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人格障碍

人格障碍


人格障碍的类型(续)

回避型人格障碍
又称焦虑性人格障碍,这种人格的特征是对人 负面评价、拒绝或忽视,表现出显著的焦虑。焦虑 是这种人格的基础,有人认为此人格是一种严重的、 长期的和更广泛的社交恐惧的变异类型。 • 依赖型人格障碍
该种人格障碍的特征是以过分依赖为主,对保 证有强烈的需要,反复解释不能打消其疑虑,希望 他人经常对其提供帮助。
诊断与治疗
• 诊断要点 A 18岁之前有品行障碍 B 18岁以后至少存在下例之一 1 不能持久 保持工作,或无计划变换工 作,不能承担经济义 务,缺乏作为一个负责的父母的能力。2 易有攻 击行为等。 3 不尊重事实,对自己和他人的安全 漠不关心,不能维持夫妻关系达一年或更久,危 害他人时无内疚感。 • 治疗 A 心理治疗 会谈指南 1 了解患者寻求帮助的原因 2 了 解患者的需要 3 掌握可能多的过去史 4 创造一 种开放和信任的关系 5 为他们提供处理危机的技 巧等 B 药物治疗
人格障碍的类型(续)
• 反社会人格障碍 又名悖德型人格障碍, 以行为不符合社会规范为 主要特点。患病率 男性3%, 女性1%。在童年时就 常表现为逃学、偷窃和对一切权威的反抗行为等,成 年后工作表现差,不符责任,据国外统计,在累犯者 中竟高达30%以上,由于他们在作案时辨认与控制能 力并无缺陷,故国内外司法精神病家一致认为应评定 完全责任能力。Cleckley(1941)对反社会型人格障 碍提出了16个特点,以引起人们的重视。 • 偏执型人格障碍 这种人格障碍的特征是对别人充满猜疑和偏执, 主要表现为多疑、敏感、主观和报复心强,因而认为 人们的动机都是恶意的。据国外报道,患病率为 0.5%~2.5%。偏执型人格障碍者如有违纪或冲动危害
人格障碍的类型(续)
• 边缘型(情感不稳型)人格障碍 CCMD-3没有包括这种人格障碍,ICD-10将情感不稳定 型人格障碍列入成人人格与行为障碍之中,在DSM-IV以 及许多精神医学文献中被称作边缘型人格障碍。国内学 者认为边缘性人格障碍不符合中国的情况,在《中国精神 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3 版(CCMD - 3)中,否定了边缘 性人格障碍的诊断名称。 边缘性人格障碍有4 个方面的特征,即不稳定的人际 关系,不稳定的情绪,不稳定的自我意向和明显的冲动性。 对负性生活事件的过度敏感、不稳定的情绪和冲动性是 BPD 患者反复自杀的重要的危险因素,自杀率为10%,比 普通人群高10-20倍。边缘性人格障碍的患者从来就没有 逾越被一种具有母亲特征的人抛弃的恐惧。患者被称之 为“手拿脐带走进生活,时刻在找地方接上去”的长不大 的孩子。
偏执型人格障碍
诊断与治疗
• 诊断要点 A 以猜疑和偏执为临床特征 B 上述表现呈长期性和持续性 C 社交和职业功能明显受损或主观上感到痛 苦 D 始于18岁以前且现年在18岁以上 • 治疗 A 支持性心理治疗、认知治疗、森田治疗等 B 药物治疗 针对其临床症状,如有强迫者 可用氯米帕明或氟西汀等
分裂样人格障碍
人格障碍临床定式检测
诊断与治疗
• 国外常用的临床人格障碍定式检测工具 (1)IPDE(国际人格障碍检查/ International Personality Disorder Examination) 是半定式人格障碍检测工具,与ICD –10和DSMⅢ-R相匹配 (2)SCID-Ⅱ(DSM-Ⅲ-R 人格障碍临床定式检查/ Structure Clinical Interview For DSM-Ⅲ-R Personality Disorders) 是与DSM-Ⅲ-R相匹配的临床半定式检查工具 (3)PDI- Ⅳ (DSM-Ⅳ人格障碍检查/Personality Disorder Interview)
人格障 碍
人格的概念
• 人格或称人性,指个体总的精神面貌,是个体心理 特征的总和,它包含性格、气质、能力、兴趣、爱 好等。
• 人格的形成与遗传和后天影响有关。
人格的形成
从人格发展的理论研究来分析:
• 心理动力学派认为个体的人格在儿童早期,即5 岁 前后就已经形成了。弗洛伊德把本能视为推动人格 发展的基本动力 。他同时强调口唇期(0 ~1 岁)和 肛门期(1 ~3 岁)是个体人格结构形成的关键时期, 各种人格特征都是在这两个时期中产生并被固定下 来的。 • 行为主义的观点似乎更有突破性,他们完全抛弃了所 谓的稳定性人格的概念。认为,人格不过是一种象征 的概念,没有实际意义,它可以等同于个体适应社会 的行为总合 。因而从行为主义的角度来看个体在任 何一个发展阶段中都可能产生人格发展不适应。
自陈式调查表
• 优点:简便、经济
诊断与治疗
• 缺点:能否作为评估人格障碍的可靠

标尚有争议
• 常用调查表:SCID-Ⅱ-PQ、PDQ-R
评估和诊断人格障碍应注意的问题
诊断与治疗
• 了解轴Ⅰ和轴 Ⅱ的诊断标准
• 区分哪些精神病态归属轴Ⅰ和轴 Ⅱ
• 避免出现过多的轴Ⅰ和轴 Ⅱ障碍的共病
现象
反社会型人格障碍
强迫性人格障碍

诊断与治疗

诊断要点 A 以按部就班、墨守成规为主要特点,追求完美,过分 投入工作而不为名利,对自己要求严格,过分沉溺于 职责义务与道德规范,不合理地坚持别人也要严格按 照他拟的方式做事,否则心里不痛快。 B 上述表现呈长期性和持续性 C 社交和职业功能明显受损,或主观上感到痛苦 D 始于18岁以前,且现年在18岁以上 治疗 A 森田治疗、认知行为治疗都可改善强迫型人格 B 药物治疗 氯米帕明和氟西汀等,严重者可试用胰岛 素 低血糖治疗
• 过分溺爱
• 父母或其他抚养者教育方法失 当 • 父母的不和 • 父母的不良行为
人格障碍的类型
• • • • • • • • • 反社会人格障碍 偏执型人格障碍 分裂样人格障碍 癔症性人格障碍(或表演型人格障碍) 冲动型人格障碍(或被动—攻击型人 格障碍) 强迫型人格障碍 回避型人格障碍 依赖型人格障碍 边缘型(情感不稳型)人格障碍
人格障碍的类型(续)
• 分裂样人格障碍 指表现为观念、外貌和行为奇特,以及人际关系 有明显缺陷,且情感冷淡。患病率占总人口的3%; 它与精神分裂症之间存在一定的联系,虽然仅少数 人发展成精神分类症,但在精神分类症患者中,半 数以上存在分裂样人格。
• 癔症型人格障碍 又称表演型人格障碍。特征性地表现为过分感情 用事或以夸张言行吸引他人注意。在一般人群中患 病 率 为 2%~3% , 占 精 神 科 门 诊 和 住 院 患 者 的 10%~15%。

人格障碍的概念 (续)
4 项特点: • 人格障碍是个体一种稳定的行为模式,影响着个 体的感知、思维、情感,特别是行为过程,并且在 上述各方面的表现具有相对同一性; • 人格障碍是一种偏离正常发展的行为模式,明显 违背了个体所处文化的预期,严重妨碍了正常生 活、学习,并使个体及其周围人感到痛苦或困扰; • 人格障碍不是酒精、药物或其他精神障碍的结果, 其持续时间长且不易治愈; • 人格障碍的形成可以追溯到青春期或成年初期, 但确诊年龄必须在成年以后 。
人格障碍的类型(续)
• 冲动型人格障碍 又称爆发型或攻击型人格障碍。其特征是 情绪和行为具有明显的冲动性,男性多于女性, 病因尚不清楚。有人认为它与癫痫发作之间有一 定联系。
• 强迫型人格障碍 是以过分要求秩序、严格和完美,缺少变通 性和效率为特征的一种人格障碍。据国外报道在 人 群 中 的 患 病 率 约 为 1% , 在 精 神 科 患 者 中 占 3%~10%。72%的强迫性神经症患者病前具有强 迫性人格。

人格障碍的临床诊断形式
诊断与治疗
• 传统的直接提问的临床诊断方法 • 人格障碍临床定式检测
• 自陈式调查表
诊断与治疗
传统的直接提问的临床诊断方法
• 定义 根据各型人格障碍的诊断标准直接向被试者问, 根据被试者对提问的回答,确定该被试者是否 符合某型人格障碍的诊断标准。 • 缺点 增强被试者的防御心理,很难得到真实可靠的信 息。 • 信度 Spitzer (1974和)Mellsop(1984)曾对DSM-Ⅳ人 格障碍诊 断标准进行直接提问,信度低,Kappa值为0.32 和 0.41。
名称的历史演变
• 1835 年 J.C. Prichard 提 出 了 “ 道 德 性 障 碍 ” (moral disorders) • 1883 年 Koch 采 用 了 “ 精 神 变 态 性 低 劣 ” (psychopathic inferiority) • 1905年Bleuler 提出“素质性精神变态性低劣” (constitutional psychopathic inferiority)
冲动型人格障碍
诊断与治疗
• 诊断要点 A 以强烈不稳定的情绪和难以控制愤怒与冲动 为主 要特点,有强烈而不稳定的人际关系,生活无 目的, 事先无计划等,也可有自伤行为 B 上述表现呈长期性和持续性 C 社交和职业功能明显受损,或主观上感到痛 苦 D 始于18岁以前,且现年在18岁以上 • 治疗 A 认知行为治疗和精神分析治疗可有帮助 B 药物治疗 可试用卡马西平、丙酸盐、碳酸 锂及抗
人格障碍的诊断和治疗
CCMD-3的诊断标准 症状标准 个人的内心体验与行为特征在整体上与其文化所期望和所 接 受的范围明显偏离,这种偏离是广泛、稳定和长期的并至 少 符合下列1项: 1 认知(感知及解释人和事物,由此形成对自我及他人的 态 度和形象的方式)的异常偏离 2 感情(范围、强度及适切的情感唤起和反应)的异常偏 离 3 控制冲动及对满足个人需要的异常偏离 4 人际关系的异常偏离 严重标准 特殊行为模式的异常偏离使病人或他人感到痛苦或社 会适应不良 病程标准 开始于童年、青少年期,现年18岁以上,至少以持续2年 排除标准 人格特征的异常偏离并非躯体疾病或精神障碍的表现 或后果

K.Schneider
更 名 为 “ 变 态 人 格 ”
相关主题