与流言近在咫尺, 不加引导可能导致误把流言当舆论,对公共政策造成误导;二是网络舆情通常以个人的观念和信念为基础, 有时会以情绪化形式表现,需要向公众化方向调整;三是网络舆情往往经过由潜舆情到显舆情的过程, 而且在显舆情的过程中,还会不断整合与同化,如果加以引导,有利于向有益的、促进社会和谐的方向发展;四是网络舆情虽然具有一定的社会心理基础, 并具有一定的公共性,却并不一定代表大多数公众的意见。

政府到底是否应该干预网络舆情, 这一问题在理论界一直因国情和文化背景的不同而各有侧重,但在实践中没有哪个国家的政府真正放弃了对网络舆情的管理,不同的只是在管理方式上,或是直接管理,或者间接管理(一)建立应对处置机制,及时控制网络舆情1.建立舆情处置机构2.建立快速应对机制3. 建立新闻发布制度4. 建立后续联动处理机制(二)加强网络评论队伍建设,理性引导网络舆情(三)加强与传统媒体互动,形成主流舆论强势从理论上来说,网络传播的特点使任何人在网络上都有传播信息的可能。

但实践证明并不是所有的人都会去接受网上已发布的所有的信息。

发挥主流媒体的传播优势来引导舆情更显其重要性(四)发挥“意见领袖”作用,引导网民自我“意见领袖”(opinion leader)又称舆论领袖,通常指在信息传递和人际互动过程中少数具有影响力、活动力,既非选举产生又无名号的人。

政府需要找到恰当的方式,与网络“意见领袖”进行沟通,引导他们理解党和政府的方针政策,理解政府解决种种复杂问题的基本思路和实际操作,让网络上的“意见领袖”多一些建设性意见,少一些破坏性意见。

这样,通过网民引导网民,用网民自己的声音引导、感染网民,实现网民自我教育、自我引导,往往能够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网络舆情管理:(一)增强舆论引导能力,积极营造网上主流舆论⒈重视网络舆论阵地建设,发挥重点网站在信息传播中的标杆示范和网上舆论引导的主力军作用⒉增强网络舆论引导能力,促成正确舆论的形成一是建立网上新闻发言人制度,保持信息的公开通畅。

通过新闻发言人向公众传递权威信息,将信息内容归口到权威信息源,最大限度地压缩小道消息、政治谣言和攻击性言论在网上的传播空间。

二是发挥“舆论领袖”的积极引导作用。

在一些较有影响力的论坛中,培养论坛的“舆论领袖”,利用“舆论领袖”来引导网上舆论,强化主流言论,孤立非主流言论。

三是强化网络“把关人”,引导群众通过网络有序参与政治生活。

网络把关人利用网络的互动功能,组织在线交流、网上访谈、网上讨论等活动,引导网民发言讨论,促成正确舆论的形成。

四是科学设置网上宣传议程。

围绕时政新闻热点和网上热点难点问题,适时发表政策解读文章与正面评论,主动引导网上舆论热点。

(二)构建强力保障机制,增强对网络舆情的约束力⒈构建网络媒介素养培育体系⒉加强对网络舆情的行政监管⒊加强技术在网络舆情引导控制中的作用(三)重视网络舆情监测、预警、应对,探索网络舆情联动应急创新机制⒈构建网络舆情监测体系⒉构建网络舆情预警体系⒊构建网络舆情应对体系提高网络舆情应对能力的分析与建议:1.重视互联网2.尽量在第一时间发布新闻,赢得话语权。

先入为主,掌握主导权。

3.在网络舆情中勇于“抢旗帜”4.社会问题非政治化5.对领导干部不作为者实施问责。

群体性事件处置往往包含三要素,即公布事实真相、惩处民众暴力和恢复社会秩序、惩戒不作为或有问题的官员。

瓮安事件以来各地应对群体性事件的经验教训一再表明,这三要素孰先孰后很有讲究,效果也大不一样。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实行党政领导干部问责的暂行规定》要求:领导干部对群体性、突发性事件处置失当,导致事态恶化、造成恶劣影响的,必须问责。

如果地方政府不反思自己在新闻发布和说服公众方面的工作不足,却迁怒于无辜的当事人和网民,恐怕是有失公允的6.在舆情应对中充分发挥“主场优势”。

政府掌握的信息远比网民个人所了解的信息全面而专业,中国政府对新闻媒体具有重大影响力,而且最主要的一条,政府应该具有权威性。

宣传部门要充分发挥媒体优势,不失语,不妄语;发挥信息优势,学会有节奏地抛出系统化的专业信息,利用政府与民间的信息不对称,有力地引导舆论。

但也要警惕政府的“主场优势”变成“主场劣势”,这就是政府公信力的流失。

一些地方在公共政策、社会治理、官员操守等方面存在阙失,让网民对公权力产生某种不信任感,对社会公正缺乏信心。

因而,修复政府的公信力是当务之急。

7.在网络社区和“公民报道者”、“网络意见领袖”中发展“盟友”。

8.建立政府网络舆情预判预警机制9.建立政府网络舆情危机处理机制企业网络舆情管理的具体做法:1、加强日常监测,并上升到制度层面2、锁定网络舆论监测的主要渠道(1)搜索引擎(2)行业网站(3)专业网站3、细分内容,对舆情内容进行分类(1)媒体舆论(2)网民舆论(3)设置关键词4、网络舆情的监测周期(1)常规的监测(2)非常规的监测5、舆情阅评工作(1)定点定时收集、阅评与登记(2)及时向领导汇报6、敏感问题重点督办(1)三不分原则:不分时间、不分地点、不分大小(2)分管领导牵头,相关人员包干(3)严格按照规定处理到位7、组建网络发言人、网络舆情评论员队伍(1)网络发言人的责任与素质要求(2)网络舆情评论员的任务(3)网络舆情疏导的四种方法A、以理服人;B、气势上压倒;C、转换话题;D、捣乱话题(4)网络舆情疏导的具体步骤A、因势利导,主动设立相关主题B、提供有关危机事件的新闻背景报道C、实时跟踪处理危机处理的进展D、防止网民主观猜测与谣言产生8、寻找意见领袖或者是专业的第三方(1)意见领袖的作用(2)意见领袖的特征(3)意见领袖的确定标准(4)意见领袖言论操作的细节9、加大与网民的沟通(1)通过各种方式加大与网民的沟通(2)对网民反映的问题及时回应(3)对网民提出的建议进行梳理。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